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P15

  ..續本文上一頁念就可以往生!你如果抱有“我念佛沒念好,怕不能往生”這樣的想法,西方你去不了啦!”

   我們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標准”,“念佛念好了”,哎,什麼叫念好了?以什麼爲標准?他又說不出來,“我念得口中有口水了,我念得身上發熱了,我念得心裏蠻清爽的,這個叫念好了。”這都是自以爲是,似是而非。要說標准,也有,就是阿彌陀佛的誓願“乃至十念,必得往生”,所以印光大師說:“十念當往生”。

   一心不亂很容易

   念佛很簡單,隨著我們每個人根性做得來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心比較靜定,就靜定念佛;如果當下是煩煩惱惱的心,就以煩煩惱惱的心念佛,同樣往生!

   印光大師這段話對我們很有警惕作用,“什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十念當往生”的原因在哪裏呢?是阿彌陀佛的誓願。什麼叫念好?什麼叫念不好?你念十句就能往生;什麼叫念好?你說《觀經》下下品那個人,他能念好嗎?他那個時候如果說有“念好”的心,那他就不能往生了。“哎呀!某某人哪!你現在快死了,你念佛一定要念好啊,如果念不好不能往生啊!”他怎麼做得到呢?應該這樣跟他說:“你只要念佛,口稱彌陀名號,決定往生!”他自然就往生了。

   印光大師又說:“不論功德大小,功夫深淺,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我們念佛往生西方,跟我們的功夫深淺沒有關系。你功夫深也往生,你功夫淺也往生。

   這樣說起來,“一心不亂”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專修念佛。

   大家能聽明白了嗎?

   (明白!)

   你們還怕不怕“一心不亂”四個字?

   (不怕!)

   如果不是這樣理解的話,我們讀誦《阿彌陀經》讀到這裏就會害怕了,“哎啊!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越來越亂,越來越亂……”亂到後來不可收拾了。

   如果知道是“一心念佛不雜亂,不動亂”,就會越念越歡喜,“我就是如此”。

   (四)舉例說明

   宋朝黃打鐵的故事

   再跟大家說一則宋朝黃打鐵的故事(在《念佛感應錄》第一集第65頁),對我們很有啓發。

   他姓黃,叫什麼名字也不知道,他是打鐵匠,所以就喊他黃打鐵。他邊打鐵邊念佛,一錘下去,“阿彌陀佛!”再一錘,“阿彌陀佛!”他老婆就很可憐他,說:“你打鐵本來就很累了,再念佛不是更累嗎?”

   他說:“哎,這個你就不懂啦!本來打鐵胳膊很酸,念佛反而就不酸;本來打鐵很累,念佛反而就不累。”他打鐵要拉風箱啦,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這麼打一錘念一句,拉一下念一句,這樣過了幾年。有一天,他身體好好的,沒有生病,突然深有感悟,但他不會寫字,只會打鐵,便請了鄰居寫了四句話,他寫了哪四句?(也跟他的生活有關系,和那個崔婆一樣,崔婆“上無條嶺下無坑”,她寫的也是她的生活;給人家做奶媽,補鞋補襪子,所以寫“去時不穿鞋和襪”,和她的生活很貼近。黃打鐵也一樣,他做了四句,他說什麼?)

   叮叮當當,

   久煉成鋼,

   太平將近,

   我往西方。

   講完這四句話,把錘子一放,往生了。多麼殊勝,多麼潇灑!

   什麼叫“叮叮當當,久煉成鋼”呢?他天天打鐵,叮叮當當,叮叮當當,天天打,對不對?打鐵是久煉成鋼的,慢慢打,這個也反應他自己的修行,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像錘子一樣,一錘一錘地打在他的心上,把他的心打得越來越軟,習氣越來越少,從凡夫打成了佛了 —— 到西方去成佛了,所以“叮叮當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近”,太平就要來了。如果不往生西方,不解脫生死輪回的大事,那沒有太平日子好過啊!閻羅王在那裏等你,哪有太平呢?他不一樣,他說:“太平將近,我往西方。”到西方成佛去。

   你說黃打鐵,他有禅定一心的功夫嗎?他能邊打鐵邊入禅定嗎?不可能啊!他沒有所謂的深入禅定、不起妄念,他還要出大力流大汗,邊打鐵邊念佛,但是,他往生了。他雖沒有禅定,但是他做到了一心不亂——一心一意念佛求生西方,一點不夾雜,真正的一心不亂!他不識字,沒時間,要爲生活忙,只能一邊打鐵一邊念佛,要他雜也雜不了。

   我們向他學,洗衣服的時候也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切菜的時候也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早上作操的時候——我們這幾位臺灣蓮友做念佛操,甩手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念佛,就能往生。

   所以,不管我們的心有沒有達到禅定,有沒有這樣的功夫,都沒有障礙,只要念佛,決定往生。

   輕輕松松念

   當然,話說回來,我們念佛的人,總是希望內心清淨一點,妄想雜念少一點,那個也是有方法的,就是說我們要比較專注,除非我們出門、走路、搭車、辦事,不能那麼專注,自己一個人坐在那念佛,還是要專注一些。

   專注的方法就是自己念自己聽,可以采用印光大師提倡的“十念記數法”,一邊念一邊記數,能夠攝心多少算多少。

   不要用心過猛,很累,也不要說:“你看看,又跑了……”又煩惱了。跑了,抓回來再說,再跑,再抓,抓回來就看住,就像做遊戲一樣,你這樣心很輕松,“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穩穩當當念

   還有關于記數,記數是很好的方法,曆代的祖師大德都提倡;老老實實記數念佛的,都會體會到它的妙處與受用。不過念佛也不要只是圖數量,爲記數而記數,是爲了念佛而采取記數的方法,可以一句一句穩穩當當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就一句一句地念。如果數定得太多,爲了趕數,念得太快了,年紀大的人有時候會比較受不了,心髒不好的人更受不了,比如說每天給自己定了叁萬聲,又沒有時間,然後在那裏使勁趕,就趕一個數字,太累了!把心髒念出了毛病。還說:“你看,念佛,把我的心髒病念出來了!”那不是念佛念出來的,是你自己不會調整啊!

   我們就很穩當地念,念不了叁萬聲,就不必定那麼高,定二萬聲、一萬聲就好,就一句句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很好啊!

   (五)總結反顯

   六大過失

   關于“一心不亂”我們總結一下。

   從一開始就說明一心不亂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一般人理解的禅定一心、不起妄想雜念;一種是按淨土宗經教的理解,一心不亂就是一向專念,這也是善導大師的一貫解釋。

   只有按善導大師的解釋才是正確的,如果一定要解釋爲如何禅定一心不起妄念,而且又堅持認爲不這樣就不能往生的話,那過失就太多了。

   第一,那等于是說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淨土叁經,相互矛盾。爲什麼?因爲《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說“上中下叁種根機的人,只要一向專念,通通往生”;《觀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說“下下品的人臨終苦逼,精神惶恐,十聲念佛,即得往生”;這兩部經,往生都很容易,而同樣是釋迦牟尼佛說《阿彌陀經》,卻說要如何的禅定一心,說的很難,那不是相互矛盾嗎?

   第二,等于說釋迦牟尼佛不僅自相矛盾,而且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矛盾。爲什麼?因爲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本願說的很容易,衆生只要“乃至十念”念佛,但釋迦牟尼佛卻說的很難,說要達到息心凝想,這不是矛盾嗎?等于說釋迦牟尼佛背開阿彌陀佛,自己另開往生極樂的條件,加高了門檻。這怎麼可能呢?

   第叁,又等于說釋迦牟尼佛說法不能對機。爲什麼?因爲《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對五濁惡世凡夫所說的經典,結果說的那麼高超,我們沒有人能做到,那不等于是法不對機嗎?

   第四,等于說龍樹菩薩判釋淨土法門是錯誤的。爲什麼?因爲龍樹菩薩說淨土法門,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適宜下劣根性衆生的“易行道”、“安樂門”,而現在要達到事一心、理一心等等,那就不是易行道了,那等于是說龍樹菩薩判錯了。

   第五,也和古今見聞記載的事實相矛盾。爲什麼?因爲我們看到從古到今,許許多多的往生人,並沒有到達怎樣的禅定凝心,他就是老實念佛,一向專念,不懷疑,都往生了,而且往生的都很殊勝。

   第六,最大的過失,我們自己不能往生。

   如果依善導大師的解釋,上符彌陀本願,下契衆生根機,淨土叁經宗旨完全一致,釋迦佛語誠谛不虛,人人安心念佛,個個都能往生。

  

  回複

  3樓 2008-06-01 00:11 回複 3樓

   儒醫

  儒醫

  叁、怎樣保證“心不顛倒”

  

   關于《阿彌陀經》這一段,我們已經說明:

   第一點,專念彌陀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第二點,專念彌陀名號就是“一心不亂”;

   這兩關我們都過了,等于壓在心上的兩塊大石頭都搬掉了。好啊,我們可以歇歇氣了,來,讓我們擴擴胸,舒展舒展。“唉呀!一心不亂這塊大石頭,一直壓在心上,快憋悶死了,今天終于把它掀掉了,好暢快!”好,我們輕松輕松,我們現在有勁了,乘勝追擊,再來攻克第叁個難關,怎樣保證“心不顛倒”?

   你看,前面兩關解決了,“念佛就是多善根,好了,夠了,我就專念佛;還要一心不亂哪,還有一個難題……噢!只要一心專念,就是一心不亂,我也能做到;但是師父啊,我還有一點困難,萬一臨終的時候昏迷啦,提不起正念啦,忘記啦,我念不出佛號來……那個時候怎麼辦?因爲《阿彌陀經》講“心不顛倒”,我們怎樣才能保證“心不顛倒”呢?”

   有辦法!一點都不難。

   (一)破除誤解

   誤解之一

   其實啊!我們擔心的狀況根本不存在,也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是這一段經文被我們誤解了,才有了擔心;如果能正確理解,我們…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彌陀經略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