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我们接下来讲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释】这一章是第三十八章。“佛问沙门”:佛故意设一个问答,这个问题本来佛不需要问旁人,并不是佛不明白这个问题,要问其他的沙门来令自己明白,不是的!佛知道人并不知道人命有多长的时间,所以佛就问沙门“人命在几间”:人命有多长的时间呢?沙门回答佛说,“数日间”:人命几天就会死了,不是很长的。“佛言:子未知道”:佛对这个沙门说,你没有明白道理,你还不懂。

  “复问一沙门”:又问另外一个沙门。“人命在几间”:人命有几许的时间呢?“对曰”:沙门对佛就说了。“饭食间”:就是说,在吃顿饭的时间内,人的寿命就会没有了。“佛言:子未知道”:佛对这个人说,你还没明白道啊!

  “复问一沙门”:又问另外一个沙门。“人命在几间”:人命在几许的时间会没有了?“对曰:呼吸间”:这人对佛说,人的寿命就在呼吸之间。“佛言”:佛对他说。“善哉”:好得很!“子知道矣”:你明白道了。

  以前,印度有位国王,他相信外道。外道修种种的苦行,好像有的持牛戒,有的持狗戒,有的以灰涂身,有的睡钉子床,修种种的苦行、种种的瑜珈。与佛法相比,比丘修道看似容易,因不修这种种无益苦行。所以这国王就问佛的弟子说:“我相信外道修的种种苦行,他们都不能断淫欲心。比丘们这么随便,又怎么能断烦恼和淫欲心呢?这根本就断不了!”

  印度有个国王,他不相信出家人能断淫欲,他说:你看看外道,有的持牛戒吃草,有的持狗戒吃屎,什么都有,还有的以灰涂身,睡在钉子床上,修种种的苦行,他们这么修都不能断淫欲心。你们出家人就是行脚、乞食、树下一宿……很正常,和他们一比,不像他们那么样的激烈,和他们那种无益苦行不一样。他们都没断淫欲心,怎么你们出家人能断呢?

  【释】有一个法师就答复国王说:你在监狱里,提拿出一个应该杀头的人,你对这人讲:“我给你一碗油,你用两手拿着,到大街上去游行。如果洒了一滴油,就把你杀了;如果一滴油也不洒,回来就不杀你,把你放了。”这时候,你可以预备一些玩音乐的美女,在市街上玩音乐,等这应该要死的人游完了街,你看他这油洒没洒?如果他油洒了,当然就要杀了。油若一滴没洒,你就问他在街上都看了些什么?你看他怎么样说。

  国王就照这样办,提拿出一个应该被杀的人,对他说明白:“今天应该把你杀了,但是我现在给你一个不死的机会。怎么样呢?你去游街,我给你一碗油,你用两手端着油,这油若是一滴也不流出来,不洒出去,那么,回来就不杀你。如果要是洒一滴油,回来还是照常把你杀了,你去试一试吧!”

  于是乎就这么做,市街游完了,回来一看,碗里的油果然一滴也没有洒。国王就问他:“你在大街上,见过什么东西啊?”犯罪的人说:“我什么也没有看见,我就只看见这油,我时时刻刻保护这个油,不叫它洒了。所以我旁的什么也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

  国王问说:“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位法师就告诉他说:“这就譬如出家的沙门,他因为看到这个生死的问题事大,所以他没有时间来生淫欲的念头。他想要了生死,就好像那个罪人一样,如果流一滴油,有一点的烦恼,他就要死了。出家的沙门也就是这样,为什么他们能断淫欲呢?就因为把生死的问题看重了。外道为什么不能断淫欲呢?就因为他不明白生死,不懂生死是一种大的事情,所以不能断淫欲。”

  我们修道,为什么淫欲心不断呢?也就因为没有真正地认识生死无常迅速。若知道生死无常迅速,你就没有时间来打淫欲的妄想,没有时间生淫欲的烦恼了。

  这个故事我们大家都知道,因为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命,他就这么做了。

  所以说,这个人命在呼吸之间,不是几天的问题,因为念念都在生灭。有的人认为我这个生命是几天,是一顿饭。在一般人来讲,这已经很少了,很短了,但是还不是事实。

  另一个人说生命在呼吸之间,一呼一吸之间,佛说“你知道道了”。这个不是佛随便给他讲的,因为这个呼吸之间,你不见道是不知道的,没有开悟到这个程度,你不知道你的生命究竟在哪块?所以佛就对这个沙门说:“你知道道了,你知道道在哪。”佛就给他肯定了。

  所以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知道,我们的生命有生有灭在哪呢?就是在刹那刹那间,一念的起来就是一个生灭,不断地有生,不断地有灭,生灭就在这里,瞬间的生,瞬间的死。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这个身体好像不断地存在,在延续,实际上我们的生命不断地在生灭中,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

  我们每天还觉得自己过得挺自在,什么自在?该睡觉就睡觉,该玩就玩,该打妄想就打妄想,所以你就不知道,你现在打的妄想,把多少个生死都浪费了,没有控制住,念念在生死之中,你不知道去控制生死,而且还念念去跟生死俩玩起来了,顺着生死去走,所以这个事情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有时候念念打妄想。你念念打妄想,念念生灭,而且你不知道过了多少生死。所以我们一天确实是一会儿生、一会儿死的,不断地生,不断地死,那是数也数不过来,这叫不忆数,没法去讲了。所以说,这种境界只有证道的人才知道,他亲自证到了这个地步,亲自看到这个境界,知道人的生灭就是这样。众生的生灭是靠妄想形成的,所以就不断地生灭。

  所以我们不应该浪费时间给自己找方便,“哎呀,不行,我今天身体不行了,我今天起点烦恼,今天那个饭没吃好……”找很多的原因给自己去创造打妄想的条件,甚至生出淫欲心等等的条件。你知道你这一个淫欲心生起来的时候,已经过了多少个生死?你不知道过了多少生死,这非常可怕的。

  当你知道你的生死在呼吸之间,你还敢游戏吗?还敢去想你那些没有用的臭东西吗?你想来想去,一旦你真正的生死到来的时候,身形要毁掉的时候,那你就晚了,就完了,什么都来不及了。

  所以我们应该看到生灭就在呼吸之间。你这样去看待这个生死的问题、生命的问题,才是一个正确的看待,属于出家人的一种正确的知见。不像外道似的,三十年为一生,或是一百岁为一生,那是世间的做法,没得道的人都是这么讲。

  那个沙门答了“数日间”,就几天的时间,佛给他肯定说:“你没有得道。”说在吃饭之间,吃一顿饭才四五十分钟,是不是?佛说:“你也没得道。”最后那个答出来了,“在呼吸之间。”“得道了。”佛给肯定了。

  你说,什么叫呼吸之间?

  弟子:没有念头就是呼吸之间。

  没有念头还有呼吸?

  弟子:呼吸是虚妄的。

  你是说呼吸是虚妄的,还是说念头是虚妄的?

  弟子:念头是虚妄的。

  呼吸不是虚妄的?

  弟子:都是虚妄的。

  都是虚妄的,那生灭在哪一个?

  弟子:在起心动念之间。

  起心动念,好,对。

  就是说,人命就在呼吸之间,所谓的呼吸之间就是念念之间,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弄清楚。我们修道不能自己骗自己,你就赶紧地去抓紧修行,这就对了。你修什么?就修这个念念之间。做事情也是这样,一个善事情,你不能说是去偷懒,应该做的不做。

  比如地上有一块煤,该你捡了你不捡,说“我一会回来捡”,你应该知道,你已经就有了生灭和堕落了。说:“我回来再捡不行吗?”这一瞬间你就给浪费了。瞬间的生灭,你不能抓住它的机会,而且马上做你应该做的事情,你就把时间错过了。说“我一会再做”,那已经是下一回的事情了,是不是?做事情就是要直来直去,我们有时候不清楚这个,所以是个麻烦事,我们不得道也和这有关系。

  你看这个犯人,国王把这个犯人提出来以后,叫他去做,结果他什么也没看见,也没听见。人如果在生死逼紧的时候,外境是影响不了你的。同样,如果你念念在道的话,你对外界是不清楚的,它干扰不了你。

  说:“不对呀,你看我出去,这耳朵就好使,到时候就听见了,眼睛就能看见。”那是你生死心不切,而且你道心不切。你不知道,你要是稍稍紧张一点,把道心提一提,每天不管是念佛,还是念咒,或是参话头,你都去这么用功。时时用功,用来用去,心一旦摄住的时候,能够控制生死问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外界了。

  但是呢,不知道外界了,不是说你在那入定了。说:我在那坐着,我什么也不知道。也不是说我睡着了就叫不知道。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没有妄想了。没有妄想,这个很重要。这种状态叫什么呢?叫直心。

  比如说,我正在做一件事情,我还照样做;说我在走路,我还照样走。说:旁边有没有商店呢?确实不知道,因为他没有动妄想。说:这个声音有没有啊?也不知道。都不知道你怎么走路呢?但还确实在走路。那他撞没撞人?他谁也不撞。而且想知道的时候,声音也来了,街面也现前了,这才知道心里的活动。

  我们用功也是这样,就是你干活也一样,你在那忙活很复杂的一个工作,你照样不会错,而是做得更好。不但不会错,而且做得非常清晰,比原先更有条理。但是你心里知不知道自己做的一切呢?不知道。

  有人说:“我了了常明。”你常明啥呀?什么叫常明?你根本就不知道。不知道才叫了了常明呢,你要是知道了,已经成为妄想了,是不是?它是用不着知道的事情,你再知道,那怎么叫了了常明,是不是?不知道,没有一个知道和一个不知道的问题,没有啥意义。知道有啥意义?知道是一个分别心。不知道,而且事情做得非常好,非常顺利。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能做到生死心切。

  你用功用到一定程度,那呼吸不一定什么时候就停止了,你照样工作。呼吸也可以停止的,没有呼吸了,自己不去…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