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P15

  ..续本文上一页念就可以往生!你如果抱有“我念佛没念好,怕不能往生”这样的想法,西方你去不了啦!”

   我们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念佛念好了”,哎,什么叫念好了?以什么为标准?他又说不出来,“我念得口中有口水了,我念得身上发热了,我念得心里蛮清爽的,这个叫念好了。”这都是自以为是,似是而非。要说标准,也有,就是阿弥陀佛的誓愿“乃至十念,必得往生”,所以印光大师说:“十念当往生”。

   一心不乱很容易

   念佛很简单,随著我们每个人根性做得来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心比较静定,就静定念佛;如果当下是烦烦恼恼的心,就以烦烦恼恼的心念佛,同样往生!

   印光大师这段话对我们很有警惕作用,“什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十念当往生”的原因在哪里呢?是阿弥陀佛的誓愿。什么叫念好?什么叫念不好?你念十句就能往生;什么叫念好?你说《观经》下下品那个人,他能念好吗?他那个时候如果说有“念好”的心,那他就不能往生了。“哎呀!某某人哪!你现在快死了,你念佛一定要念好啊,如果念不好不能往生啊!”他怎么做得到呢?应该这样跟他说:“你只要念佛,口称弥陀名号,决定往生!”他自然就往生了。

   印光大师又说:“不论功德大小,功夫深浅,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我们念佛往生西方,跟我们的功夫深浅没有关系。你功夫深也往生,你功夫浅也往生。

   这样说起来,“一心不乱”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专修念佛。

   大家能听明白了吗?

   (明白!)

   你们还怕不怕“一心不乱”四个字?

   (不怕!)

   如果不是这样理解的话,我们读诵《阿弥陀经》读到这里就会害怕了,“哎啊!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越来越乱,越来越乱……”乱到后来不可收拾了。

   如果知道是“一心念佛不杂乱,不动乱”,就会越念越欢喜,“我就是如此”。

   (四)举例说明

   宋朝黄打铁的故事

   再跟大家说一则宋朝黄打铁的故事(在《念佛感应录》第一集第65页),对我们很有启发。

   他姓黄,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他是打铁匠,所以就喊他黄打铁。他边打铁边念佛,一锤下去,“阿弥陀佛!”再一锤,“阿弥陀佛!”他老婆就很可怜他,说:“你打铁本来就很累了,再念佛不是更累吗?”

   他说:“哎,这个你就不懂啦!本来打铁胳膊很酸,念佛反而就不酸;本来打铁很累,念佛反而就不累。”他打铁要拉风箱啦,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这么打一锤念一句,拉一下念一句,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他身体好好的,没有生病,突然深有感悟,但他不会写字,只会打铁,便请了邻居写了四句话,他写了哪四句?(也跟他的生活有关系,和那个崔婆一样,崔婆“上无条岭下无坑”,她写的也是她的生活;给人家做奶妈,补鞋补袜子,所以写“去时不穿鞋和袜”,和她的生活很贴近。黄打铁也一样,他做了四句,他说什么?)

   叮叮当当,

   久炼成钢,

   太平将近,

   我往西方。

   讲完这四句话,把锤子一放,往生了。多么殊胜,多么潇洒!

   什么叫“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呢?他天天打铁,叮叮当当,叮叮当当,天天打,对不对?打铁是久炼成钢的,慢慢打,这个也反应他自己的修行,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像锤子一样,一锤一锤地打在他的心上,把他的心打得越来越软,习气越来越少,从凡夫打成了佛了 —— 到西方去成佛了,所以“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太平就要来了。如果不往生西方,不解脱生死轮回的大事,那没有太平日子好过啊!阎罗王在那里等你,哪有太平呢?他不一样,他说:“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到西方成佛去。

   你说黄打铁,他有禅定一心的功夫吗?他能边打铁边入禅定吗?不可能啊!他没有所谓的深入禅定、不起妄念,他还要出大力流大汗,边打铁边念佛,但是,他往生了。他虽没有禅定,但是他做到了一心不乱——一心一意念佛求生西方,一点不夹杂,真正的一心不乱!他不识字,没时间,要为生活忙,只能一边打铁一边念佛,要他杂也杂不了。

   我们向他学,洗衣服的时候也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切菜的时候也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早上作操的时候——我们这几位台湾莲友做念佛操,甩手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念佛,就能往生。

   所以,不管我们的心有没有达到禅定,有没有这样的功夫,都没有障碍,只要念佛,决定往生。

   轻轻松松念

   当然,话说回来,我们念佛的人,总是希望内心清净一点,妄想杂念少一点,那个也是有方法的,就是说我们要比较专注,除非我们出门、走路、搭车、办事,不能那么专注,自己一个人坐在那念佛,还是要专注一些。

   专注的方法就是自己念自己听,可以采用印光大师提倡的“十念记数法”,一边念一边记数,能够摄心多少算多少。

   不要用心过猛,很累,也不要说:“你看看,又跑了……”又烦恼了。跑了,抓回来再说,再跑,再抓,抓回来就看住,就像做游戏一样,你这样心很轻松,“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稳稳当当念

   还有关于记数,记数是很好的方法,历代的祖师大德都提倡;老老实实记数念佛的,都会体会到它的妙处与受用。不过念佛也不要只是图数量,为记数而记数,是为了念佛而采取记数的方法,可以一句一句稳稳当当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就一句一句地念。如果数定得太多,为了赶数,念得太快了,年纪大的人有时候会比较受不了,心脏不好的人更受不了,比如说每天给自己定了三万声,又没有时间,然后在那里使劲赶,就赶一个数字,太累了!把心脏念出了毛病。还说:“你看,念佛,把我的心脏病念出来了!”那不是念佛念出来的,是你自己不会调整啊!

   我们就很稳当地念,念不了三万声,就不必定那么高,定二万声、一万声就好,就一句句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很好啊!

   (五)总结反显

   六大过失

   关于“一心不乱”我们总结一下。

   从一开始就说明一心不乱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一般人理解的禅定一心、不起妄想杂念;一种是按净土宗经教的理解,一心不乱就是一向专念,这也是善导大师的一贯解释。

   只有按善导大师的解释才是正确的,如果一定要解释为如何禅定一心不起妄念,而且又坚持认为不这样就不能往生的话,那过失就太多了。

   第一,那等于是说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净土三经,相互矛盾。为什么?因为《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说“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人,只要一向专念,通通往生”;《观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说“下下品的人临终苦逼,精神惶恐,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这两部经,往生都很容易,而同样是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经》,却说要如何的禅定一心,说的很难,那不是相互矛盾吗?

   第二,等于说释迦牟尼佛不仅自相矛盾,而且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矛盾。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本愿说的很容易,众生只要“乃至十念”念佛,但释迦牟尼佛却说的很难,说要达到息心凝想,这不是矛盾吗?等于说释迦牟尼佛背开阿弥陀佛,自己另开往生极乐的条件,加高了门槛。这怎么可能呢?

   第三,又等于说释迦牟尼佛说法不能对机。为什么?因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对五浊恶世凡夫所说的经典,结果说的那么高超,我们没有人能做到,那不等于是法不对机吗?

   第四,等于说龙树菩萨判释净土法门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龙树菩萨说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本愿是适宜下劣根性众生的“易行道”、“安乐门”,而现在要达到事一心、理一心等等,那就不是易行道了,那等于是说龙树菩萨判错了。

   第五,也和古今见闻记载的事实相矛盾。为什么?因为我们看到从古到今,许许多多的往生人,并没有到达怎样的禅定凝心,他就是老实念佛,一向专念,不怀疑,都往生了,而且往生的都很殊胜。

   第六,最大的过失,我们自己不能往生。

   如果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上符弥陀本愿,下契众生根机,净土三经宗旨完全一致,释迦佛语诚谛不虚,人人安心念佛,个个都能往生。

  

  回复

  3楼 2008-06-01 00:11 回复 3楼

   儒医

  儒医

  三、怎样保证“心不颠倒”

  

   关于《阿弥陀经》这一段,我们已经说明:

   第一点,专念弥陀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第二点,专念弥陀名号就是“一心不乱”;

   这两关我们都过了,等于压在心上的两块大石头都搬掉了。好啊,我们可以歇歇气了,来,让我们扩扩胸,舒展舒展。“唉呀!一心不乱这块大石头,一直压在心上,快憋闷死了,今天终于把它掀掉了,好畅快!”好,我们轻松轻松,我们现在有劲了,乘胜追击,再来攻克第三个难关,怎样保证“心不颠倒”?

   你看,前面两关解决了,“念佛就是多善根,好了,够了,我就专念佛;还要一心不乱哪,还有一个难题……噢!只要一心专念,就是一心不乱,我也能做到;但是师父啊,我还有一点困难,万一临终的时候昏迷啦,提不起正念啦,忘记啦,我念不出佛号来……那个时候怎么办?因为《阿弥陀经》讲“心不颠倒”,我们怎样才能保证“心不颠倒”呢?”

   有办法!一点都不难。

   (一)破除误解

   误解之一

   其实啊!我们担心的状况根本不存在,也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是这一段经文被我们误解了,才有了担心;如果能正确理解,我们…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阿弥陀经略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