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經》講記 第叁講 如法求財

  第叁講  如法求財

  有人看到這裏可能會想:學佛以後要淡泊名利,怎麼這部經裏盡教我們去求財?因爲佛教徒也是人,佛教徒也需要有生活資源。生活資源要通過誠實的勞動來取得,所以《優婆塞戒經》上面講,在家的善男信女受了叁皈五戒以後,成了優婆塞、優婆夷,要先學世事,就是要先學世間的生産技能。一個不通世事的人怎麼學佛呢?怎麼謀取生活的資源呢?所以受了優婆塞戒以後要先學世事,把生産的知識技能學好了,就能如法求財,遠離前面所講的六種過失。

  佛告訴我們在家信徒要通達世事,如法求財,做一個誠實的勞動者,作爲一個人就可以自強自立,這是學佛成佛的基礎。不能夠自強自立,怎麼能夠成佛呢?所以,真正的佛教是非常積極、非常現實的,是非常切合時世的,是完全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與工作的。

  1

  今天開始講不如法求財的第二種“非時求財過”,另一個版本的《善生經》上說是“行爲放蕩”。意思是不檢點,或者不按照正當的時間和方式求財。

  己二釋非時行過

  “居士子!人非時行者,當知有六災患。雲何爲六?一者不自護;二者不護財物;叁者不護妻子;四者爲人所疑;五者多生苦患;六者爲人所謗。

  居士子!人非時行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

  “不自護”就是不能保護自身。不在應當做事的時間在外面找工作,就很可能不安全。經典上講的情況,反映了佛陀那個時代也有不安全感,否則也不會說出這些話。我們要順著正常的時間去作息、去工作,如果不是在正當的時間,就會産生這六種過失。六種過失在另外一種譯本是:第一不護自身,第二不護財貨,第叁不護子孫,第四常自驚懼,第五諸苦惡法常自纏身,第六喜生虛妄。概括性更強一些。

  在非正常的時間去勞作,不但傷害身體,還要爲人所謗。一個人深更半夜在外面,會受到人們懷疑。本來你在外面沒有幹什麼壞事,別人會想這個人怎麼搞的,深更半夜在外面偷偷摸摸,人家就會懷疑你,會生誹謗,有損于自己的形象和名譽。我們佛教徒時時刻刻檢點自己,就會樹立良好的形象。

  2

  己叁釋酒放逸過

  “居士子!若人飲酒放逸者,當知有六災患。雲何爲六?一者現財物失;二者多有疾患;叁者增諸鬥诤;四者隱藏發露;五者不稱不護;六者滅慧生癡。

  居士子!人飲酒放逸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

  這條是講飲酒的六種過失。酒裏含有乙醇(酒精),抑製大腦高級功能,而出現“假興奮”現象,會使我們喪失理智。一個人喪失了理智就很可能做出違犯法律、違背道德的事情。飲酒是在家的五戒之一,當時所說的酒,僅僅指具有麻醉作用的飲料,現在應該還包括種種使人喪失自控能力的食物、毒品等在內。一切麻醉品都不應該吸食。飲酒上了瘾,就會損耗錢財,導致疾病,經常會因爲失去自控能力而打架鬥毆,這些都是很普遍的社會現象。有的居士就對我說,她老頭不喝酒還可以,喝了酒就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你念經他也罵,你拜佛他也罵,弄不好,把你的菩薩給摔了。真有這樣的事。

  飲酒經常産生種種過失,特別是第四條隱藏發露。家裏秘密的事情,不願讓人家知道的事,喝醉了酒都說出來了。家裏存了多少錢,說出來了,人家就跟你借,不借又得罪人。

  五者,不稱不護。沒有人說你好,和你站在一邊。飲酒之徒,所有的人都討厭,誰會說你好、維護你呢?常喝酒的人本有的智慧日益減退,增長愚癡。喝酒本身就是愚癡,一個人清清楚楚的不好,喝得酒氣熏天的有什麼好處呢?所以佛教很多地方都說到喝酒的過失。往往持戒很清淨的人,一旦喝了酒就可能把殺、盜、淫、妄全犯了。

  佛經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受了五戒的優婆塞,因爲喝醉了酒,覺得沒有下酒菜就去偷鄰居家雞來殺了吃,犯了盜戒和殺戒。後來鄰家主婦來找雞,他回答說沒有看見,不但如此,他因醉酒見色起心而犯邪淫戒,強暴了人家。因爲喝醉酒,結果把前面四條戒都犯了。飲酒可能導致犯其他的戒,有種種過失。飲酒的人不能正正當當地經營事業,所以未得的財不能得,本有的財物也會日漸損耗。這是不言而喻的。

  3

  己四釋近惡友過

  “居士子!若人親近惡知識者,當知有六災患。雲何爲六?一者親近賊;二者親近欺诳;叁者親近狂醉;四者親近放恣;五者逐會嬉戲;六者以此爲親友,以此爲伴侶。

  居士子!若人親近惡知識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

  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應該親近善友,遠離惡友。善友和惡友在佛經上稱爲善知識、惡知識。“知識”就是相知相識的人。現在不是也有這樣的話嗎?“相識滿天下,知己能幾人?”相知相識的人、知心朋友、知己,和佛經上說的“知識”近似。一個人經常親近善知識,就好像走在霧露當中,衣服自自然然就變得濕潤了,善知識的言傳身教能夠影響我們的身心修養。從佛法的角度來講,善知識概括起來有以下叁種類型:

  一、外護善知識。從外圍來關心幫助我們,使我們能安穩修道。比如說支持佛法的居士,就是我們的外護善知識,沒有大家的護持,我們就不可能在這裏安穩修道。

  二、同行善知識。大家都在一起共學共修,相互幫助,相互策勵,就是同行善知識。把個人融化于大衆,在大衆的勉勵、警策之下,個人的修行才容易進步。

  叁、教授善知識。就是指能夠闡說正法,能以身作則,能時時刻刻警策自己的善知識。比如每個人的依止師、教授師、皈依師,都叫教授善知識。

  善知識在對待善友方面應能做到如下七點:1.難與能與,2.難作能作,3.難忍能忍,4.密事相告,5.逆相覆藏,6.遭苦不舍,7.貧賤不欺。真正的善知識,在我們有困難的時候,就要難與能與。在需要幫忙的時候,就要難作能作。朋友之間發生誤會時要難忍能忍。打你一下,侮辱了你,作爲善知識要能忍耐,等對方火氣下去以後再加以勸導。

  密事相告,就是說做生意有什麼好消息、好行情,趕快告訴朋友,共同發財;可能會有發生損財的危險,你事先知道了也要快告訴朋友,使他不受損害。好事情要同喜,不好的事情設法讓對方盡量避免損失。

  逆相覆藏。每個人都會有一些隱私是不願意別人知道的,雖然也有“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的格言,但要真正做到還是不容易。你不說我的醜事,我也不說你的醜事;家裏有多少股票、多少黃金,這些不想讓人知道的事,要懂得爲朋友保密。

  遭苦不舍,所謂患難與共。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這樣的酒肉朋友不能要。學佛的人不能像世俗人一樣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我本人遇到過遭苦不舍的人,也遇到過翻臉不認人的人。

  我有位同學是江西人,比我大二十歲,把我當小弟弟一樣。我劃了右派,人人都遠離,誰都不敢沾邊,但這位同學有一天開生活會,說昨天晚上做夢夢到了淨慧,在那裏勞動蠻辛苦。這一下完了,你怎麼跟右派分子這麼好的關系,做夢都夢到他?怪他沒劃清界限,遭到了大家的批判。現在這個人還在,叫戒慧法師。

  也有反面的例子,你好的時候,大家都挺好,一旦劃了右派,于是陳年老賬,不是逆相覆藏,而是吹毛求疵,本來是隱藏在毛裏看不見的,還要把毛吹開把那一點點東西指出來。這樣的事太多了,不能再講了。一講就不好,認爲我對那些對我有意見的人還耿耿于懷。這只是想用這些事來說明世間的人情冷暖,倒不是我耿耿于懷,倒要感謝人家,從他的本意來講也許是爲了我好,但有時牽強附會太多了,就不好了。

  貧賤不欺。朋友之間也可能是有錢的人與沒錢的人做朋友,也可能是兩個人有錢時是朋友,但後來有一個忽然一下子窮了,不應該看到人家貧窮就輕賤人家,貧富都一樣,越是窮越是需要人來幫助。

  從這件事來講善友的標准,完全是從人際關系的角度來說的,並沒有說到怎麼說法、教化。但是這七件事非常實在,是做人的根本。把這七件事做好了,就是以身作則,身教勝于言教。希望大家能把它記下來,以這個標准來衡量什麼人才是真正的朋友,以此爲標准與人交朋友。

  4

  親近惡友有六種災患:一者親近賊。與惡友親近等于天天和強盜在一起。二者親近欺诳。與惡友在一起沒有誠實可言,天天在欺騙你、诳惑你。叁者親近狂醉。惡友就像瘋子和酒鬼一樣,和這種人在一起有什麼好處呢?四者親近放恣。惡人一定言行不檢,與這些人在一起滋長放逸。五者逐會嬉戲。哪裏有好玩的,惡友就會帶你到哪裏去,今天去卡拉OK,明天去歌舞廳,反正不會帶你到增長善法的地方去。六者以此爲親友,以此爲伴侶。與這些放逸、不檢點、不誠實、不中肯的惡人做朋友,一定只有失敗,沒有成功。

  另一個《善生經》譯本上,對這六件事的說法稍有不同,一是方便生欺,二是好喜屏處,把你叫到沒有人的地方,說一些不正經的事情。這兩個譯本各有所長。

  跟惡友在一起,肯定不能正正經經地經營事業,未得的財物則不能得,已有的財物便轉消耗。

  己五釋喜妓樂過

  “居士子!若人喜伎樂者,當有六種患。雲何爲六?一者喜聞歌;二者喜見舞;叁者喜往作樂;四者喜見弄鈴;五者喜拍兩手;六者喜大聚會。

  居士子!若人喜伎樂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

  “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過分地耽于娛樂,就會荒廢正業,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有的人將錄音機挂在身上,聽流行歌曲,喜聞歌;有的人吃了晚飯沒什麼事就到歌舞廳去。“喜見弄鈴”,鈴代表…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經》講記 第叁講 如法求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