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不會擔心。怎麼誤解呢?
第一個誤解。一般人都認爲:“不管平時念多少佛,如果臨終一刻沒有念佛的話,那平時念的也白念,所以必須臨終能念得出佛,佛才來接引,才能往生。”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臨終沒念佛就不能往生,是指平時不念佛、不求往生的人,他現在已經要命終了,這個時候再不念佛的話,就沒有機會了,就要命終去輪回去了,所以才說“臨終念佛”。像《觀經》下輩叁品的人就是這樣,臨終念一聲佛、十聲佛往生了。《觀經》的意思是說:即使一生造作衆惡,直到臨終才遇到念佛的人,才念那麼十聲、一聲,都被佛接引,都往生;何況平時念佛的人,那往生更不是問題,所以善導大師才說“專修念佛是往生正定之業,十即十生”,並不是說一切人都要臨終念得出佛才能往生。
以淨土叁經來說,說的都是一輩子的念佛,不過表達的側重點不一樣。《無量壽經》“乃至十念”、“一向專念”是總綱,總原則,總要求,是上包一輩子的念佛,下含臨終十聲一聲的念佛;《觀經》下叁品講的是臨終念佛的狀況,並以此涵概一生的念佛;《阿彌陀經》若一日到若七日,講的就是平生念佛的狀況,並以此涵概臨終的念佛,也就是遇到這個法門還有一天的壽命就念一天佛,有七天的壽命就念七天佛,隨壽命長短,一輩子念佛的意思。關于這一點,我們下面還會專門研討。
這個平時“若一日、七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也就是信願堅固專修念佛的人,這個人怎麼樣?他也會死啊,他是個一生念佛的人,現在臨命終了,怎麼樣?接著底下經文就說了: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平生念佛,臨終佛與聖衆自然現前,這個時候不管他有念佛沒念佛,佛與聖衆都來現前,所以經文並沒有說臨終的時候還要再念佛,只說“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其人”就是指平生專修念佛的人,因爲他平時念佛,求願往生,平時已經種下了因,這個時候果就顯現了。所以認爲:“雖然平生念佛,臨終也一定要念得出佛,不然佛就不來接引,不能往生。”很顯然是對經文的誤解。
誤解之二
再來,第二個誤解,認爲自己要有能力保證命終“心不顛倒”,不然不能往生。這也是誤解。因爲根據《阿彌陀經》的經文,命終之時“心不顛倒”是佛力保證的,是平生專修念佛,臨終佛聖自然來迎,佛一來迎,慈悲願力加持我們,自然讓我們心中住于正念,心不顛倒,隨佛往生。所以接下來經文說: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那麼,佛一顯現的時候呢,這個人見到佛了,一口氣歎下來,命終了。這個時候,刹那之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經文直接說,這個人命終的時候是“心不顛倒”的,沒有說還要做任何的努力;這也是佛來迎接加持的結果,不是我們凡夫自己的功夫。
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說:
慈悲加祐,
令心不亂。
“心不亂”就是“心不顛倒”。不是我們自己有能力心不亂,是阿彌陀佛“慈悲加祐”我們,令我們心不亂。臨死的時候,人很苦惱,四大分離的苦惱,家眷分離的苦惱,身體要抛棄的苦惱,過去所有的一切業力翻現出來……種種的苦惱。阿彌陀佛才安慰我們說:“我放大光明,這個時候一定來迎接你,來安慰你。”讓我們能夠安穩。在我們臨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來迎接我們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業障、所有的苦惱不安,當下變得清涼,內心就很安樂、歡喜。所以才說:“慈悲加祐,令心不亂。”佛的慈悲心、佛的誓願功德加持我們,護祐我們,讓我們的心能夠安定。不是我們自己有力量達到心不顛倒——不是我們自己先有力量心不顛倒,佛才來接我們。
大家要聽好哦!不是我們自己先能夠心不顛倒,佛才來接,是我們平時念佛,佛一定來接我們;佛來接我們,我們才心不顛倒。這個要明白!
誤解之叁
第叁個誤解,認爲:佛雖然臨終的時候會來接我,但如果那時我昏迷了,不知道怎麼辦?認爲外相昏迷就是一切不知道,這也是誤解。因爲外相雖然昏迷,心識還是清清楚楚的,佛來接我們,我們會一清二楚。像《念佛感應錄》第叁集第一叁六則,就記載一位貴陽的蓮友蔣妙信,她是雙目失明的盲人,平時專修念佛,因解大便出力,腦血管破裂,昏迷不醒好幾天,一醒來就說“佛來接我,我要往生了!”說完又昏過去,于當天下午往生,走得非常好。一個天生失明、一生不辨顔色的盲人,昏迷中親見佛來接她,你看稀奇不稀奇!而且她昏迷之前也不是在念佛,所以佛來迎接,眼盲不是障礙,昏迷不是障礙,正臨終時有沒有念出佛來不是障礙,不靠這些,是我們平生念佛,我們的心與阿彌陀佛的心之間相互感應道交,自自然然往生的。心識不昧,永遠不滅,不壞,不死。後面我們還會講二個現實的例子做爲證明。
至于說有人休克,人事不知,那不過是一時的器官故障,堵塞了,迷悶了,那不是臨終心識的狀況。
命終叁位
臨終到命終,人的心識有所謂的叁位,即明了心位、自體愛位、不明了心位。
第一明了心位:臨近命終,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還有作用,第六意識還能作主,心識明了,所以叫明了心位。但是這個時候,因爲臨近死亡了,四大五蘊開始分散,所以身心遭受到極大的苦惱,但另一方面心裏又很明白,知道自己要死,面對妻子兒女、家産財寶等一生所愛的人啦,東西呀,心中難舍難分,真是痛苦萬分。
第二自體愛位:由第一位,經過種種巨苦的折磨,這個時候身心更加虛弱,前五識已經不起作用,眼睛也看不到了,耳朵也聽不到了,只有第六意識細想存在。這個時候,早已經是自顧不暇了,所以外在的妻子財寶等也就丟掉了,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執愛自己的身體,愛惜自己的身命,所以叫自體愛位。
最後不明了心位:也叫“亂心位”,也就是正死的時候了。身體再怎麼樣執愛也不能保,這個時候,一切身體的器官功能停止,第六意識也就隨著器官功能的消失而消失。第六意識沒有作用,主宰投胎輪回的阿賴耶識就會浮現。今生今世以及生生世世的善惡業浮現,就好像做夢時,第六意識較薄弱,所以毫無順序、毫無邏輯、毫無條理,時間、空間都很混亂,而沒有一個能控製的主人。人死的時候就像這樣,業力種子浮現,就如一個國家沒有國王,因爲國中無王,所以盜賊都出來相爭爲王,這時就看哪一個較強,那個人就當王。相同的道理,命終之時,現生及曆劫的善惡業力,一時浮現,業力一現,眨眼之間,便隨其最猛烈的善惡業力,前往受生于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主。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
一般人死,都是如此,處在前面的叁位當中不論哪一位都有極大的苦惱、恐怖、驚慌等,《無量壽經》說:“大命將終,悔懼交至。”意思是說,壽命將終時,後悔與驚恐一直向心頭攻來。後悔什麼呢?後悔以前都是爲名、爲利、爲家庭、爲事業,從來沒有爲自己的生死大事打算;後悔過去沒有行善積德,沒有修持佛法爲生死大事做准備。驚恐是害怕到底要怎麼辦?會去哪裏?人到這個時候是做不了主的,便出現所謂的顛倒:或者起惡念,或者生邪見,或生系戀,或發猖狂,或起恩愛,這個時候怨家債主也就得著了機會,前來擾亂,令失正念。
來迎在明了心位
但是念佛的人,不會出現以上情況,因爲阿彌陀佛與諸聖衆來迎接我們,正是在第一明了心位。所以往往臨終助念的時候,都會聽到臨終的人說他親眼見到佛菩薩來接了。念佛的人雖然也有死苦,但很輕微,因爲有阿彌陀佛、諸大菩薩來迎,佛光普照,佛力護祐,所以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在明了心,歡歡喜喜,正念往生。
(二)對照叁經
叁個時間段
在《阿彌陀經》裏邊有叁個階段:一個是平時,一個是臨終,一個是命終。
平時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專修念佛,這是平時;那臨終呢,臨終你就自然得到果報了,“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佛就來迎接我們了;好,佛來迎接我們之後呢,第叁個階段,命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是佛來迎接我們在前,我們命終心不顛倒在後,不是我們心不顛倒佛才來接我們。經文的次第很分明。
那也剛好和阿彌陀佛的第十九願完全吻合,“臨命終時,我現前接引,不然的話,我不成佛。”所以,我們每一個專修念佛的人,你都不用擔心“臨終怕我心亂啦,佛不來接啊,怕我不能往生啊……”絲毫不必擔心。
彌陀的保證
在四十八願當中有第十九願,對于願生極樂世界的人,阿彌陀佛保證說:
臨壽終時,
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
“你只要願生我的極樂淨土,臨命終的時候,我就來接你,如果我不來,那我不成佛!”
阿彌陀佛有沒有成佛?
(成佛了。)
成佛了;祂成佛了,這條願有沒有實現呢?
(實現了。)
那我們如果願意去往生,祂到那個時候會不會來?祂會不會一時忘記了、失約了、不來了,會不會?祂決定會來迎接我們!
那麼,佛來迎接我們的時候,我們還會顛倒嗎?
(不會。)
我們不會顛倒,我們會自然心中住于正念。
所以,這個“心不顛倒”是阿彌陀佛誓願保證我們的,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來保證我們:臨終來迎,命終之時,心不顛倒。
九品個個不顛倒
關于往生人的臨終狀況,《阿彌陀經》講得比較簡略,就兩句話:一、臨終的時候,佛聖現前迎接;二、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觀經》說得很詳細,分成一個個細節來說明。可以歸納爲九個…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