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经》讲记 第三讲 如法求财▪P2

  ..续本文上一页种种乐器。“喜拍两手”,有时唱起歌来情不自禁地一边唱一边打着拍子。这些都是放逸的表现。

  己六释懒惰过

  “居士子!若有懒惰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大早不作业;二者大晚不作业;三者大寒不作业;四者大热不作业;五者大饱不作业;六者大饥不作业。

  居士子!若人懒惰,不经营人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太早不能作,太晚不能作,太冷不能作,太热不能作,太饱了不能作,太饿了不能作,懒惰的人总有借口。这实际上就是懒汉的写照。画漫画的根据这个意思来画懒汉一定很生动。

  5

  现在要讲丁二重颂。

  用韵文的形式把前面说的道理加以归纳叫做重颂。佛经有各种文体,基本的文体有两种,一种是长行,一种是偈颂。偈颂又分为两种。复述长行内容的是重颂;与长行的内容无关的叫孤起颂。《金刚经》有两个颂即是孤起颂,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就是孤起颂。经分为十二部,是从经文的体裁和内容来划分的。比如说长行、重颂就是从体裁来分;未曾有、无问自说等等,是从内容来分。佛说法的时候,大家听了产生了一种未曾有的感受,所以叫未曾有。“长行、重颂、颂偈、孤起、无问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三。”在《大智度论》三十三卷里广说十二部经的意义。长行、重颂、颂偈、无问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就是十二部的名目。

  丁二重颂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种种戏逐色,嗜酒喜作乐。

  亲近恶知识,懒惰不作业,

  放恣不自护,此处败坏人。

  行来不防护,邪淫犯他妻,

  心中常结怨,求愿无有利,

  饮酒念女色,此处败坏人。

  重作不善行,狠戾不受教,

  骂沙门梵志,颠倒有邪见,

  凶暴行黑业,此处败坏人。

  自乏无财物,饮酒失衣被,

  负债如涌泉,彼必坏门族。

  数往至酒炉,亲近恶朋友,

  应得财不得,是伴党为乐。

  多有恶朋友,常随不善伴,

  今世及后世,二俱得败坏。

  人习恶转灭,习善转兴盛,

  习胜者转增,是故当习胜。

  习升则得升,常逮智慧升,

  转获清净戒,及与微妙止。

  昼则喜睡卧,夜则好游行,

  放逸常饮酒,居家安得成。

  大寒及大热,谓有懒惰人,

  至竟不成业,终不获财利。

  若寒及大热,不计犹如草,

  若人作是业,彼终不失乐。”

  把上面这六件事又分别加以警策,进一步指出它的过患。

  印度的经书基本上是以偈颂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这种方法有助于记忆。那时候没有印刷术,没有纸张,经书要记录下来非常困难。我国古代记载文字最早是甲骨文,把文字刻在乌龟壳上,所以文字非常简练,现在很难读得懂。后来用刀子在削光了的竹子上刻字,叫竹简。孔子读书“韦编三绝”,把串竹简的牛皮绳子翻断了三次。“韦”就是熟牛皮绳。后来才发明了纸,把文字记录在纸上。一直到唐朝才发明了印刷术。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一本《金刚经》,那已是中晚唐时期的事了。印度记录经文文字,是用铁笔刻在贝叶上,要用很大的功夫,不但难以刻写,而且分量很重。玄奘去印度取经,自己背不动,就找一些骆驼或者马把经书驮回来。白马寺的名称就是由白马驮经而来。现在一部大藏经一个人就可以拿得动,因为字小,可古时几十匹马才驮得动。所以印度人用颂文这种方法来帮助记忆。

  各个民族最古老的时候,要流传记载什么东西,都是用韵文的形式把它流传下来。中国有《古诗十九首》,有《孔雀东南飞》,还有其他民族最古老的传说,都是以民歌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有很多乡下老太婆,一个字也不认得,但她能够记很多民歌和民歌里的一些故事情节。我就认识一位老太太,她一个字也不认识,但要她唱歌,她可以唱三天,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都能唱下来,记忆力很好。有许多盲人,从小就盲了,后来学说书,就是靠记忆、背诵。

  佛经上讲,古时候的比丘吃了饭只有两件事,一是读诵,一是禅思。读诵什么呢?师父带徒弟,师父教几句,徒弟就反复地读,记忆下来;第二天师父又教几句,把记忆里的东西教给徒弟,佛经就是这样传下来的。大家现在看佛经到处都是,给我一本吧,一大包带回家去,但在古代要得到一本佛经可难了。这个过程不是一年两年,不是一代人两代人,是非常艰难的。大家想想看,佛灭后五百年时间佛经才有文字记录,古代的出家人为了流传佛法,就靠记忆的办法,把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流传下来。

  在缅甸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恶王不信佛法,要毁灭佛法。大家没地方托钵化饭。当时有两个和尚,平时生活有点儿不检点,但能背诵三藏、精通三藏。所有和尚都宁肯自己不吃饭,攒下来给这两个和尚吃,希望他们能活下来。尽管他们犯了戒,但他们肚子里有宝贝,他们能活下来,三藏十二部就保存下来了。古代的人就是这样重法。我们也一定要珍重法宝,也要读诵,不要以为有书可以看,忘记了就去找书,上早晚课也不背,就找个课诵本来念。

  古人想了种种办法延续佛法,保存佛的法身慧命。为什么把经书刻在石头上?就是防止在佛法灭亡时,或遇到恶因缘要毁灭佛法时,纸和木头可以一把火烧掉了,所以把经书刻在石头上,藏在山洞里封死,万一佛法遭到破坏,山洞里有。古人为保存佛法、保存真理,不惜一切代价,不但是埋在地底下,挖下去十几米深,把石头一层一层垒起来,埋了很多泥土,上面还要用座塔将它压住。古人就是这样来保存佛法。从讲重颂、记忆,讲保存佛法的重要性,牵涉到这些问题,无非是要大家懂得珍惜佛法、珍惜佛经、珍惜法义,把佛法真正付诸实践。

  6

  “颠倒有邪见”,“颠”就是头,树的顶端叫颠,人站立起来就是顺,就是不颠倒。本来是有善有恶,有因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叫顺因果。如果否认因果规律那就是颠倒。这里讲颠倒,主要是讲佛法见地上,有因有果,有善有恶,有业报,承认这个观点就是顺因果,不承认就是颠倒。坚持没有因果,没有业报,没有善恶,没有今生前世,就是邪见。

  邪见一共分为五种: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身见是以身为常,执著身体是可以常住不坏的。但它不可能长生不老,有生必有死。边见,就是有无、断常二边。执有来否认无,执无来否认有,执常来否认断,执断来否认常,都是偏执在一边,不是中道之见。佛法主张中道之见。见取见就是用不正确的世界观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处理问题。

  戒禁取见就是坚持一些不如法的戒条。在印度有持鸡戒的,就是戒禁取见。什么叫持鸡戒呢?大家都知道鸡冷的时候一只脚站在地上,一只脚收起来。印度的外道修苦行,也学鸡的样子。

  佛所说的戒,是解脱戒,代表了人间正当合理的道德准则,代表了世出世间的功德和利益。我们每天念《怡山发愿文》:“十缠十使,积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尘,妄作无边之罪。”五种邪见就属于十使里的五利使,贪、嗔、痴、疑、慢叫五钝使。五利使是见解方面的,坚持邪见危害虽然很大,但是一旦觉悟了也能很快地断掉,所以叫利使。所谓利使就是很明显的错误,很容易察觉到。钝就是迟钝,有了错误还不一定能认识,在断的时候也很难,非常隐晦。烦恼的断除,是先断五利使,后断五钝使。按照佛教修行的次第,见道位断五利使,修道位断五钝使,断五钝使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因为恶习不是一天两天积累起来的,要断掉它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断得了的。

  地狱、恶鬼、畜生三途是黑暗的,是黑业;持五戒,守十善,是升天成佛的基础,是一天一天走向光明,是白业。日本净土宗就是把世间与佛法譬喻为二河白路,一边是水,一边是火,只有中间是一条白路,不能偏离一点,偏到右边掉到火海,偏到左边掉到水海里去,唯一正确的路就是一条白道。从白道走过去,就能从烦恼的此岸,走到解脱的彼岸;或者说从娑婆世界的此岸,走到极乐世界的彼岸。

  “清净戒”有不同的层次。比如说,在家居士受了三皈依,就应当时时刻刻忆念三宝,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受了五戒的,如法守持,点滴不犯,也是清净戒。受了在家菩萨戒,能条条落实,也是一样。清净戒有不同的层次和要求。不要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在哪个层次达到了要求,就是哪一个层次的清净戒。比如说比丘只能守五戒就不是清净的;作为优婆塞、优婆夷,能够守五戒就是清净的。

  “微妙止”,“止”就是禅定。在另外一个译本的《善生经》上说,如法守持五戒就能得到初果。《优婆塞戒经》讲,能把在家菩萨戒的六重二十八轻守好,就能证到三果。早期佛教认为在家人修行的最高果位就是证到三果罗汉。

  最后四句:“若寒及大热,不计犹如草,若人作是业,彼终不失乐。”讲一个人要做出一番事业,必须战胜一切困难。这困难有来自自然界的,来自社会的,来自人际关系的,来自家庭的,我们不要计较它,不要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应该像小草一样,寒也如是,热也如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果我们能够以这样的精神去做事,就不会动摇,就会有利益、有幸福。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经》讲记 第三讲 如法求财》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