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略講
淨宗法師
一、序 講
疑點
《阿彌陀經》是我們淨土宗正依叁部經中的一部,篇幅很簡短,意義很明朗,易讀易誦,所以被列為早晚功課,很多人都會背誦。
《阿彌陀經》中有一段經文: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有些蓮友對這段經文有幾點疑惑的地方:
一、什麼是「少善根福德因緣」?
二、「一心不亂」是什麼含義?
叁、「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是什麼含義?
對這幾點,如果不能正確理解,我們讀誦《阿彌陀經》就會恐懼,心有不安,對於自己到底能不能往生,惶惶不安。
往往有人讀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就把念佛放下,去修其它的自認為「多善根福德因緣」,去積累去了。這樣恰恰和善導大師的判教、和淨土宗的宗旨產生矛盾,走雜行雜修的道路,違背了「一向專稱」的宗義。
經文所講的,到底是什麼含義呢?今天我們要把它說明一下。
大致結構
《阿彌陀經》大義有叁點:
一、極樂淨土的依正莊嚴。目的是要發起我們願往生的心。
二、往生的方法。
叁、諸佛的稱讚。
這是《阿彌陀經》的大致結構。
依止善導
這部經自古以來有很多注解。我們今天在這裏修學,是以善導大師的解釋為標準,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專修、專弘淨土法門,是淨土宗的集大成者,是中外共同敬仰的大祖師,是能夠楷定古今的大祖師,是淨土宗最純正的法脈。所以,依善導大師的解釋最穩當,而且我們往生有希望。如果依其他人所解釋的,可能就覺得沒有希望,這是因為他們站在別宗別派的立場。
《阿彌陀經》略講:二、正 講 (上)
經題
《阿彌陀經》的經名很簡潔,「佛說阿彌陀經」。
一部經的經名,往往把這部經的宗旨揭示得明朗無遺,我們先解釋經題。
「佛」,是指釋迦牟尼佛,同時也是指十方諸佛。
「說」,現代漢語意思是「解說」、「講說」,但這裏不光是一般性的介紹,還有一種稱讚的意思。《阿彌陀經》有兩個版本,我們平常讀誦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就翻譯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說」就是稱讚的意思。
「阿彌陀」,是西方極樂教主的名號。
「經」,現在理解為經典,如果依字典的解釋,比較細膩一些,大體來講,「經」就是方法、道路,「佛經」就是「成佛的方法」。
「佛說阿彌陀經」的意思就是: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我們往生淨土成佛的道路。
這就很明確了。這部經是講:名號是我們往生之道,成佛之道。
如是我聞
經文一開頭,「如是我聞」,這四個字非常重要,是我們聞法得益的基本。
「如是我聞」貫穿兩方面:說法要如是說,聞法要如是聞。
什麼叫「如是」呢?就是按照事情的本來面貌來體認它、認識它,不加自己任何的主觀想像。
比如說,這裏有一個杯子,我拿出來,說:「這是一個杯子。」聽到的人當下就相信、領受這件事,「哦,這是一個杯子。」他不加任何其它的想像,「哎,為什麼是個杯子啊?」那就沒達到「如是我聞」了。
同樣,一件物品,比如說這支鋼筆,可以寫字,跟他說:「用它可以寫字。」他就拿去寫字,這樣,說的和聞的就產生交流了。
佛的每一部經開頭都是「如是我聞」。我們聞法的人,要有這樣的心態,不加任何主觀的想像,不加主觀的意識,佛怎麼樣講,我們就怎麼樣相信。
「如是」用現代漢語說就是「是這樣!是這樣!」。阿難講這話是什麼意思呢?「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我們往生淨土的唯一之道。這件事確實如此,這是我從釋迦牟尼佛所親自聽到的,不加一點折扣的。」
「如是我聞」貫穿整個一部經,一文一句,我們都用這樣的心情來聽聞,這部經就很容易看懂。不然,你看不懂這部經。
接下來的「六種成就」,說明佛宣講這部經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聽眾等,是說明這部經很可信。
無問自說
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的,沒有人發問,自己說的,因此稱為釋迦牟尼佛的本懷。
大家也有這個經驗,有時跟別人談話,想講的話好像沒有機會開口,對方跟我們講了半天,但總是扯不到我們的話題上,到後來,快要分手了,如果再不把內心的話講出來,就沒有機會了,這個時候,即使人家不問,也要把它講出來。這時候想講的話,就是我們真正想講的話。
釋迦牟尼佛講《阿彌陀經》,是在晚年的時候。大家可以想像當時的法座,有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等諸大菩薩,還有長老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大阿羅漢,雲集法座。釋迦牟尼佛巍巍獨坐。這時候,大眾一片寂靜,沒有人提問。
為什麼菩薩眾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阿羅漢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默然無語呢?因為淨土的境界,非菩薩的境界,菩薩問不出來,不知道從何處發問。「十萬億國土之外,有極樂淨土」,阿羅漢的根機是不知道的,菩薩也要佛的威神加持。所以,大家都沒講話。
這部《阿彌陀經》從頭到尾,都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講,弟子都不講話。在整部經中,釋迦牟尼佛還提問了幾次,弟子都沒有回答。開頭就問了:「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舍利弗也不知回答。
淨土的信仰
我們來看經文: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句話,我們已經聽得很習慣了。中國有句成語叫「天外來音」,可以說,這句話就是天外來音。如果不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告訴我們,以我們凡夫的智慧,怎麼能夠知道十萬億佛土之外有個淨土呢?那裏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呢?是不可能知道的。
我們淨土的信仰,是從這裏開始的,是不講任何理由,不打一個問號為什麼,要問為什麼,沒有什麼為什麼,這是一尊佛像,「為什麼是尊佛像?」誰也解釋不出來,就是一尊佛像,事實就是如此,這就叫「如是我聞」。
釋迦牟尼佛親口說:「十萬億國土之外,有世界名曰極樂。」你能信,那你就能夠入門了;你要用科學的腦袋、邏輯的思維考慮考慮、分析分析、調查調查、研究研究、證明證明,找不到一個結果── 信就信了,因為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洞徹宇宙一切萬象,說有淨土,就有淨土。
在這裏邊,能夠分出我們自我的修行嗎?是因為要讀很多書才能相信這一點嗎?「大學教授大概可以相信。」沒有這回事,大學教授不一定相信;不識字的老太婆,可能很容易相信。淨土的信仰,和知識學問沒有關係,信仰就信仰了,有淨土。為什麼?是佛講的,沒有為什麼,佛講的就是真理,就是標準。
釋迦牟尼佛一下把我們的眼光,從狹隘的、封閉的、局限的娑婆世界,從這個五欲煩惱的娑婆世界,一下子引到十萬億國土之外,那裏有一尊阿彌陀佛。
長老的智慧
接下來,釋迦牟尼佛詳細地展開,這個國土是什麼樣子的,就問了: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一般來講,教主釋迦牟尼佛問弟子,弟子要回答,在這部經裏邊,沒見到舍利弗的回答。
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的情景,佛這麼一問,舍利弗當時就張口結舌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那我們今天各位都會回答:「彼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那你的回答很高明,跟釋迦牟尼佛的回答一樣── 這也不是靠我們的智慧可以理解的,舍利弗的智慧也不能清楚。
名字為佛事
單是極樂世界的名稱,就具有無邊的功能,能讓人往生成佛。曇鸞祖師在《往生論註》裏說:但聞極樂國土名稱,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彼清淨土,即入正定聚。
極樂國土,名稱為佛事,安可思議!
有人只要聽到極樂世界的名稱,「那我願意去往生!」他就能去往生,不需要瞭解更多。剋念願生,就是:決定要去,毫不含糊。這樣就能往生,「國土名字為佛事」──「極樂」兩個字就可以度眾生了,這個叫做不可思議。
拔苦與樂
釋迦牟尼佛問舍利弗,舍利弗沒有回答,因為智慧所不及;文殊師利菩薩聞到了,也沒有回答。釋迦牟尼佛就說: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這也是我們淨土的宗旨。佛法的目的是拔苦與樂,這兩句話裏邊,充分體現了拔苦與樂的宗旨:到了淨土,「無有眾苦」,一切苦當下拔除乾淨,自然就沒有了:「但受諸樂」,給你一切法喜、法樂。
為眾生而成就
釋迦牟尼佛接著介紹極樂世界依報,並說: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句話重複過四次,什麼意思呢?再叁叮嚀我們說:極樂世界已經成就了,這種種的功德莊嚴已經完成。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反復叮嚀好幾次呢?這裏有深刻的內涵。極樂世界成就了,它的意義是什麼呢?它是為誰成就的?
極樂世界是為我們成就的。
就像父親為兒子把房屋建好了,建好了就是兒子的,是兒子應該得到的。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十方眾生成就的,不是我們修行成就的,不是說我們現在修行,極樂世界才存在。彌陀要十方眾生往生他的極樂國,如果極樂國還沒造好,怎麼去往生呢?
為我們成就的極樂國土,當然我們往生有份,絲毫不用退讓。
《阿彌陀經》略講:二、正 講 (中)
名號的含義
介紹完依報之後,介紹正報,正報就是極樂世界的佛、菩薩。
舍利弗,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阿彌陀佛的名號到底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釋迦牟尼佛解釋阿彌陀佛的名號,有兩方面的含義:一、無量光;二、無量壽。
無量光
一、無量光。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阿彌陀經略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