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定﹞
念是定的方便,因念的系念不忘而得一心,即是「定」。定,有禅那、等持、叁摩地等同義的異名。以下區別「定」與「正定」的不同。”
定即是一心而非二心、叁心。以下區別“定”與“正定”的不同,即表明一般修的定與正定間還是有差別的。
“(1)定,如百論說:「叁摩地者,此雲等持,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爲性」。心對所緣的境界,攝心不散,即心一境,一般人是不易辦到的。即使偶爾專心一致思量或觀察一件事,雖有短時間對其它對象起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境界,但因主要的推動力,往往是與智能不相應的欲求,這種「定」是難能持久的。一般的定,例如:”
叁摩地也叫叁昧或等持,心在所觀的境上不散亂,由于攝心在一處,心便不會散亂而逐步達到甯靜專一,這是一般的定。其實即使有爲的去修一般的定還是相當不容易,更不要說正定了。
導師點出很重要的觀念:任何一個人用念佛、拜佛、打坐、持咒甚至祈禱來修定,養成習慣後,有時會進入清淨舒服很甯靜的狀態,乃至會産生短時間內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定境。稍微有念佛持咒打坐經驗的人多少也會體驗到,但這些都是很短暫的。主要的原因是這樣的修定都有一個動機,而推動修定的動機與智能不相應,想得定的欲求不與解脫相應,不與智能空慧相應。總而言之是有所求、有所得的心,所以這種定都不能持久,體驗一下就過去了。不能在生命中持續産生功能,只是在造作時會有一點過程而相應,但很快就消失了。這就在講我們修定的動機很重要。真正建立了正見,修定與正見相應就不會執著,不是産生在欲望的追求中,因爲那是跟空相應的而不會染著的,這就是重點。很多人修定在定中,即使能達到某一個境界不起欲貪,但一出定,煩惱貪瞋癡還是照舊,表明這種定沒有與法相應。所以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在點醒我們:一定要有正見,要開智能與空相應,自然時時刻刻身心都是如此凝聚,並不需要刻意起一個強烈要定的觀念。爲什麼要修定?因爲顛倒散亂故。如果身心是清淨自在的,念念與法相應,與空相應,還要修什麼定?本來就在定中麼!修定的欲望本身是在動亂顛倒中的欲求之心,如果沒有與法相應,與智能相應,這種動機欲望就不會得到正定,只是暫時剎那的安住定相而已。所以導師就點出重點:一般的定不是正定。
“a、邪定:是外道不依佛法正見而修得的定。 B、味定:指初禅至四禅的色界定。C、淨定:唯有心識而無物質(色)作用的四空定。”
外道也一樣很重視修定,他們修苦行都很用功,禅定的功夫也相當高,主要問題是與佛法的正見不相應,故稱邪定。
禅定爲什麼叫味定?因爲身心在禅定的境界中非常踴躍舒服喜樂,四禅時雖沒有那種喜樂,但很清淨自在,好象很美的味道一樣,我們也會執著這個味道,所以叫味定。
淨定就是四禅上面的四空定即無色定,粗重的色法都不見了,只剩下微細的心識。這些都是通于一般世間外道的共定,即所有其它宗教觀念的一般世俗衆生都可以修的。到四空定時,內在的習性貪瞋癡煩惱並沒有永遠斷盡,只是伏下來沒有作用,並沒有斷除。這就點出了重點:佛法的正定有別于世間一般宗教修的四禅八定。
“(2)正定:是具有智照作用的。這智照作用能洞見諸法實相,故如實正智能依之現前。”
正定不是一切意念都不起,是有智能的覺照即智照的作用。佛法所修的定不是使心不動而已,還有智能的覺照。覺照的功能目的在洞見諸法實相即見法體證法性,也就是悟道見諸法的真實相。因爲這樣的照見一切諸法實相,所以正智能才能依之現前。佛法重要就是在這個智能,一般人都不知道,以爲修定就能開智能,其實不一定。如果修定就能開智能,外道的邪定及世間的味定、淨定豈不都能開智能了!開智能有開智能的法門,有它的道理內容條件,不是修定就可解決的。
“簡言之,正定是與智能相應的,向涅槃的勝定。正定,一方面既有不爲外境所動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又不失如實了知的智照,故是定慧等持的定。”
與智能相應見諸法實相才能永遠熄滅貪瞋癡煩惱,這才是真正的涅槃。有了正定,外面一切的境界擾動都不能影響你,不能再使你攀緣墮落,因此內心非常甯靜安住。另一方面又能如實了知一切法的真相,了了分明的智能明照。所以定與慧是相依相緣不二等持的,定中不離慧,慧中不離定,不會偏于一邊。像邪定、味定、淨定只有定沒有慧,也就是不能解脫的原因。真正解脫是在智能的見法悟道,這也是佛法的正定與外道的不共之處。
“依正定而起現證緣起寂滅性的無漏空慧,也就是涅槃智。出世的無漏慧成就,就了生死而得解脫了。”
佛法的唯一修行次第是:“先得法住,後得涅槃”。涅槃智就是在緣起的現象中依正定當下現證到緣起空寂的寂滅性,此出世的無漏空慧即涅槃智,才能真正了生死而解脫。要注意:佛法講的正定與一般的定不一樣,重在有智能相應的定慧等持。尤其是智能般若空慧建立在緣起上,在緣起法的當下就能現證,能透視觀察到萬法的實相本自空寂寂滅,這才是無漏慧即涅槃智。出世的無漏慧成就是可以了生死得究竟解脫的,不是一般得到輕安歡喜而已。各位要明白,佛法與外道完全不一樣而特別殊勝處就在這裏。所以要建立緣起正見,與空相應了,在一切緣起法的當下就能現證法性。禅坐共修只是方便,教你契入的方法,而我們禅修所根據的就是緣起正見般若空慧。沒有這個基本的正見是無法達到解脫的,因爲無法見到諸法實相,這個很重要,這就是與世不共與外道不共的特質。
很多佛教的修行者都誤解了“由定發慧”的意義,以爲守戒就會得定,有定自然開發智能而解脫。如果是這樣,外道都有很深的四禅八定,爲何他們不能解脫?佛法的由定發慧自有其內涵,與一般觀念不一樣,下面就在解釋:
“〔從定發慧〕 的意義:
佛說「七依定」──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定,能夠依止這些而修發真實慧。”
修定能依止的只有前面七個定。非想非非想定的定力太深,沒有意念的起落,因此不能開發智能。無想定其實還是有心識作用的,只是微細得看不出來,但也能依止這些而修發真實慧。能依止的就是這七個定,所以叫七依定。
“接近初禅的未到定,也可以發慧。只有非想非非想定,定心太過微細,心力不夠強勝,不能依他而發慧。”
這裏就點出了重點:如果到太深的非想非非想定,心的起動幾乎沒有了,就無法開發智能。所以只是四禅八定前面的七依定,再加上沒到初禅的未到地定就可以開發智能了。這很重要,給居士們帶來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訊息!現代社會要求每一位居士修到四禅八定是非常困難的。導師說接近初禅的未到地定也可以發慧,這就大大增加了我們成就的機會!即使沒到初禅,我們的心只要甯靜到某一個程度——初禅前的未到地定,也可以開發智能(發慧),發慧才是解脫。所以著重的是慧,定只是開發智能的助緣前方便。有些人不了解這一點,每天都在很用功地修禅定,但他根本沒有正見,也沒有智能,要真正見法解脫是不可能的,大家要明白!否則外道的定功那麼高深,豈不都能解脫了?
“定本是外道所共,凡遠離現境的貪愛,而有系心一境集中精神的效力,如守竅、調息、祈禱、念佛、誦經、持咒,這一切都能得定。
但定有多種,不可一概而論。雖都可作爲發定的方便,但正定必由正確的理解,正常的德性,心安理得,身安心安中引發得來。”
導師點出重點讓我們明白,所有的外道都能修定,只要暫時遠離貪愛,把心系在一個地方集中精神效力,包括道家的打坐守竅調息、一貫道的守玄關一竅及基督教虔誠的祈禱等也可以産生定境,念佛誦經持咒其實都一樣,這只是修定的方便。
雖都可作爲發定的方便,但一般的定與佛法的正定就有差別。正定的基礎是首先建立緣起的正見,然後在生活身心的過程中去開發德行,才能真正達到心安理得即身心的安甯調和,這樣才能引發真正的智能。如果單純調身或調心都是偏于一邊的,身心都要中道才行。
“佛法的從定發慧,並不是得定即發慧。”
這就在警告我們不要誤解慧的成就,現在不要說定了,還有更甚的:外面的教學有很多神奇鬼怪,産生什麼、看到什麼、身體起什麼變化作用,那就很希奇了,以爲是不得了的神靈外力或佛菩薩加持。他們不知道那些只是身心的幻相而已。但衆生都是執著有所得,以爲得到什麼了。其實佛法都在破除有所得的觀念。
“從定發慧,必由于定前的多聞熏習,如理思惟,有聞、思慧爲根基。”
這幾句話很重要!産生正定前就先要有多聞熏習如理思惟(聞思)的過程。即先聽聞正法,自己又透過思惟消化,明白正確肯定,這樣才能從定發慧。一定先要有聞思的基楚,沒有的話,是不可能開發正定而引生慧的。
“故本著聞、思的正見,從定中去修習。止觀相應,才能漸從定中引發無漏慧。”
比較久的老學員都知道,我們難得辦禅修,一年只有一次或二年一次。而且沒有上過課建立聞修基礎的,我們還不讓參加。這不是不慈悲,是那些人無法達到與法相應的效應。我們的要求是透過正見的熏習爲前導,有了一定的聞修基礎再參加我們的禅修。我們的方法與一般外道的方法或佛法中其它修定的方法不一樣。重點不在單純修定,也不是在修定有神功看到什麼,不是在搞境界,而是如何開發智能見法悟道。注意聽!是要你開悟見法。
後面還要講如實觀照的方法,但這些必須要有前面聞思的條件,沒有聽法建立正見,你怎麼修?只是盲修瞎煉而已,那跟外道都一樣,是不會成就的。所以我們不是爲辦禅修而禅修,而是讓大家聽法建立正見後,在生活中能用得上,就要教你們觀照的方法。否則聽了一大堆,在…
《解脫之道講記 c12 八、正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