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經》講記 第叁講 如法求財▪P2

  ..續本文上一頁種種樂器。“喜拍兩手”,有時唱起歌來情不自禁地一邊唱一邊打著拍子。這些都是放逸的表現。

  己六釋懶惰過

  “居士子!若有懶惰者,當知有六災患。雲何爲六?一者大早不作業;二者大晚不作業;叁者大寒不作業;四者大熱不作業;五者大飽不作業;六者大饑不作業。

  居士子!若人懶惰,不經營人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

  太早不能作,太晚不能作,太冷不能作,太熱不能作,太飽了不能作,太餓了不能作,懶惰的人總有借口。這實際上就是懶漢的寫照。畫漫畫的根據這個意思來畫懶漢一定很生動。

  5

  現在要講丁二重頌。

  用韻文的形式把前面說的道理加以歸納叫做重頌。佛經有各種文體,基本的文體有兩種,一種是長行,一種是偈頌。偈頌又分爲兩種。複述長行內容的是重頌;與長行的內容無關的叫孤起頌。《金剛經》有兩個頌即是孤起頌,如“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就是孤起頌。經分爲十二部,是從經文的體裁和內容來劃分的。比如說長行、重頌就是從體裁來分;未曾有、無問自說等等,是從內容來分。佛說法的時候,大家聽了産生了一種未曾有的感受,所以叫未曾有。“長行、重頌、頌偈、孤起、無問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俱成十二名,廣如《大論》叁十叁。”在《大智度論》叁十叁卷裏廣說十二部經的意義。長行、重頌、頌偈、無問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就是十二部的名目。

  丁二重頌

  于是,世尊說此頌曰:

  “種種戲逐色,嗜酒喜作樂。

  親近惡知識,懶惰不作業,

  放恣不自護,此處敗壞人。

  行來不防護,邪淫犯他妻,

  心中常結怨,求願無有利,

  飲酒念女色,此處敗壞人。

  重作不善行,狠戾不受教,

  罵沙門梵志,顛倒有邪見,

  凶暴行黑業,此處敗壞人。

  自乏無財物,飲酒失衣被,

  負債如湧泉,彼必壞門族。

  數往至酒爐,親近惡朋友,

  應得財不得,是伴黨爲樂。

  多有惡朋友,常隨不善伴,

  今世及後世,二俱得敗壞。

  人習惡轉滅,習善轉興盛,

  習勝者轉增,是故當習勝。

  習升則得升,常逮智慧升,

  轉獲清淨戒,及與微妙止。

  晝則喜睡臥,夜則好遊行,

  放逸常飲酒,居家安得成。

  大寒及大熱,謂有懶惰人,

  至竟不成業,終不獲財利。

  若寒及大熱,不計猶如草,

  若人作是業,彼終不失樂。”

  把上面這六件事又分別加以警策,進一步指出它的過患。

  印度的經書基本上是以偈頌的形式記錄下來的,這種方法有助于記憶。那時候沒有印刷術,沒有紙張,經書要記錄下來非常困難。我國古代記載文字最早是甲骨文,把文字刻在烏龜殼上,所以文字非常簡練,現在很難讀得懂。後來用刀子在削光了的竹子上刻字,叫竹簡。孔子讀書“韋編叁絕”,把串竹簡的牛皮繩子翻斷了叁次。“韋”就是熟牛皮繩。後來才發明了紙,把文字記錄在紙上。一直到唐朝才發明了印刷術。現存最早的印刷品是一本《金剛經》,那已是中晚唐時期的事了。印度記錄經文文字,是用鐵筆刻在貝葉上,要用很大的功夫,不但難以刻寫,而且分量很重。玄奘去印度取經,自己背不動,就找一些駱駝或者馬把經書馱回來。白馬寺的名稱就是由白馬馱經而來。現在一部大藏經一個人就可以拿得動,因爲字小,可古時幾十匹馬才馱得動。所以印度人用頌文這種方法來幫助記憶。

  各個民族最古老的時候,要流傳記載什麼東西,都是用韻文的形式把它流傳下來。中國有《古詩十九首》,有《孔雀東南飛》,還有其他民族最古老的傳說,都是以民歌的形式記錄下來的。有很多鄉下老太婆,一個字也不認得,但她能夠記很多民歌和民歌裏的一些故事情節。我就認識一位老太太,她一個字也不認識,但要她唱歌,她可以唱叁天,從盤古開天地、叁皇五帝到如今,都能唱下來,記憶力很好。有許多盲人,從小就盲了,後來學說書,就是靠記憶、背誦。

  佛經上講,古時候的比丘吃了飯只有兩件事,一是讀誦,一是禅思。讀誦什麼呢?師父帶徒弟,師父教幾句,徒弟就反複地讀,記憶下來;第二天師父又教幾句,把記憶裏的東西教給徒弟,佛經就是這樣傳下來的。大家現在看佛經到處都是,給我一本吧,一大包帶回家去,但在古代要得到一本佛經可難了。這個過程不是一年兩年,不是一代人兩代人,是非常艱難的。大家想想看,佛滅後五百年時間佛經才有文字記錄,古代的出家人爲了流傳佛法,就靠記憶的辦法,把佛說的叁藏十二部流傳下來。

  在緬甸流傳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惡王不信佛法,要毀滅佛法。大家沒地方托缽化飯。當時有兩個和尚,平時生活有點兒不檢點,但能背誦叁藏、精通叁藏。所有和尚都甯肯自己不吃飯,攢下來給這兩個和尚吃,希望他們能活下來。盡管他們犯了戒,但他們肚子裏有寶貝,他們能活下來,叁藏十二部就保存下來了。古代的人就是這樣重法。我們也一定要珍重法寶,也要讀誦,不要以爲有書可以看,忘記了就去找書,上早晚課也不背,就找個課誦本來念。

  古人想了種種辦法延續佛法,保存佛的法身慧命。爲什麼把經書刻在石頭上?就是防止在佛法滅亡時,或遇到惡因緣要毀滅佛法時,紙和木頭可以一把火燒掉了,所以把經書刻在石頭上,藏在山洞裏封死,萬一佛法遭到破壞,山洞裏有。古人爲保存佛法、保存真理,不惜一切代價,不但是埋在地底下,挖下去十幾米深,把石頭一層一層壘起來,埋了很多泥土,上面還要用座塔將它壓住。古人就是這樣來保存佛法。從講重頌、記憶,講保存佛法的重要性,牽涉到這些問題,無非是要大家懂得珍惜佛法、珍惜佛經、珍惜法義,把佛法真正付諸實踐。

  6

  “顛倒有邪見”,“顛”就是頭,樹的頂端叫顛,人站立起來就是順,就是不顛倒。本來是有善有惡,有因有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叫順因果。如果否認因果規律那就是顛倒。這裏講顛倒,主要是講佛法見地上,有因有果,有善有惡,有業報,承認這個觀點就是順因果,不承認就是顛倒。堅持沒有因果,沒有業報,沒有善惡,沒有今生前世,就是邪見。

  邪見一共分爲五種: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身見是以身爲常,執著身體是可以常住不壞的。但它不可能長生不老,有生必有死。邊見,就是有無、斷常二邊。執有來否認無,執無來否認有,執常來否認斷,執斷來否認常,都是偏執在一邊,不是中道之見。佛法主張中道之見。見取見就是用不正確的世界觀來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處理問題。

  戒禁取見就是堅持一些不如法的戒條。在印度有持雞戒的,就是戒禁取見。什麼叫持雞戒呢?大家都知道雞冷的時候一只腳站在地上,一只腳收起來。印度的外道修苦行,也學雞的樣子。

  佛所說的戒,是解脫戒,代表了人間正當合理的道德准則,代表了世出世間的功德和利益。我們每天念《怡山發願文》:“十纏十使,積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塵,妄作無邊之罪。”五種邪見就屬于十使裏的五利使,貪、嗔、癡、疑、慢叫五鈍使。五利使是見解方面的,堅持邪見危害雖然很大,但是一旦覺悟了也能很快地斷掉,所以叫利使。所謂利使就是很明顯的錯誤,很容易察覺到。鈍就是遲鈍,有了錯誤還不一定能認識,在斷的時候也很難,非常隱晦。煩惱的斷除,是先斷五利使,後斷五鈍使。按照佛教修行的次第,見道位斷五利使,修道位斷五鈍使,斷五鈍使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因爲惡習不是一天兩天積累起來的,要斷掉它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斷得了的。

  地獄、惡鬼、畜生叁途是黑暗的,是黑業;持五戒,守十善,是升天成佛的基礎,是一天一天走向光明,是白業。日本淨土宗就是把世間與佛法譬喻爲二河白路,一邊是水,一邊是火,只有中間是一條白路,不能偏離一點,偏到右邊掉到火海,偏到左邊掉到水海裏去,唯一正確的路就是一條白道。從白道走過去,就能從煩惱的此岸,走到解脫的彼岸;或者說從娑婆世界的此岸,走到極樂世界的彼岸。

  “清淨戒”有不同的層次。比如說,在家居士受了叁皈依,就應當時時刻刻憶念叁寶,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受了五戒的,如法守持,點滴不犯,也是清淨戒。受了在家菩薩戒,能條條落實,也是一樣。清淨戒有不同的層次和要求。不要都用同一個標准來衡量。在哪個層次達到了要求,就是哪一個層次的清淨戒。比如說比丘只能守五戒就不是清淨的;作爲優婆塞、優婆夷,能夠守五戒就是清淨的。

  “微妙止”,“止”就是禅定。在另外一個譯本的《善生經》上說,如法守持五戒就能得到初果。《優婆塞戒經》講,能把在家菩薩戒的六重二十八輕守好,就能證到叁果。早期佛教認爲在家人修行的最高果位就是證到叁果羅漢。

  最後四句:“若寒及大熱,不計猶如草,若人作是業,彼終不失樂。”講一個人要做出一番事業,必須戰勝一切困難。這困難有來自自然界的,來自社會的,來自人際關系的,來自家庭的,我們不要計較它,不要在困難面前畏縮不前。應該像小草一樣,寒也如是,熱也如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如果我們能夠以這樣的精神去做事,就不會動搖,就會有利益、有幸福。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經》講記 第叁講 如法求財》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