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求、不貪。爲什麼說要不求人?那求人多痛快呀,比如辦事,“哎,你過來,幫我把鞋提一提。”你說多痛快?還省事。“你過來,幫我把地掃一掃。”多省事!爲什麼這麼省事,還告訴你不讓你求人呢?誰能說一說?爲什麼不求人?
弟子:嘴上痛快了,心裏已經失去了。
嘴上痛快了。有時候他不用嘴去求人,比劃,“過來,過來!”離了老遠就打招呼,意思是幫我一把。
弟子:不求人是不要你動心念,一求人,心就動了。
弟子:求人能障道。
弟子:求人就是把自己的寶貝送給別人了。
你是怕吃虧,怕把你寶貝賣出去,所以不求人?
誰還能說,爲什麼要不求人?
我們要知道,求人就是出賣自己。出賣自己就是插個標,你求人一次就是低價出賣自己一次,這叫低價出賣。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低價就是說這個人把自己介紹給別人,說:“我賣給你得了。”在自己腦袋上插個標,“你認不認識我?不認識我不要緊,我把我送給你。”那個人說:“我要不起,我怎麼能要得起呢。你挺好的人,我想叫你幹啥,你也不能聽我的呀!”那怎麼辦呢?
“那我就賣給你。”
“怎麼賣?”
“低價出賣。”
“那你想要點什麼東西?”
“得了,給個大餅子吧!”
“給你一個大餅子。”
得了,人家給你一個大餅子,來生你就做牛做馬去償還這筆債。——你欠人大餅子。他前面拿著你寫的“合同”——“賣身契”(指因果業),你欠人家的,你就得跟著他走。因爲他這有“合同”在那塊,你欠人家的。所以說,求人等于賣自己,千萬別幹這傻事。
所以我們不求人,求人最痛苦了,有求就苦。爲什麼有求就苦?因爲有求心就動,最根本的就是你動心了,動了心,就有生死輪回跟著。所以說,化緣、攀緣、求人,最終問題都是動了心,動心就有生死輪回跟著,可以起各種的變化。所以我們不能去搞這種東西,自己騙自己的事不幹。我們要學聰明一點,別幹這種事情,爲了自己也得學聰明。
【解】守志者,念念趨向菩提,不雜名利心也。
守志者他不攀緣、不化緣、不求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是不管你怎麼變,他絕沒有這種心,所以他永遠不變,心裏沒有變。由于心不變,才能真正地隨緣。還有一種,他不化緣、不攀緣、不求人,對名和利都遠離了,所以說念念趨向菩提。
【解】奉道者,念念體會心源,不複向外覓也。
還有一個“奉道者”,依教奉行,“念念體會心源,不複向外覓也”。奉道者這種人就更好了,因爲他已見道,他知道什麼是道,所以外物對他是沒有作用的,他不會隨著外物轉,而念念體會心源。
怎麼樣去體會心源呢?不複向外覓,他不會向外去尋找什麼,他向哪尋找?尋找他的本心,念念在道,不向外覓。對一切外相他都看成如幻如泡影,沒有實際可得的,什麼都沒有可得的,生老病死苦都是沒啥可得的,所以奉道者念念體會心源。你想,我們是念念不停地生滅,他是念念都不離道,可了不得了,念念在道上。誰說一說,怎麼念念在道上?
弟子:每時每刻都在念佛,就是念念在道上。
每時每刻都在念佛,都是在念道,好,挺好。還有能誰說呢?
弟子:念念不失這個心,不分別一切,念念不動心。
念念不動心、不分別,是不是?這挺好。還有誰能說一說念念在道?
弟子:不起分別心。
不起分別心,連這個心都不起。說得挺好。
弟子:一念不生。
你這麼會用啊!一念不生,那不在道上才怪了。
弟子:攝心。
攝心。怎麼攝心?
弟子:不離道。
怎麼不離道?
弟子:不起散亂心。
怎麼不散亂?
弟子:時時看住自己的心,不向外求。
哦!不向外求。
弟子:時時在見性,不離自性,在不生不滅的境界中。
怎麼不離自性?
弟子:念念不生不滅。
念念不生不滅。既然有念念,怎麼還念念不生不滅?
弟子:這個念是無念的念,並不是說有念。
好,無念的念。
弟子:反聞聞自性。
反聞聞自性。怎麼反聞?
弟子:覺照。
覺照。怎麼照?
大家答得都不錯,因爲這裏面再往下答也沒法答。我們雖然答了很多,大部分都在名相上,但是終歸還是有所體會。主要就是不要外覓,見叁千大千世界皆是你自心所顯現,沒有什麼可得和不得的事情。你說有人罵你,那誰罵你啊?
弟子:虛幻的人在罵,不是真的。
弟子:自己的貪嗔癡。
自己的貪嗔癡。還有誰能說一說?
弟子:是自己的心裏所造的業緣。
弟子:在心動分別。
我講了半天,都白講了,昨天我講了“惡還本身”,今天又講了提婆達多,最後你們給我答得還都是這個。所以說,給你寶貝你不認。罵你,什麼是罵你?罵你是助道,是你的需要,是幫助你成就。我們老是這樣式的,我這幾天就講這麼點事。你需要挨罵,你不挨罵不行,因爲啥呢?因爲你不挨罵就要走錯路,另外你的火候需要人推你一步,來助你道。那誰在罵你?誰需要?誰在幫你?是你自己的功德在起作用,你不要以爲是壞事,罵表面是壞事,實際上是你的功德在起作用,你的功德起來了。
你想,無始劫來你造了那麼多的業,罵你一句,你忍了,就把無始劫的罪障給了了,誰給你這機會?哪有那麼便宜事?不給你那機會,想挨罵,誰罵你呀?有人說:“我最需要別人來幫助。”天天叨咕人家來幫你,人家來了,“咣咣”給你兩個嘴巴子,完了還踢你一腳。“哎,我天天在這坐著求人幫我,你怎麼打我?你這個人真是的。”完了!一起嗔恨心,這點功德就沒了。不起嗔恨心,馬上就得。就是這樣,知道不?罵你、打你,那都是你自己的功德在起作用,在幫助你、成就你,是你的需要,所以你要是不明白就上當。本來是挺好的一個事情,你不認識就錯過了。
我上回都給你們講了多長時間,我在本溪走著,有人罵我是騙子,我要是不做這個助道想,做這個需要想,那個機會就錯過去了。我反複想:這肯定是幫助我,絕對不能是無緣無故地罵,肯定是有其內容,而且是來幫助我的。究竟幫哪塊,我不知道,究竟是我哪塊需要幫助?最後想起來了,原來說叁天回去,我要是不回去,犯妄語。
你說,人家罵我,我得怎麼感謝人家?是,心裏不痛快,那能痛快嗎?一時的不痛快,但是你換來的是你這一輩子不後悔。你這一輩子如果犯了一次妄語,你不如不犯啊!你犯了再忏悔有啥用啊?你忏悔終歸是忏悔,不如不犯,那個多清淨,功德多大,是不是?
罵你是你的需要,爲什麼有人罵你?因爲你不打妄語這功德積下了,所以才有人罵你。不是其它功德,是你平時不撒謊,人家才告訴你,叫你守住不撒謊,人家是來幫助你。那個罵你騙子,那意思就是說:你趕緊回去,要是不回去你就犯妄語了。他說你是騙子嘛,你要是犯了妄語,不就是騙子嗎?他問得很清楚:你是不是騙子呀?你要不是騙子就趕緊回去,你要是騙子,那晚上就別回去。那問得多清楚,多明白!
我們若不知道,一旦過現實的關時,大部分就上當了。那個時候,我是稍明白一點,知道他是助道,肯定是幫助我,已經下定義了,沒有別的,肯定是在幫助我,肯定是我需要的東西,絕對是好事。雖然一時想不起來,但不管怎麼難,我也要想這個事,就這麼反複地想,保持這一念。就是用所得來的一點經驗吧,不能說是智慧,最後到底叫我想起來了:哎呀,今天晚上正好叁天,要不回去不就犯妄語嗎?就是出門的時候,我說:“我過叁天再回來。”就順便說了那麼一句話,最終還是想起來了。那天正好是第叁天,最後我就回去了。
你想一想,他幫助我成就了什麼?“不妄語”這一條。你知不知道,一次不妄語,你會提前多長時間,甚至多少劫來成佛道的。他幫助你多大啊!你用什麼來衡量?衡量得了嗎?
所以我們要知道,罵你的人那都是助道、是需要,是功德的表現,千萬不要把功德往外推。一生氣,“這人太可惡了,你罵我,我就罵你。”完了,壞了!他給你送禮,你不但沒有真正的領會和接受,最後的結果還造成惡緣了。在這考驗面前,不是成佛就是墮落,就這麼簡單。
所以說,念念都要體會心源,就不要往外覓。什麼叫不外覓呢?就是說一切外法皆是自心的變化,心外無法,都是自心的變化,你體悟到這才能念念地返回心源。大家講的都很對,一念不生,如果念念不生,那肯定是回去了,那還用合計嗎?大家講的都不錯,但是有些具體的東西你還要叁思念之,有些要具體的化在所有的行爲中。因爲我們的生活不是單一的,不是成天在那打坐,有時候還做不到那些事,我們還屬于凡夫。凡夫怎麼辦?我們也得去做,但是每樣我都讓它變成反觀觀自性,就是反聞。
什麼是反聞?就是不往外聞。什麼叫不往外聞?一切外境皆是自心顯現,這就是不往外聞。念念收回,六根不再瞅、不再聞,別老貪吃的。什麼事情都是一樣,不能貪,貪東西也不行,貪吃的也不行,貪表揚也不行……什麼都不能貪。剛開始不貪還挺難受,六根不往外瞅也是挺難受的,那眼睛憋得也很難受。那耳朵恨不得聽誰說話,唠幾句嗑,哪怕有個鳥叫喚,聽得都挺高興。那玩意確實是挺難受,因爲耳根、眼根都流浪慣了,你叫他去念佛,那不行,念佛?念佛還不如去聽聽念佛機或法師講法錄音呢。那時候“叮當叮當”,就完了!那六根越抻越長,越抻越遠。所以說,你想成道,一定要知道這些關鍵的地方。
我們修道就是杜絕這些東西,就讓你把這個心收回來,硬收。說:“這收回來,我太難受了。”那時候確實難受,若不難受你早收回來了,這還用我嗎?是不是?自己早收回來了。就因爲它難受,你才去收。你收回來以後,它有一個不難受在那等著,那是真不難受。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個。
今天就講到這兒。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九章 返本會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