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定﹞
念是定的方便,因念的系念不忘而得一心,即是「定」。定,有禅那、等持、三摩地等同义的异名。以下区别「定」与「正定」的不同。”
定即是一心而非二心、三心。以下区别“定”与“正定”的不同,即表明一般修的定与正定间还是有差别的。
“(1)定,如百论说:「三摩地者,此云等持,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心对所缘的境界,摄心不散,即心一境,一般人是不易办到的。即使偶尔专心一致思量或观察一件事,虽有短时间对其它对象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境界,但因主要的推动力,往往是与智能不相应的欲求,这种「定」是难能持久的。一般的定,例如:”
三摩地也叫三昧或等持,心在所观的境上不散乱,由于摄心在一处,心便不会散乱而逐步达到宁静专一,这是一般的定。其实即使有为的去修一般的定还是相当不容易,更不要说正定了。
导师点出很重要的观念:任何一个人用念佛、拜佛、打坐、持咒甚至祈祷来修定,养成习惯后,有时会进入清净舒服很宁静的状态,乃至会产生短时间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定境。稍微有念佛持咒打坐经验的人多少也会体验到,但这些都是很短暂的。主要的原因是这样的修定都有一个动机,而推动修定的动机与智能不相应,想得定的欲求不与解脱相应,不与智能空慧相应。总而言之是有所求、有所得的心,所以这种定都不能持久,体验一下就过去了。不能在生命中持续产生功能,只是在造作时会有一点过程而相应,但很快就消失了。这就在讲我们修定的动机很重要。真正建立了正见,修定与正见相应就不会执着,不是产生在欲望的追求中,因为那是跟空相应的而不会染着的,这就是重点。很多人修定在定中,即使能达到某一个境界不起欲贪,但一出定,烦恼贪瞋痴还是照旧,表明这种定没有与法相应。所以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在点醒我们:一定要有正见,要开智能与空相应,自然时时刻刻身心都是如此凝聚,并不需要刻意起一个强烈要定的观念。为什么要修定?因为颠倒散乱故。如果身心是清净自在的,念念与法相应,与空相应,还要修什么定?本来就在定中么!修定的欲望本身是在动乱颠倒中的欲求之心,如果没有与法相应,与智能相应,这种动机欲望就不会得到正定,只是暂时剎那的安住定相而已。所以导师就点出重点:一般的定不是正定。
“a、邪定:是外道不依佛法正见而修得的定。 B、味定:指初禅至四禅的色界定。C、净定:唯有心识而无物质(色)作用的四空定。”
外道也一样很重视修定,他们修苦行都很用功,禅定的功夫也相当高,主要问题是与佛法的正见不相应,故称邪定。
禅定为什么叫味定?因为身心在禅定的境界中非常踊跃舒服喜乐,四禅时虽没有那种喜乐,但很清净自在,好象很美的味道一样,我们也会执着这个味道,所以叫味定。
净定就是四禅上面的四空定即无色定,粗重的色法都不见了,只剩下微细的心识。这些都是通于一般世间外道的共定,即所有其它宗教观念的一般世俗众生都可以修的。到四空定时,内在的习性贪瞋痴烦恼并没有永远断尽,只是伏下来没有作用,并没有断除。这就点出了重点:佛法的正定有别于世间一般宗教修的四禅八定。
“(2)正定:是具有智照作用的。这智照作用能洞见诸法实相,故如实正智能依之现前。”
正定不是一切意念都不起,是有智能的觉照即智照的作用。佛法所修的定不是使心不动而已,还有智能的觉照。觉照的功能目的在洞见诸法实相即见法体证法性,也就是悟道见诸法的真实相。因为这样的照见一切诸法实相,所以正智能才能依之现前。佛法重要就是在这个智能,一般人都不知道,以为修定就能开智能,其实不一定。如果修定就能开智能,外道的邪定及世间的味定、净定岂不都能开智能了!开智能有开智能的法门,有它的道理内容条件,不是修定就可解决的。
“简言之,正定是与智能相应的,向涅槃的胜定。正定,一方面既有不为外境所动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又不失如实了知的智照,故是定慧等持的定。”
与智能相应见诸法实相才能永远熄灭贪瞋痴烦恼,这才是真正的涅槃。有了正定,外面一切的境界扰动都不能影响你,不能再使你攀缘堕落,因此内心非常宁静安住。另一方面又能如实了知一切法的真相,了了分明的智能明照。所以定与慧是相依相缘不二等持的,定中不离慧,慧中不离定,不会偏于一边。像邪定、味定、净定只有定没有慧,也就是不能解脱的原因。真正解脱是在智能的见法悟道,这也是佛法的正定与外道的不共之处。
“依正定而起现证缘起寂灭性的无漏空慧,也就是涅槃智。出世的无漏慧成就,就了生死而得解脱了。”
佛法的唯一修行次第是:“先得法住,后得涅槃”。涅槃智就是在缘起的现象中依正定当下现证到缘起空寂的寂灭性,此出世的无漏空慧即涅槃智,才能真正了生死而解脱。要注意:佛法讲的正定与一般的定不一样,重在有智能相应的定慧等持。尤其是智能般若空慧建立在缘起上,在缘起法的当下就能现证,能透视观察到万法的实相本自空寂寂灭,这才是无漏慧即涅槃智。出世的无漏慧成就是可以了生死得究竟解脱的,不是一般得到轻安欢喜而已。各位要明白,佛法与外道完全不一样而特别殊胜处就在这里。所以要建立缘起正见,与空相应了,在一切缘起法的当下就能现证法性。禅坐共修只是方便,教你契入的方法,而我们禅修所根据的就是缘起正见般若空慧。没有这个基本的正见是无法达到解脱的,因为无法见到诸法实相,这个很重要,这就是与世不共与外道不共的特质。
很多佛教的修行者都误解了“由定发慧”的意义,以为守戒就会得定,有定自然开发智能而解脱。如果是这样,外道都有很深的四禅八定,为何他们不能解脱?佛法的由定发慧自有其内涵,与一般观念不一样,下面就在解释:
“〔从定发慧〕 的意义:
佛说「七依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定,能够依止这些而修发真实慧。”
修定能依止的只有前面七个定。非想非非想定的定力太深,没有意念的起落,因此不能开发智能。无想定其实还是有心识作用的,只是微细得看不出来,但也能依止这些而修发真实慧。能依止的就是这七个定,所以叫七依定。
“接近初禅的未到定,也可以发慧。只有非想非非想定,定心太过微细,心力不够强胜,不能依他而发慧。”
这里就点出了重点:如果到太深的非想非非想定,心的起动几乎没有了,就无法开发智能。所以只是四禅八定前面的七依定,再加上没到初禅的未到地定就可以开发智能了。这很重要,给居士们带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讯息!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位居士修到四禅八定是非常困难的。导师说接近初禅的未到地定也可以发慧,这就大大增加了我们成就的机会!即使没到初禅,我们的心只要宁静到某一个程度——初禅前的未到地定,也可以开发智能(发慧),发慧才是解脱。所以着重的是慧,定只是开发智能的助缘前方便。有些人不了解这一点,每天都在很用功地修禅定,但他根本没有正见,也没有智能,要真正见法解脱是不可能的,大家要明白!否则外道的定功那么高深,岂不都能解脱了?
“定本是外道所共,凡远离现境的贪爱,而有系心一境集中精神的效力,如守窍、调息、祈祷、念佛、诵经、持咒,这一切都能得定。
但定有多种,不可一概而论。虽都可作为发定的方便,但正定必由正确的理解,正常的德性,心安理得,身安心安中引发得来。”
导师点出重点让我们明白,所有的外道都能修定,只要暂时远离贪爱,把心系在一个地方集中精神效力,包括道家的打坐守窍调息、一贯道的守玄关一窍及基督教虔诚的祈祷等也可以产生定境,念佛诵经持咒其实都一样,这只是修定的方便。
虽都可作为发定的方便,但一般的定与佛法的正定就有差别。正定的基础是首先建立缘起的正见,然后在生活身心的过程中去开发德行,才能真正达到心安理得即身心的安宁调和,这样才能引发真正的智能。如果单纯调身或调心都是偏于一边的,身心都要中道才行。
“佛法的从定发慧,并不是得定即发慧。”
这就在警告我们不要误解慧的成就,现在不要说定了,还有更甚的:外面的教学有很多神奇鬼怪,产生什么、看到什么、身体起什么变化作用,那就很希奇了,以为是不得了的神灵外力或佛菩萨加持。他们不知道那些只是身心的幻相而已。但众生都是执着有所得,以为得到什么了。其实佛法都在破除有所得的观念。
“从定发慧,必由于定前的多闻熏习,如理思惟,有闻、思慧为根基。”
这几句话很重要!产生正定前就先要有多闻熏习如理思惟(闻思)的过程。即先听闻正法,自己又透过思惟消化,明白正确肯定,这样才能从定发慧。一定先要有闻思的基楚,没有的话,是不可能开发正定而引生慧的。
“故本着闻、思的正见,从定中去修习。止观相应,才能渐从定中引发无漏慧。”
比较久的老学员都知道,我们难得办禅修,一年只有一次或二年一次。而且没有上过课建立闻修基础的,我们还不让参加。这不是不慈悲,是那些人无法达到与法相应的效应。我们的要求是透过正见的熏习为前导,有了一定的闻修基础再参加我们的禅修。我们的方法与一般外道的方法或佛法中其它修定的方法不一样。重点不在单纯修定,也不是在修定有神功看到什么,不是在搞境界,而是如何开发智能见法悟道。注意听!是要你开悟见法。
后面还要讲如实观照的方法,但这些必须要有前面闻思的条件,没有听法建立正见,你怎么修?只是盲修瞎炼而已,那跟外道都一样,是不会成就的。所以我们不是为办禅修而禅修,而是让大家听法建立正见后,在生活中能用得上,就要教你们观照的方法。否则听了一大堆,在…
《解脱之道讲记 c12 八、正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