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纵观世间,凡夫未解生命实相,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名利追逐之中,即使功成名就,圆满财富、事业、家庭等诸多快乐,仍难逃时光之轮,明眸皓齿转眼即成皓首苍颜,面对无常逼迫,顿时内心茫然,一生辛劳,究竟为何?眼看脆弱生命如风中之烛,凭何抵挡业风之迅猛?
无上佛陀洞彻生命真谛,诸多高僧大德亦圆满实证此义,我等趣入佛门者依前辈之足迹,势必自在面对临终,超越轮回羁绊。往昔我家乡有位年长的僧人一直在山中修行,家人探望他时,发现他的鞋底破了一个洞,意欲为其补缀,然其执意不肯。一日,家人告知他:另一位在山上修行的僧人圆寂了,他叹口气说:“唉,我原来准备三天后“走”,故未让你等补鞋。若我与他相继离世,势必令乡人过度悲痛,我权且再住世三年吧。”随即将鞋交予家人缝补。三年后,老和尚安然圆寂,临终示现殊胜的成就征象。
我家乡还有一位名为阿克旺堆的僧人,某日嘱咐家人送两袋糌粑至自己闭关茅棚,并待一个月后再来探望。家人如是照办,却不解其意。一个月后,家人来到茅棚,发现尊者端坐坐垫之上,以七支坐法趣入涅槃。尊者房内空无一物,全部物品已移至另室,两袋糌粑亦已上供下施。根据尊者标注的日历推算,当天距尊者圆寂正好七天。如是依靠精进修持正法而获临终自在者屡见不鲜,故依此足迹亦能令我等临终自在,生死无惧。
(三)趣入佛门获得永恒幸福
几乎每人都有过噩梦的经历,如是可怖的梦境皆来源于往昔之习气,漫长的来生旅途与梦境极为相似。现世中凡夫执著如幻外境,随得失起落而乍喜又忧,来世更如飘落之羽毛无法自主,唯随业风流转,生生世世辗转漂泊于轮回,感受无量诸苦。因此是永离苦难获得恒久幸福?还是重享人天安乐?甚至不幸堕入恶趣感受无量痛苦?一切取决于我们今生所造之业,以及修行佛法所得之功德。
趣入佛门者虽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然因善调自心之故,了知一切恩怨得失、生灭起伏皆虚幻无实,故不为烦恼所缚,进而实证心之本体,不仅梦中自主,未来亦能依靠修证之力呈现永恒安乐之境。如前所述,诸多信众皆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修学佛法之目的,并将极乐世界理解为死后往生的一个实有地点,如是见解虽有一定道理,然未免与了义理趣相去甚远。须知,极乐世界总分为显现极乐世界、功德极乐世界和自性极乐世界。当内心清净证得自性极乐世界时,显现极乐世界和功德极乐世界自然呈现。此即我等通常所言之功德——信心和慈悲心的意义。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意为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一心向恶者,西方极乐世界远在天边。)故我等应精进调心,进而生生世世获得西方极乐世界之大自在境界。
二、利他
诚如无垢光尊者于《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中曰:“三界六趣之有情无一未曾做过自己父母,若未以相续大悲菩提心而发清净誓愿,则不能开启利他宝藏之门。”
以共同见解而言,遍虚空际一切有情无一未曾做过我等父母,并且无不与现世父母一样,于我等具生养之大恩。然因无明遮障而造无边罪业,至今尚流转于轮回深渊,无依无怙,遍历种种难忍之痛苦。“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对于此等可怜之父母众生,我们何忍袖手旁观?故当生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之悲心弘愿,以天下众生之安乐为己任,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依三宝之大悲甘露,将众生置于暂时乃至究竟的安乐之地。
菩提心乃趣入佛门之根本,其要义为调伏内心。若未调伏贪嗔痴烦恼,即使行持善法,亦无法利他,甚至连自利亦不可得;而一旦降伏贪嗔痴烦恼,虽未刻意利他,然因调伏烦恼之故,身不造杀盗等恶业,且常助人为乐;语无恶口两舌等,且语出和雅妙音;意无恶念,常怀善愿悲心,且具出世间之智慧。三门具此等功德,自然逢缘善对,欲不利人亦不可得。故调心乃实践菩提心之根本,行者勿舍本逐末向外探求。
许多人在怜悯面临杀身之祸或者食不果腹之众生而随自力放生、布施等时,怀有“我在利他”之心态。然细致观待,吾虽以微力施予救护,但吾等能生起慈悲心等善法而趋向解脱道,皆为如是所施之众生所赐,故彼等应为吾等感恩之对境。若趣入佛门者具备如是见解,便能以更加广大平等之慈悲心利益众生。以不共同见解而论,圆满证悟者由于已超越时空及思维造作之一切戏论,故恒时无勤任运显现广大利生事业。
复需了知,佛法并非高高在上之宗教,也非为寺庙庄严的建筑、兴盛的香火及华丽的袈裟等等形象;修行者也并非不苟言笑、与世隔绝、不通达人情世故的怪人;修行的过程虽然亦有苦行,然真正的挑战在于战胜自心的烦恼。佛法与生活原本一如,以佛法的智慧观待他人,则一团和气;面对逆境,则无有恐怖;面对未来,则充满自信。如是面对生活,自心不为其束缚,此乃佛教最高之境界。因此,趣入佛门是令自他今生、临终、未来生活更加幸福、和乐、健康的无上法宝。诚如我等传承祖师堪布昂琼于自传中曰:“世间俗人皆以快乐开幕,以痛苦告终。唯修行人以痛苦开始,以快乐谢幕。”
《趣入佛门之目的》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