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返本会道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解】此第九章,诫劝禀教行人,须闻而思,思而修,不宜但贵口耳之学也。博闻者,不知随文入观,惟图强记名言也。爱道者,不知道本即心,妄于心外取道也。
这个第九章,就是“诫劝禀教行人,须闻而思,思而修”,告诉我们修行须因闻而要思,思完了要修。
“不宜但贵口耳之学也”,你不能光是在口和耳朵上下功夫,停留在这块儿去学习。“博闻者”,就是什么都要明白,什么都要学。“不知随文入观,惟图强记名言也”,就是想法记住名言。“爱道者,不知道本即心,妄于心外取道也。”
这里就讲了,有的人特别喜欢“口耳之学”,一说一大套,只要讲起来,那嘴就停不下来了,那是什么都“明白”。讲完了,一样也没做,有时候连半样也没做。有的人就喜欢听,人家这个讲得如何如何,讲得好,那个又讲得如何如何好,全是到处去寻着听。他不是通过口说和耳听来“闻而思”,不去搞思;也不去“思而修”,去修。他不走这条路,他是只管说和听,其它的就不管了,到此为止。“我听完算完事了,我记住就算学习了。”他不知道去思惟:为什么会这样?不知道通过思惟更应该去修。闻思修,光知道停在闻上。
闻思修,应该通过闻去思,然后通过思去修,最终的目的是修,能够修行才是对的。有的人就停留在这一段,再也不走了,他以为这就是重点,“我看完书了,我会了。”实际上你会啥?你一步没思,其意不解,最后还不去修。所以说,等于零啊!这种人就是“博闻者”,就是特别喜欢闻,不知“随文入观”,不知用闻而去真正地思,去观自己在不在。“惟图强记名言”,就是硬记,记住名言。这种人叫“博闻者”。
还有一种人叫“爱道者”,喜欢道,但是“不知道本即心”。他光知道去闻,以为闻就是心,“我这一闻,我就知道了,我就明白了!”他不知道,闻只是初步的功夫,也不知道“道本即心”,所以不在心上下工夫,“妄于心外取道”,这种人叫“爱道者”。
“守志者”,不往外求,他主要是有不贪名利心。守志者,宁可穷死、饿死也不贪图名利,有志气。名利对他来讲没有用,所以他就可以“念念趋向菩提”,念念奔菩提走。只要放下名利,他就奔那个菩提走,这就是守志者。
“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宣化上人提出这些,就是要守志。如果你能够守志,就会念念趋向菩提。怎么样守志?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如果我们能够不去化缘,从来不为自己去着想,就就能够守志。
特别是化缘,这个很重要,现在很多人都提倡化缘,说出家人应该化缘,出家的目的也是为了化缘,他不是为了了生死,他为了去化缘。他说什么呢?他说化了自己过去所欠的缘。他不知道要从内去化,而上外面去化,跟人要钱去了。要完钱,不但原先的缘没化了,又结了一个新的缘,又欠了一笔新债回来,越化越重。所以说,化缘最叫人瞧不起,作为一个出家人应该守贫。为什么要守贫呢?
弟子:只有贫才能了道。
弟子:虽然贫但还有道。
弟子:为了去掉贪嗔痴。
弟子:去掉贪心。
弟子:这个守贫就是守道。
守道人?道就是贫?
弟子:道不贫。
那怎么守贫就是守道?
弟子:这个贫不是指世间上的贫,而是去掉那些贪嗔痴。
这个贫不是世间的贫,是出世间的贫。
弟子:少欲知足为贫。
为什么要守贫呢?这个贫不是真贫,是真富。怎么去守?要少欲知足,不能贪。别一天老贪,一天老换衣服,都没完没了,那不行,不能贪,要少欲知足。因为啥?你不知道,你这面贪了,心里就少了,它俩是一回事。你要是算不开账,就是个傻子。你本来有个无价之宝,这个东西才是无价之宝呢,它可以帮你了道、了生死,能够让你脱离痛苦。你有这么一个无价之宝,如果你去贪一下子,起了贪心;起了贪心,你就会把这个无价之宝卖出去。就像用一个无价的珍珠换了一个糖吃,换个糖豆吃,为了一点的甜,把你最好的东西卖出去了。
你只要外面一多,里面就少,它俩是一个,是你拿那宝贝去换的。说:“不是,我没看着啊,我也没拿什么东西,我只是张口要一要就完事了。”你不知道,你这个心能变化无穷,想要啥有啥。如果你忘了,只要是一起贪心,一起心动念,物质是有了,心就被污染了,所以你就把那宝贝失去了。你说你划算吗?
有时候白给都不要。给我,我也不要。要完,我那东西少了。说:“我没起贪心,它能少吗?”一样,你没起贪心,别人主动给你,它也是你的东西。为什么有这东西?这东西就是你心里化的,是不是?这东西无缘无故就现前了?那是你心化来的。你觉得你没要,给你了,那也不行啊。你要了那玩意,就等于出卖你的宝贝一样。
就像一个骗子,他想骗你的宝贝,“给你!你看这东西好不好?”你寻思:好。就收下了。妥了,你收了他东西,吃人家的嘴短,用人家的手短,人家要你最好的宝贝,你就得给人家,就这么样。所以说,千万要算好这笔账,不能吃这亏,精打细算,聪明人不干那傻事,是不是?千万不要去贪,一贪就坏了,贪了就失去宝贝,就这么厉害。
人能不能没有贪心呢?不可能一点没有,但你一定要控制。怎么控制?要少欲知足:行了!这东西我能生活就行了,能穿暖就行了,能吃口饭养个肚子就行了,剩下的我就修道,我可不要那些东西。要那个东西,就把我修行的这点东西全卖了,我不能换那些垃圾回来。这里要是堆一大堆,那就坏了!
我要是看那东西堆了一大堆,我就知道,那是自己产生的垃圾。所以千万不能攒东西。攒了,以为便宜。你看这白给我,那也白给我;这个也结缘,那个也结缘,都结缘给你了,你扛回家去了。说:“这和我没关系,都是他的,不是我的。”实际上,那就是你的东西,都是因为你心里有了贪心,使这个宝贝产生变化。你若把那玩意弄过来可就坏了,那真是动你血本(指清净道心)。所以说,应该守贫。
守贫就是守道,外贫心不贫,不要外富心贫。你看东西越多,一大堆东西,满床全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坏了!这说明你的心没在道上,大部分都在玩上了。这一本书、那一本书,这东西也多、那东西也多……可不能干那种傻事。
所以说不化缘、不攀缘。为什么不攀缘呢?化缘,我们都知道了,那不合适,化缘等于出卖自己一样,所以我们不去化缘。那为什么不攀缘呢?因为一切众生皆因攀缘而流落生死。为什么有六根呢?就是因为你对尘发生了想法;你发生了想法,六根就生出来了;六根生出来了,就对六尘采取了喜欢、爱、取,由爱发生取,由取变生,有生就有死,生死的忧悲苦恼就上来了。你刚开始只是动想法,然后就要动行为,行为的最后结果是什么结果?就产生了生死,有生死就有忧悲苦恼,生死轮回就是这么点事。
你有六根,外边就有六尘,它都是你的灰尘变化的,相对的变化。有了六尘就会产生六根,有了六根就会对六尘进行吸取,所以六根就越来越大,就又变成了六尘。它俩本来都是你那个心,但是由于你的攀缘心,就变成六根和六尘,所以就产生了六道轮回。
我们都是攀缘心,见到色随色走,见到味就随着味走,见到了香随着香走。有的人特别喜欢吃,一看这好,“叮当叮当”就吃,使劲吃,吃饱了还吃,“便宜啊,你看来得多便宜,我也没上别人碗里拿去,都是我自己的。”你不知道,你自己这一碗,若过分地贪,实际上就被六尘转了,因为你的舌根被六尘给骗了。那个味从哪儿生出来的?你们说一说。比如说,今天吃那个开心果,你说开心果那个味道从哪儿来的?
弟子:从心里。
从心来的。有没有不同的说法?你说。
弟子:从舌根。
从舌根来的。你说说那玩意从哪儿来的?
弟子:从贪心来的。
这是明白人。这答对了!
从贪心来的、从虚妄来的,它不是从那开心果来的。开心果没啥味,开心果只是六尘的一种幻象。由于我们六根不断地贪着,六尘不断地表演,最后产生了味觉。舌根它啥也不是,舌根只代表了你那个贪心的一部分,只是表示你的贪心。人家没有贪心的,照样有舌根,但那是假的。所以说,那个味觉不从舌根来,虽然表现在舌根,实际上是贪心的变化。
答对了这是真明白,明白是明白,但一定要做,别去攀缘。
所以说,不攀缘最重要,我们都是处处攀缘。为什么叫你行道时瞅眼前这个卧牛之地啊,吃饭只让你瞅钵中食啊,做什么事情都得跟师父说啊,就是不让你去攀缘。
我们被六尘给转了,以为东西越多越好,实际上越多越可怕。当然,我们修道不能说一点不用,那干脆没有就完事了。也不能那样,怎么办呢?少欲知足。有点就行了,够用就可以了,多了不要,白给也不要,没有用。你要了,就等于他到银行提取你的存款一样,你给人付出。你这面虽然没付,但你后面有会计给你支付出去了。
你像领导似的,“这给我收起来吧!”是,你收得挺利索的,也没有人跟你要账,其实早就有人在后面替你付款呢,付谁的?就付你那点东西。最后你一查家当,“哎,我这东西(清净道心)怎么没了呢?”你哪知道,你早就给“卖”了,那管家告诉你:“那天你不是买这个了吗?”“我没说买呀,他说给我的。”那给你就不花钱吗?能好使吗?他在后面提款。所以说。别上当,攀缘最可怜。
我们不攀缘,攀缘就是轮回。有爱就有取,你只要爱,就会去取,就产生行动了;有取就有生,有生就有老死,忧悲苦恼就会生起来,这是十二因缘里的。所以我们在放生的时候,跟畜生道就讲这个,让它知道这个十二因缘,因为它堕落畜生道就是这么堕落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别堕落到那里面去,攀缘以后就会堕落到那里。
另外,还要不求人。不化缘、不攀缘、…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九章 返本会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