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下來講第叁十八章。
第叁十八章 生即有滅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複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複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釋】這一章是第叁十八章。“佛問沙門”:佛故意設一個問答,這個問題本來佛不需要問旁人,並不是佛不明白這個問題,要問其他的沙門來令自己明白,不是的!佛知道人並不知道人命有多長的時間,所以佛就問沙門“人命在幾間”:人命有多長的時間呢?沙門回答佛說,“數日間”:人命幾天就會死了,不是很長的。“佛言:子未知道”:佛對這個沙門說,你沒有明白道理,你還不懂。
“複問一沙門”:又問另外一個沙門。“人命在幾間”:人命有幾許的時間呢?“對曰”:沙門對佛就說了。“飯食間”:就是說,在吃頓飯的時間內,人的壽命就會沒有了。“佛言:子未知道”:佛對這個人說,你還沒明白道啊!
“複問一沙門”:又問另外一個沙門。“人命在幾間”:人命在幾許的時間會沒有了?“對曰:呼吸間”:這人對佛說,人的壽命就在呼吸之間。“佛言”:佛對他說。“善哉”:好得很!“子知道矣”:你明白道了。
以前,印度有位國王,他相信外道。外道修種種的苦行,好像有的持牛戒,有的持狗戒,有的以灰塗身,有的睡釘子床,修種種的苦行、種種的瑜珈。與佛法相比,比丘修道看似容易,因不修這種種無益苦行。所以這國王就問佛的弟子說:“我相信外道修的種種苦行,他們都不能斷淫欲心。比丘們這麼隨便,又怎麼能斷煩惱和淫欲心呢?這根本就斷不了!”
印度有個國王,他不相信出家人能斷淫欲,他說:你看看外道,有的持牛戒吃草,有的持狗戒吃屎,什麼都有,還有的以灰塗身,睡在釘子床上,修種種的苦行,他們這麼修都不能斷淫欲心。你們出家人就是行腳、乞食、樹下一宿……很正常,和他們一比,不像他們那麼樣的激烈,和他們那種無益苦行不一樣。他們都沒斷淫欲心,怎麼你們出家人能斷呢?
【釋】有一個法師就答複國王說:你在監獄裏,提拿出一個應該殺頭的人,你對這人講:“我給你一碗油,你用兩手拿著,到大街上去遊行。如果灑了一滴油,就把你殺了;如果一滴油也不灑,回來就不殺你,把你放了。”這時候,你可以預備一些玩音樂的美女,在市街上玩音樂,等這應該要死的人遊完了街,你看他這油灑沒灑?如果他油灑了,當然就要殺了。油若一滴沒灑,你就問他在街上都看了些什麼?你看他怎麼樣說。
國王就照這樣辦,提拿出一個應該被殺的人,對他說明白:“今天應該把你殺了,但是我現在給你一個不死的機會。怎麼樣呢?你去遊街,我給你一碗油,你用兩手端著油,這油若是一滴也不流出來,不灑出去,那麼,回來就不殺你。如果要是灑一滴油,回來還是照常把你殺了,你去試一試吧!”
于是乎就這麼做,市街遊完了,回來一看,碗裏的油果然一滴也沒有灑。國王就問他:“你在大街上,見過什麼東西啊?”犯罪的人說:“我什麼也沒有看見,我就只看見這油,我時時刻刻保護這個油,不叫它灑了。所以我旁的什麼也沒有看見,也沒有聽見。”
國王問說:“這是什麼道理呢?”這位法師就告訴他說:“這就譬如出家的沙門,他因爲看到這個生死的問題事大,所以他沒有時間來生淫欲的念頭。他想要了生死,就好像那個罪人一樣,如果流一滴油,有一點的煩惱,他就要死了。出家的沙門也就是這樣,爲什麼他們能斷淫欲呢?就因爲把生死的問題看重了。外道爲什麼不能斷淫欲呢?就因爲他不明白生死,不懂生死是一種大的事情,所以不能斷淫欲。”
我們修道,爲什麼淫欲心不斷呢?也就因爲沒有真正地認識生死無常迅速。若知道生死無常迅速,你就沒有時間來打淫欲的妄想,沒有時間生淫欲的煩惱了。
這個故事我們大家都知道,因爲他爲了保護自己的命,他就這麼做了。
所以說,這個人命在呼吸之間,不是幾天的問題,因爲念念都在生滅。有的人認爲我這個生命是幾天,是一頓飯。在一般人來講,這已經很少了,很短了,但是還不是事實。
另一個人說生命在呼吸之間,一呼一吸之間,佛說“你知道道了”。這個不是佛隨便給他講的,因爲這個呼吸之間,你不見道是不知道的,沒有開悟到這個程度,你不知道你的生命究竟在哪塊?所以佛就對這個沙門說:“你知道道了,你知道道在哪。”佛就給他肯定了。
所以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知道,我們的生命有生有滅在哪呢?就是在刹那刹那間,一念的起來就是一個生滅,不斷地有生,不斷地有滅,生滅就在這裏,瞬間的生,瞬間的死。有時候我們不知道,我們這個身體好像不斷地存在,在延續,實際上我們的生命不斷地在生滅中,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
我們每天還覺得自己過得挺自在,什麼自在?該睡覺就睡覺,該玩就玩,該打妄想就打妄想,所以你就不知道,你現在打的妄想,把多少個生死都浪費了,沒有控製住,念念在生死之中,你不知道去控製生死,而且還念念去跟生死倆玩起來了,順著生死去走,所以這個事情是非常可怕的。
我們有時候念念打妄想。你念念打妄想,念念生滅,而且你不知道過了多少生死。所以我們一天確實是一會兒生、一會兒死的,不斷地生,不斷地死,那是數也數不過來,這叫不憶數,沒法去講了。所以說,這種境界只有證道的人才知道,他親自證到了這個地步,親自看到這個境界,知道人的生滅就是這樣。衆生的生滅是靠妄想形成的,所以就不斷地生滅。
所以我們不應該浪費時間給自己找方便,“哎呀,不行,我今天身體不行了,我今天起點煩惱,今天那個飯沒吃好……”找很多的原因給自己去創造打妄想的條件,甚至生出淫欲心等等的條件。你知道你這一個淫欲心生起來的時候,已經過了多少個生死?你不知道過了多少生死,這非常可怕的。
當你知道你的生死在呼吸之間,你還敢遊戲嗎?還敢去想你那些沒有用的臭東西嗎?你想來想去,一旦你真正的生死到來的時候,身形要毀掉的時候,那你就晚了,就完了,什麼都來不及了。
所以我們應該看到生滅就在呼吸之間。你這樣去看待這個生死的問題、生命的問題,才是一個正確的看待,屬于出家人的一種正確的知見。不像外道似的,叁十年爲一生,或是一百歲爲一生,那是世間的做法,沒得道的人都是這麼講。
那個沙門答了“數日間”,就幾天的時間,佛給他肯定說:“你沒有得道。”說在吃飯之間,吃一頓飯才四五十分鍾,是不是?佛說:“你也沒得道。”最後那個答出來了,“在呼吸之間。”“得道了。”佛給肯定了。
你說,什麼叫呼吸之間?
弟子:沒有念頭就是呼吸之間。
沒有念頭還有呼吸?
弟子:呼吸是虛妄的。
你是說呼吸是虛妄的,還是說念頭是虛妄的?
弟子:念頭是虛妄的。
呼吸不是虛妄的?
弟子:都是虛妄的。
都是虛妄的,那生滅在哪一個?
弟子:在起心動念之間。
起心動念,好,對。
就是說,人命就在呼吸之間,所謂的呼吸之間就是念念之間,大家一定要把這個弄清楚。我們修道不能自己騙自己,你就趕緊地去抓緊修行,這就對了。你修什麼?就修這個念念之間。做事情也是這樣,一個善事情,你不能說是去偷懶,應該做的不做。
比如地上有一塊煤,該你撿了你不撿,說“我一會回來撿”,你應該知道,你已經就有了生滅和墮落了。說:“我回來再撿不行嗎?”這一瞬間你就給浪費了。瞬間的生滅,你不能抓住它的機會,而且馬上做你應該做的事情,你就把時間錯過了。說“我一會再做”,那已經是下一回的事情了,是不是?做事情就是要直來直去,我們有時候不清楚這個,所以是個麻煩事,我們不得道也和這有關系。
你看這個犯人,國王把這個犯人提出來以後,叫他去做,結果他什麼也沒看見,也沒聽見。人如果在生死逼緊的時候,外境是影響不了你的。同樣,如果你念念在道的話,你對外界是不清楚的,它幹擾不了你。
說:“不對呀,你看我出去,這耳朵就好使,到時候就聽見了,眼睛就能看見。”那是你生死心不切,而且你道心不切。你不知道,你要是稍稍緊張一點,把道心提一提,每天不管是念佛,還是念咒,或是參話頭,你都去這麼用功。時時用功,用來用去,心一旦攝住的時候,能夠控製生死問題的時候,就不知道外界了。
但是呢,不知道外界了,不是說你在那入定了。說:我在那坐著,我什麼也不知道。也不是說我睡著了就叫不知道。你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但是沒有妄想了。沒有妄想,這個很重要。這種狀態叫什麼呢?叫直心。
比如說,我正在做一件事情,我還照樣做;說我在走路,我還照樣走。說:旁邊有沒有商店呢?確實不知道,因爲他沒有動妄想。說:這個聲音有沒有啊?也不知道。都不知道你怎麼走路呢?但還確實在走路。那他撞沒撞人?他誰也不撞。而且想知道的時候,聲音也來了,街面也現前了,這才知道心裏的活動。
我們用功也是這樣,就是你幹活也一樣,你在那忙活很複雜的一個工作,你照樣不會錯,而是做得更好。不但不會錯,而且做得非常清晰,比原先更有條理。但是你心裏知不知道自己做的一切呢?不知道。
有人說:“我了了常明。”你常明啥呀?什麼叫常明?你根本就不知道。不知道才叫了了常明呢,你要是知道了,已經成爲妄想了,是不是?它是用不著知道的事情,你再知道,那怎麼叫了了常明,是不是?不知道,沒有一個知道和一個不知道的問題,沒有啥意義。知道有啥意義?知道是一個分別心。不知道,而且事情做得非常好,非常順利。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能做到生死心切。
你用功用到一定程度,那呼吸不一定什麼時候就停止了,你照樣工作。呼吸也可以停止的,沒有呼吸了,自己不去…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叁十八章 生即有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