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所以一旦影长变化规定为均匀的,“时食”时刻在午前的位置就不会固定。
表3 不同地理纬度上《时经》“时食”时刻离开正午的时间
表3还给出了按照《时经》所给出的“时食”影长所指示的“时食”时刻随地理纬度而变化的情况。平均起来,北纬36°处,“时食”时刻在午前2小时左右;到北纬30°处“时食”平均在午前2小时24分左右;到北纬25°处,“时食”平均在午前2小时37分左右。表3的结果所揭示的《时经》中“时食”的规定与《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一中的一条记载也可相互佐证∶
仁者当知,居俗日夜,分为八时,于昼与夕,各四时。……我王精勤,不著睡眠。于夜四时,二时安静。第三时起,正定其心,受用法乐。第四时中,外思庶类,不想贪嗔。自昼初时,先嚼杨枝,乃至祠祭,凡有十位。……日初出时,先召良医,……次召历算,……次第二时,进御王膳。奏妙音乐,种种欢娱,以悦王意。于第三时,沐浴游宴,……尽第四时,于王正殿,敷置众宝,庄严论座,……[xvi]
这里给出了一份佛国君王的作息时间表,在印度古代民用的昼夜八“时”划分中,晨后午前有两“时”,王进御膳的时间正是在午前一“时”,大约在午前2个多小时,符合“时食”的规定。
四、讨论和结论
按照《时经》一开头的描述,该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住在王舍城[25]迦兰陀竹林园精舍传道时向僧众宣讲的,因此其中的影长数据照理应该适用于王舍城所在的地理纬度。王舍城是古印度摩揭陀国都城,在今印度比哈尔(Bihar)邦恒河以南,处于北纬25°左右。但根据本文第三节的计算,《时经》中影长数据的适用地点在北纬36°左右。地理纬度差11°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偏差,为了直观地表示《时经》的影长资料不适合北纬25°处的实际情况,下图2中绘制了北纬25°处三种表高的正午影长周年变化曲线。其中点划线、短划线和点线分别是表高4.99脚、5.99脚和6.99脚的影长变化曲线,实折线是《时经》“非时”数据表示的影长变化。我们看到,不管怎样调节表高,北纬25°处的影长周年变化曲线与《时经》中的数据都无法吻合。
图2 北纬25°处三种表高的正午影长周年变化曲线及其与《时经》实测值的比较
因此,本文推断:《时经》中的“非时”影长数据并不在王舍城测得,即这份《佛说时非时经》中的“非时”影长数据并不出自佛祖之口。从这些数据适用的地理纬度为36.2°±2.42°来看,它们应该在古代印度的西北,即现在的巴基斯坦北部和巴控克什米尔一带测得,这一带正是印度佛教文化曾经繁荣的地区。克什米尔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又称为罽宾国,是佛教从陆路向中国传播的始发之地。从罽宾翻越喀拉昆仑山即到达于阗等古代西域诸国,事实上罽宾在中国古代史书中也被看做是西域诸国之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时经》的翻译地于阗也正在所求得的纬度带上。
然而,整部《时经》不大可能都是后代佛徒假托佛祖而作。如前节所述,《时经》中的“时食”影长数据明显出于人为的规定,而这样的规定由佛祖亲自作出是很自然的。按照前文所引《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八中的记载,当时佛祖确实有必要作出这样的规定。但是,随着佛教北传,西北印度、罽宾和西域诸国的信徒,不得不根据当地对正午影长的实测值来对《时经》中的“非时”影长数据进行修改,同时“时食”的数据仍旧保持原样。所以《时经》中的“时”和“非时”两套数据反映了佛教从其发源地向西北和古代西域传播并在该地域停留的情形。
总而言之,《时经》提供的两套影长数据,为北纬36°附近的佛徒们做到“时食”并避免“非时食”提供了相当可靠的技术保障。同时,这部《时经》还是佛教从其发源地向西北印度和古代西域地区传播的证据,更是印度天文历法知识随佛教向中国传播的重要证据。
参考文献:
[i]、[唐]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卷14.见: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29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73.
[i]i、 失译附东晋录.沙弥十戒法并威仪一卷. 见: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2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926.
[iii]、 [刘宋]佛陀什,竺道生译.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8.见: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22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54.
[iv]、 [宋]志磐.佛祖统纪.卷26.见: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49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266.
[v]、[唐]道世.法苑珠林.卷42.见: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53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611.
[vi]、 [东晋]佛陀跋陀罗,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17.见: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22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359.
[vii]、 [西晋]若罗严译.佛说时非时经.见:《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3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367~369.
[viii]、[后汉]安世高译.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见: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2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925.
[ix]、 [隋]那连提耶舍译.大方等大集经.卷42.见: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13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280~282.
[x]、[唐]不空译.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卷上.见: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21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388.
[xi]、[唐]瞿昙悉达译.开元占经·九执历.卷104.中国书店,1989。
[xii]、[吴]竺律炎,支谦译.摩登伽经.卷下.见: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21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409.
[xiii]、[西晋]竺法护译.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卷下.见: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21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416.
[xiv] 、[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48.见: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25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409.
[xv]、Pingree D.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Astronomy in India, in Gillispie C. Ed.: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XVI.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81. 535.
[xvi]、[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1.见: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10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714.
注释:
[1]梵语作Pisaca,一种饿鬼的名称。
[2]梵语作Payattika,意为“堕”,一种重罪,死后堕入八寒八热地狱。
[3]指天作白色时,伸手能看见掌文,才可以开始食早粥。
[4]梵语作Duskrta,一种罪名。箫齐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毗婆沙》(《大正藏》第1462号)卷九云:“突吉罗者,不用佛语。突者,恶;吉罗者,作恶、作义也。于比丘行中不善,亦名突吉罗。”
[5] 其中《大正藏》和《中华藏》都分别收录了两个版本的《时经》,《大正藏》两个版本共用一个编号,今以794A和794B加以区别;《中华藏》分别编号为H0925和H0926。《大正藏》794A和《中华藏》H0925以《高丽藏》版《时经》(编号为K0857)为底本,但该版本被认为讹误较多,与其他诸本难以参校,故《大正藏》和《中华藏》以清《乾隆藏》为底本,参校《房山云居寺石经》、宋《资福藏》等诸本,给出了《时经》别本794B和H0926。作者经过比对,就数据部分而言,794A与794B或者H0925与H0926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但794B和H0926有四个数据给出得比794A和H0925完整。故本文以794B和H0926为基础。
[6] 794A、H0925和《高丽藏》为“九脚三指非时”,《房山云居寺石经》为“九脚非时”。
[7] 794A、H0925和《高丽藏》为“十脚一指非时”。
[8] 794A、H0925和《高丽藏》为“八脚少一指非时”,《房山云居寺石经》为“八脚三指非时”。
[9] 794A、H0925和《高丽藏》为“五脚非时”。
[10] 794A、H0925和《高丽藏》为“少三指非时”。
[11]794A、H0925和《高丽藏》为“四脚为时”。
[12]794A、H0925和《高丽藏》为“三脚少非时”。
[13]794A、H0925和《高丽藏》为“三脚少非时”。
[14]794A、H0925和《高丽藏》为“四脚少非时”,《房山云居寺石经》为“四脚非时”。
[15]从影长变化规律来看,此处似应作10脚迹。
[16]《时经》没有给出1脚等于多少指,但从经文中各数据可以推断1脚等于10指。
[17]794B、H0926为“三脚少三指非时”,从794B校注、794A、《高丽藏》和《房山云居寺石经》改为“四脚少三指非时”。
[18]794B、H0926为“四脚半非时”,从794A、H0925和《高丽藏》改为“五脚半非时”。
[19]794B、H0926作“三脚少三指非时”,疑有误。按照影长变化的规律,此处影长应递减,据794A、H0925和《高丽藏》改为“三脚少六指非时”。
[20] 794B、H0926为“十一脚六指非时”,从794A、H0925和《高丽藏》改为“十脚六指非时”。
[21] 794A、H0925和《高丽藏》为“一脚少非时”,从794B校注改为“一脚半非时”。
[22] 黄赤交角不是一个常数,由公式ε=84381.448-46.8150T-0.00059T2 + 0.001813T3 决定,单位为角秒,其中T为距离历元2000.0年的世纪数,历元以后为正,历元以前为负。佛灭年代有各种异说,如取前486年说,则前500年佛在世时黄赤交角为23°46′20″;从下文可知,非时的影长数据极可能是佛灭后若干年的实测结果,本文取公元元年的黄赤交角值23°41′58″,应不至于有太大误差。
[23]严格来讲,一回归年中每日正午的影长都是不同的,所以本文从24个赤纬值求得的24个影长值只代表24个定气日的正午影长。然而《时经》每15日只使用一个影长值,这一方面显然是出于方便的考虑――便于《时经》的规定被执行,但另一方面在精度上就有所欠缺,还使得本文在计算时不得不假定每个影长值对应的日期为各个15日的第一天,实际上也就是定气日。
[24]本文的计算方法所依据的理论参阅丁月蓉编著的《天文数据处理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二章“误差概论和最小二乘法”,限于篇幅,此处略去具体计算过程。
[25]王舍城,梵语作Rajagrha,意为国王的住所,为古印度佛教胜地之一,释迦牟尼早期的传教中心。音译为罗阅揭梨醯、罗阅祗、罗阅等,玄奘《大唐西域记》译作曷罗阇姞利呬城
《“时食”与“非时食”的判定》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