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表现。思慧成就,由于净戒的俱起,特别引发了深切的悲愿,而成悲智交融的大乘不共慧。修慧成就,则必与定心相应,是为定慧均衡。”
一旦听法闻慧成就,对三宝就不再疑惑了,建立起肯定明白决定的信心,这时是信智一如的,这才是闻慧成就;闻慧成就后,信心更具足,就会自发地护持戒律,也会引发深切的悲愿而成悲智交融的大乘不共慧。大乘的不共就在悲心深重,不是自了就好。菩萨会关怀一切众生,所以这时的悲与智能交融,这时才叫思慧成就;修慧的成就必然与定心相应,是定慧均衡。所以没有与定相应的慧大部分属狂慧。
“现证无漏慧,以如如智,证如如理,如智如理平等不二,达到理智平等的最高境界。”
修慧成就是定慧均衡,进一步用功而现证无漏慧,才是最高境界。
“不过智能的初证,总不免偏重真性的,所以最初证得一切法空性,还需要不断地熏修,将所悟真理证验于诸法事相;然后才能透过真理去了达世俗,不执着,离戏论,真俗圆融而无碍。于是悟理与事行,生活与理性,无往而不相应。”
导师谈的都是事实身心体证的过程。初证法性空寂的人难免偏于理性真性的部分,偏重喜欢空性的境界,常常会超越事实以外,住在那边。所以还要进一步不断熏修,将所悟的真理证验于诸法事相,融入一切事相之中,这样就不会只偏重在空性这一边了,不会只在定或真的这一部分。才能回过头来,在人间的一切事事物物中同样融入这个真性,都与真理相应。这样逐渐对世俗的一切就不会执着了,一切戏论就会止息,这时真与俗没有矛盾,在世俗中也是真理的显现,那时就叫真俗圆融而无碍。所以刚刚悟到空性时难免会对于真理这一边比较注重,但要进一步慢慢又回到人间来,跟事事物物要融成一片,才能达到所谓的世俗与真理的无碍。这时生活就在真理之中,一切的事相都是真理的显现,你的起心动念为人处事一切都会与真理相应。
“然菩萨发心,以教化众生为要行,必须具有广大的愿欲,遍学一切世出世间无边法门,种种善妙知识。”
看到众生的苦,你会于心不忍,就会进一步发菩萨的慈悲心,行菩萨行,教化众生。这一切即成为你自动的责任,愿意学习世俗的一切,以了解众生的需要而便于教化众生。所以那时就会发起广大的愿,欲遍学世出世间一切的法门及知识,才有智能应对广大众生的需要。也就是说从第一步的“从假入空”,还要进一步“从空出假”,即证入空性的理证后,还要回到事上来理事圆融,发起悲愿,为具足利益一切众生的智能而广学多闻。这些都是修行很重要的观念。
“菩萨不但是道智,而且是道种智,这是一般所不大注意的。真正的大乘慧学,不但重视观境与生活的相应,理性与事相的统一;而且能够博通一切世学,容摄无边微妙善法,使一切世间学,无碍于出世的佛学,并成为佛法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
有些人认为只要自己用功就好了,所以常修禅观,不管世间事。其实大乘菩萨道的慧学,不但自己解脱成佛,还要利益一切众生,就要广学多闻世间的智能。真正了解佛法的人,不但不会厌弃人间众生,反而会更加关怀人间众生。在生活中,非但不消极,还会更积极去利益一切有情。体证真理实相,就是体证真正的无我,他绝对不会执着,不会保护自己。这个五蕴是必归于灭的,就像燃烧的蜡烛必然会烧尽。照自家的小客厅与普照天下的人,同样是燃烧,同样必归于灭,对烛光本身来说又有何不同?明白了道理,就让这个五蕴身心更加发光发热,照亮一切的众生!我们善巧的使用它,那还会消极吗?所以有“我”的人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才会自私消极地自我保护;体证真理寂灭法性的人,已经超越了我执我慢,怎会只顾自己所需而已?倒不如好好应用生命。
我常跟这些同参讲:我知道我一定会死的,说不定很快,也许还有一段时间。剩下的生命是自己安乐自在享福,还是用在利益一切众生?同样会死,如何善用剩下来的生命?真正体会法性的人不会再自私了,绝对不可能消极地安于自己享福,而是具有菩萨的愿力乐意帮助众生。真正行菩萨道,就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广学多闻,想方设法来利益众生,了解众生需要什么,他们痛苦烦恼在哪里?用什么方法能使众生解脱?一心一意学的是这个,怎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有时我会与这些同参共勉:你们不要以为我在这里说法,我就什么都会了。其实不见得,我每天要看很多书,有时候看一个月的书你们可能要看三年,现在看得更快更多,要广学多闻么。否则用什么来利益大家?如果我不知道你们的痛苦、需要、障碍、盲点,如何来指导帮助你们?所以更要用功啊!众生没有度尽,菩萨无尽的行愿就不会截止,这就是真正了解法性的人。
各位不要担心学佛会导致消极,体会到法的人不会再有我执,他更是无私的奉献而已。就像刚才所说的,蜡烛既然一定会烧尽,这个燃烧的光,只有照你自己还是照天下的人?同样在用,只是看你会不会用而已。这一点大家要明白。
《解脱之道讲记 c16 慧之进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