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返本會道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解】此第九章,誡勸禀教行人,須聞而思,思而修,不宜但貴口耳之學也。博聞者,不知隨文入觀,惟圖強記名言也。愛道者,不知道本即心,妄于心外取道也。
這個第九章,就是“誡勸禀教行人,須聞而思,思而修”,告訴我們修行須因聞而要思,思完了要修。
“不宜但貴口耳之學也”,你不能光是在口和耳朵上下功夫,停留在這塊兒去學習。“博聞者”,就是什麼都要明白,什麼都要學。“不知隨文入觀,惟圖強記名言也”,就是想法記住名言。“愛道者,不知道本即心,妄于心外取道也。”
這裏就講了,有的人特別喜歡“口耳之學”,一說一大套,只要講起來,那嘴就停不下來了,那是什麼都“明白”。講完了,一樣也沒做,有時候連半樣也沒做。有的人就喜歡聽,人家這個講得如何如何,講得好,那個又講得如何如何好,全是到處去尋著聽。他不是通過口說和耳聽來“聞而思”,不去搞思;也不去“思而修”,去修。他不走這條路,他是只管說和聽,其它的就不管了,到此爲止。“我聽完算完事了,我記住就算學習了。”他不知道去思惟:爲什麼會這樣?不知道通過思惟更應該去修。聞思修,光知道停在聞上。
聞思修,應該通過聞去思,然後通過思去修,最終的目的是修,能夠修行才是對的。有的人就停留在這一段,再也不走了,他以爲這就是重點,“我看完書了,我會了。”實際上你會啥?你一步沒思,其意不解,最後還不去修。所以說,等于零啊!這種人就是“博聞者”,就是特別喜歡聞,不知“隨文入觀”,不知用聞而去真正地思,去觀自己在不在。“惟圖強記名言”,就是硬記,記住名言。這種人叫“博聞者”。
還有一種人叫“愛道者”,喜歡道,但是“不知道本即心”。他光知道去聞,以爲聞就是心,“我這一聞,我就知道了,我就明白了!”他不知道,聞只是初步的功夫,也不知道“道本即心”,所以不在心上下工夫,“妄于心外取道”,這種人叫“愛道者”。
“守志者”,不往外求,他主要是有不貪名利心。守志者,甯可窮死、餓死也不貪圖名利,有志氣。名利對他來講沒有用,所以他就可以“念念趨向菩提”,念念奔菩提走。只要放下名利,他就奔那個菩提走,這就是守志者。
“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宣化上人提出這些,就是要守志。如果你能夠守志,就會念念趨向菩提。怎麼樣守志?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如果我們能夠不去化緣,從來不爲自己去著想,就就能夠守志。
特別是化緣,這個很重要,現在很多人都提倡化緣,說出家人應該化緣,出家的目的也是爲了化緣,他不是爲了了生死,他爲了去化緣。他說什麼呢?他說化了自己過去所欠的緣。他不知道要從內去化,而上外面去化,跟人要錢去了。要完錢,不但原先的緣沒化了,又結了一個新的緣,又欠了一筆新債回來,越化越重。所以說,化緣最叫人瞧不起,作爲一個出家人應該守貧。爲什麼要守貧呢?
弟子:只有貧才能了道。
弟子:雖然貧但還有道。
弟子:爲了去掉貪嗔癡。
弟子:去掉貪心。
弟子:這個守貧就是守道。
守道人?道就是貧?
弟子:道不貧。
那怎麼守貧就是守道?
弟子:這個貧不是指世間上的貧,而是去掉那些貪嗔癡。
這個貧不是世間的貧,是出世間的貧。
弟子:少欲知足爲貧。
爲什麼要守貧呢?這個貧不是真貧,是真富。怎麼去守?要少欲知足,不能貪。別一天老貪,一天老換衣服,都沒完沒了,那不行,不能貪,要少欲知足。因爲啥?你不知道,你這面貪了,心裏就少了,它倆是一回事。你要是算不開賬,就是個傻子。你本來有個無價之寶,這個東西才是無價之寶呢,它可以幫你了道、了生死,能夠讓你脫離痛苦。你有這麼一個無價之寶,如果你去貪一下子,起了貪心;起了貪心,你就會把這個無價之寶賣出去。就像用一個無價的珍珠換了一個糖吃,換個糖豆吃,爲了一點的甜,把你最好的東西賣出去了。
你只要外面一多,裏面就少,它倆是一個,是你拿那寶貝去換的。說:“不是,我沒看著啊,我也沒拿什麼東西,我只是張口要一要就完事了。”你不知道,你這個心能變化無窮,想要啥有啥。如果你忘了,只要是一起貪心,一起心動念,物質是有了,心就被汙染了,所以你就把那寶貝失去了。你說你劃算嗎?
有時候白給都不要。給我,我也不要。要完,我那東西少了。說:“我沒起貪心,它能少嗎?”一樣,你沒起貪心,別人主動給你,它也是你的東西。爲什麼有這東西?這東西就是你心裏化的,是不是?這東西無緣無故就現前了?那是你心化來的。你覺得你沒要,給你了,那也不行啊。你要了那玩意,就等于出賣你的寶貝一樣。
就像一個騙子,他想騙你的寶貝,“給你!你看這東西好不好?”你尋思:好。就收下了。妥了,你收了他東西,吃人家的嘴短,用人家的手短,人家要你最好的寶貝,你就得給人家,就這麼樣。所以說,千萬要算好這筆賬,不能吃這虧,精打細算,聰明人不幹那傻事,是不是?千萬不要去貪,一貪就壞了,貪了就失去寶貝,就這麼厲害。
人能不能沒有貪心呢?不可能一點沒有,但你一定要控製。怎麼控製?要少欲知足:行了!這東西我能生活就行了,能穿暖就行了,能吃口飯養個肚子就行了,剩下的我就修道,我可不要那些東西。要那個東西,就把我修行的這點東西全賣了,我不能換那些垃圾回來。這裏要是堆一大堆,那就壞了!
我要是看那東西堆了一大堆,我就知道,那是自己産生的垃圾。所以千萬不能攢東西。攢了,以爲便宜。你看這白給我,那也白給我;這個也結緣,那個也結緣,都結緣給你了,你扛回家去了。說:“這和我沒關系,都是他的,不是我的。”實際上,那就是你的東西,都是因爲你心裏有了貪心,使這個寶貝産生變化。你若把那玩意弄過來可就壞了,那真是動你血本(指清淨道心)。所以說,應該守貧。
守貧就是守道,外貧心不貧,不要外富心貧。你看東西越多,一大堆東西,滿床全是那些亂七八糟的,壞了!這說明你的心沒在道上,大部分都在玩上了。這一本書、那一本書,這東西也多、那東西也多……可不能幹那種傻事。
所以說不化緣、不攀緣。爲什麼不攀緣呢?化緣,我們都知道了,那不合適,化緣等于出賣自己一樣,所以我們不去化緣。那爲什麼不攀緣呢?因爲一切衆生皆因攀緣而流落生死。爲什麼有六根呢?就是因爲你對塵發生了想法;你發生了想法,六根就生出來了;六根生出來了,就對六塵采取了喜歡、愛、取,由愛發生取,由取變生,有生就有死,生死的憂悲苦惱就上來了。你剛開始只是動想法,然後就要動行爲,行爲的最後結果是什麼結果?就産生了生死,有生死就有憂悲苦惱,生死輪回就是這麼點事。
你有六根,外邊就有六塵,它都是你的灰塵變化的,相對的變化。有了六塵就會産生六根,有了六根就會對六塵進行吸取,所以六根就越來越大,就又變成了六塵。它倆本來都是你那個心,但是由于你的攀緣心,就變成六根和六塵,所以就産生了六道輪回。
我們都是攀緣心,見到色隨色走,見到味就隨著味走,見到了香隨著香走。有的人特別喜歡吃,一看這好,“叮當叮當”就吃,使勁吃,吃飽了還吃,“便宜啊,你看來得多便宜,我也沒上別人碗裏拿去,都是我自己的。”你不知道,你自己這一碗,若過分地貪,實際上就被六塵轉了,因爲你的舌根被六塵給騙了。那個味從哪兒生出來的?你們說一說。比如說,今天吃那個開心果,你說開心果那個味道從哪兒來的?
弟子:從心裏。
從心來的。有沒有不同的說法?你說。
弟子:從舌根。
從舌根來的。你說說那玩意從哪兒來的?
弟子:從貪心來的。
這是明白人。這答對了!
從貪心來的、從虛妄來的,它不是從那開心果來的。開心果沒啥味,開心果只是六塵的一種幻象。由于我們六根不斷地貪著,六塵不斷地表演,最後産生了味覺。舌根它啥也不是,舌根只代表了你那個貪心的一部分,只是表示你的貪心。人家沒有貪心的,照樣有舌根,但那是假的。所以說,那個味覺不從舌根來,雖然表現在舌根,實際上是貪心的變化。
答對了這是真明白,明白是明白,但一定要做,別去攀緣。
所以說,不攀緣最重要,我們都是處處攀緣。爲什麼叫你行道時瞅眼前這個臥牛之地啊,吃飯只讓你瞅缽中食啊,做什麼事情都得跟師父說啊,就是不讓你去攀緣。
我們被六塵給轉了,以爲東西越多越好,實際上越多越可怕。當然,我們修道不能說一點不用,那幹脆沒有就完事了。也不能那樣,怎麼辦呢?少欲知足。有點就行了,夠用就可以了,多了不要,白給也不要,沒有用。你要了,就等于他到銀行提取你的存款一樣,你給人付出。你這面雖然沒付,但你後面有會計給你支付出去了。
你像領導似的,“這給我收起來吧!”是,你收得挺利索的,也沒有人跟你要賬,其實早就有人在後面替你付款呢,付誰的?就付你那點東西。最後你一查家當,“哎,我這東西(清淨道心)怎麼沒了呢?”你哪知道,你早就給“賣”了,那管家告訴你:“那天你不是買這個了嗎?”“我沒說買呀,他說給我的。”那給你就不花錢嗎?能好使嗎?他在後面提款。所以說。別上當,攀緣最可憐。
我們不攀緣,攀緣就是輪回。有愛就有取,你只要愛,就會去取,就産生行動了;有取就有生,有生就有老死,憂悲苦惱就會生起來,這是十二因緣裏的。所以我們在放生的時候,跟畜生道就講這個,讓它知道這個十二因緣,因爲它墮落畜生道就是這麼墮落的。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別墮落到那裏面去,攀緣以後就會墮落到那裏。
另外,還要不求人。不化緣、不攀緣、…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九章 返本會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