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经》讲记 第三讲 如法求财

  第三讲  如法求财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想:学佛以后要淡泊名利,怎么这部经里尽教我们去求财?因为佛教徒也是人,佛教徒也需要有生活资源。生活资源要通过诚实的劳动来取得,所以《优婆塞戒经》上面讲,在家的善男信女受了三皈五戒以后,成了优婆塞、优婆夷,要先学世事,就是要先学世间的生产技能。一个不通世事的人怎么学佛呢?怎么谋取生活的资源呢?所以受了优婆塞戒以后要先学世事,把生产的知识技能学好了,就能如法求财,远离前面所讲的六种过失。

  佛告诉我们在家信徒要通达世事,如法求财,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作为一个人就可以自强自立,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不能够自强自立,怎么能够成佛呢?所以,真正的佛教是非常积极、非常现实的,是非常切合时世的,是完全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的。

  1

  今天开始讲不如法求财的第二种“非时求财过”,另一个版本的《善生经》上说是“行为放荡”。意思是不检点,或者不按照正当的时间和方式求财。

  己二释非时行过

  “居士子!人非时行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不自护;二者不护财物;三者不护妻子;四者为人所疑;五者多生苦患;六者为人所谤。

  居士子!人非时行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不自护”就是不能保护自身。不在应当做事的时间在外面找工作,就很可能不安全。经典上讲的情况,反映了佛陀那个时代也有不安全感,否则也不会说出这些话。我们要顺着正常的时间去作息、去工作,如果不是在正当的时间,就会产生这六种过失。六种过失在另外一种译本是:第一不护自身,第二不护财货,第三不护子孙,第四常自惊惧,第五诸苦恶法常自缠身,第六喜生虚妄。概括性更强一些。

  在非正常的时间去劳作,不但伤害身体,还要为人所谤。一个人深更半夜在外面,会受到人们怀疑。本来你在外面没有干什么坏事,别人会想这个人怎么搞的,深更半夜在外面偷偷摸摸,人家就会怀疑你,会生诽谤,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和名誉。我们佛教徒时时刻刻检点自己,就会树立良好的形象。

  2

  己三释酒放逸过

  “居士子!若人饮酒放逸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诤;四者隐藏发露;五者不称不护;六者灭慧生痴。

  居士子!人饮酒放逸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这条是讲饮酒的六种过失。酒里含有乙醇(酒精),抑制大脑高级功能,而出现“假兴奋”现象,会使我们丧失理智。一个人丧失了理智就很可能做出违犯法律、违背道德的事情。饮酒是在家的五戒之一,当时所说的酒,仅仅指具有麻醉作用的饮料,现在应该还包括种种使人丧失自控能力的食物、毒品等在内。一切麻醉品都不应该吸食。饮酒上了瘾,就会损耗钱财,导致疾病,经常会因为失去自控能力而打架斗殴,这些都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有的居士就对我说,她老头不喝酒还可以,喝了酒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你念经他也骂,你拜佛他也骂,弄不好,把你的菩萨给摔了。真有这样的事。

  饮酒经常产生种种过失,特别是第四条隐藏发露。家里秘密的事情,不愿让人家知道的事,喝醉了酒都说出来了。家里存了多少钱,说出来了,人家就跟你借,不借又得罪人。

  五者,不称不护。没有人说你好,和你站在一边。饮酒之徒,所有的人都讨厌,谁会说你好、维护你呢?常喝酒的人本有的智慧日益减退,增长愚痴。喝酒本身就是愚痴,一个人清清楚楚的不好,喝得酒气熏天的有什么好处呢?所以佛教很多地方都说到喝酒的过失。往往持戒很清净的人,一旦喝了酒就可能把杀、盗、淫、妄全犯了。

  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受了五戒的优婆塞,因为喝醉了酒,觉得没有下酒菜就去偷邻居家鸡来杀了吃,犯了盗戒和杀戒。后来邻家主妇来找鸡,他回答说没有看见,不但如此,他因醉酒见色起心而犯邪淫戒,强暴了人家。因为喝醉酒,结果把前面四条戒都犯了。饮酒可能导致犯其他的戒,有种种过失。饮酒的人不能正正当当地经营事业,所以未得的财不能得,本有的财物也会日渐损耗。这是不言而喻的。

  3

  己四释近恶友过

  “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亲近贼;二者亲近欺诳;三者亲近狂醉;四者亲近放恣;五者逐会嬉戏;六者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

  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亲近善友,远离恶友。善友和恶友在佛经上称为善知识、恶知识。“知识”就是相知相识的人。现在不是也有这样的话吗?“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相知相识的人、知心朋友、知己,和佛经上说的“知识”近似。一个人经常亲近善知识,就好像走在雾露当中,衣服自自然然就变得湿润了,善知识的言传身教能够影响我们的身心修养。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善知识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外护善知识。从外围来关心帮助我们,使我们能安稳修道。比如说支持佛法的居士,就是我们的外护善知识,没有大家的护持,我们就不可能在这里安稳修道。

  二、同行善知识。大家都在一起共学共修,相互帮助,相互策励,就是同行善知识。把个人融化于大众,在大众的勉励、警策之下,个人的修行才容易进步。

  三、教授善知识。就是指能够阐说正法,能以身作则,能时时刻刻警策自己的善知识。比如每个人的依止师、教授师、皈依师,都叫教授善知识。

  善知识在对待善友方面应能做到如下七点:1.难与能与,2.难作能作,3.难忍能忍,4.密事相告,5.逆相覆藏,6.遭苦不舍,7.贫贱不欺。真正的善知识,在我们有困难的时候,就要难与能与。在需要帮忙的时候,就要难作能作。朋友之间发生误会时要难忍能忍。打你一下,侮辱了你,作为善知识要能忍耐,等对方火气下去以后再加以劝导。

  密事相告,就是说做生意有什么好消息、好行情,赶快告诉朋友,共同发财;可能会有发生损财的危险,你事先知道了也要快告诉朋友,使他不受损害。好事情要同喜,不好的事情设法让对方尽量避免损失。

  逆相覆藏。每个人都会有一些隐私是不愿意别人知道的,虽然也有“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的格言,但要真正做到还是不容易。你不说我的丑事,我也不说你的丑事;家里有多少股票、多少黄金,这些不想让人知道的事,要懂得为朋友保密。

  遭苦不舍,所谓患难与共。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这样的酒肉朋友不能要。学佛的人不能像世俗人一样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本人遇到过遭苦不舍的人,也遇到过翻脸不认人的人。

  我有位同学是江西人,比我大二十岁,把我当小弟弟一样。我划了右派,人人都远离,谁都不敢沾边,但这位同学有一天开生活会,说昨天晚上做梦梦到了净慧,在那里劳动蛮辛苦。这一下完了,你怎么跟右派分子这么好的关系,做梦都梦到他?怪他没划清界限,遭到了大家的批判。现在这个人还在,叫戒慧法师。

  也有反面的例子,你好的时候,大家都挺好,一旦划了右派,于是陈年老账,不是逆相覆藏,而是吹毛求疵,本来是隐藏在毛里看不见的,还要把毛吹开把那一点点东西指出来。这样的事太多了,不能再讲了。一讲就不好,认为我对那些对我有意见的人还耿耿于怀。这只是想用这些事来说明世间的人情冷暖,倒不是我耿耿于怀,倒要感谢人家,从他的本意来讲也许是为了我好,但有时牵强附会太多了,就不好了。

  贫贱不欺。朋友之间也可能是有钱的人与没钱的人做朋友,也可能是两个人有钱时是朋友,但后来有一个忽然一下子穷了,不应该看到人家贫穷就轻贱人家,贫富都一样,越是穷越是需要人来帮助。

  从这件事来讲善友的标准,完全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的,并没有说到怎么说法、教化。但是这七件事非常实在,是做人的根本。把这七件事做好了,就是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希望大家能把它记下来,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什么人才是真正的朋友,以此为标准与人交朋友。

  4

  亲近恶友有六种灾患:一者亲近贼。与恶友亲近等于天天和强盗在一起。二者亲近欺诳。与恶友在一起没有诚实可言,天天在欺骗你、诳惑你。三者亲近狂醉。恶友就像疯子和酒鬼一样,和这种人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呢?四者亲近放恣。恶人一定言行不检,与这些人在一起滋长放逸。五者逐会嬉戏。哪里有好玩的,恶友就会带你到哪里去,今天去卡拉OK,明天去歌舞厅,反正不会带你到增长善法的地方去。六者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与这些放逸、不检点、不诚实、不中肯的恶人做朋友,一定只有失败,没有成功。

  另一个《善生经》译本上,对这六件事的说法稍有不同,一是方便生欺,二是好喜屏处,把你叫到没有人的地方,说一些不正经的事情。这两个译本各有所长。

  跟恶友在一起,肯定不能正正经经地经营事业,未得的财物则不能得,已有的财物便转消耗。

  己五释喜妓乐过

  “居士子!若人喜伎乐者,当有六种患。云何为六?一者喜闻歌;二者喜见舞;三者喜往作乐;四者喜见弄铃;五者喜拍两手;六者喜大聚会。

  居士子!若人喜伎乐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过分地耽于娱乐,就会荒废正业,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有的人将录音机挂在身上,听流行歌曲,喜闻歌;有的人吃了晚饭没什么事就到歌舞厅去。“喜见弄铃”,铃代表…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经》讲记 第三讲 如法求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