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之道讲记 a18 佛陀的思想▪P2

  ..续本文上一页的痛苦,整个人类的斗争烦恼也都是从主宰欲而来。听说人类自有历史以来只有两百多天没有战争的,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都在争斗,因为各个都有“我”, 都想主宰。所以只有真正体悟明白宇宙真理法则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可言。现在表面上看来物质非常丰富,科学非常进步发达,但是人们的精神有没有真正解脱一点?物质生活确实改善多了,但是谁因为这样而幸福解脱呢?现在的人从孩童时代就开始自杀了,很苦啊!以前我们读小学时没有竞争,放学回来,书包一丢就打陀螺、玩纸牌等游戏,童年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可是现在幼儿园回来还要补习,笑死人了!小学开始就在摧残幼苗,很惨!虽然吃穿住条件都很好,但是有没有幸福?所以谈解脱不是只有注重外在的物质,真正的解脱是认清真相、了解真理,只有懂得缘起法,懂得真理法则,才能超越苦。也就是说,体悟真理超越虚妄的我执才能解脱痛苦,这就体现出佛法的重要性了。一般人以为佛法是搞迷信、崇拜、信仰,其实佛法研究的就是人生真正的真理哲学、生命哲学、智能哲学。唯有了解这些真理实相的人,才有机会超越痛苦烦恼和生死的束缚,这里一点迷信都没有。

  我们从上课到现在一直都在破迷信,破除外道的思想,外道都在搞“祈求、开运、持咒、消灾”。而真正的佛法是探讨我们的身心五蕴,了解万法缘起的运作原理,众生生死轮回痛苦烦恼的真正原因。然后如何去转化原因,使得每一个人都能超越生死烦恼痛苦,佛法最终目的是要我们解脱,不是迷信崇拜。但是社会上普遍大众由于没有亲自研究佛法的法义,所以无法明白佛法的真正意义,一般看到的只是求啊、拜啦、寺庙的法会等这些现象,这是佛法的外壳。对于佛法真正的本质却理解甚少,误解很多。讲一句实在话,不学佛那才是可怜得很,因为痛苦永无出期,永远不能解脱。不管你钱财、地位、家庭如何圆满,但总会有老病死的一天,那时就苦不堪言了。学佛法,得正见,在自己的身心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真相后,对生死就无惧了,超越了一切的痛苦和烦恼,活着幸福自在,死时毫无恐惧,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佛教中有一部份的思想,是将当时印度的学说,加以改良,重新组织而成的,如:1、人生是「苦」的 2、应求「解脱」 3、肯定四大说 4、业是生死因 5、以「禅」为主要的修行方法。

  那末,佛陀独创的教义是什么?略说三种: 1、无常观(否认实体的常住) 2、修行上的中道主义(离苦、乐二极端) 3、慈悲思想的广大。”

  佛法中有些专门术语是原来印度思想界常用的,佛陀加以改良了。如:第一、人生是苦。这本来是印度普遍的思想,所以佛法也以苦集灭道的苦为根本。第二 、应求解脱。佛法也讲解脱痛苦,集是苦的原因,所以找到苦的原因,而使苦灭、集灭就是“道”(方法),这是佛法的解脱内容,与外道有着根本的差别。第三、肯定四大说。万事万物都是四大所造,佛法把四大也含融了进来。第四、业是生死因。佛教也加以采纳,只是业的内容有所不同。第五、以禅为主要的修行方法。佛陀也是入四禅出来后思惟才开悟的,所以也重视禅修的方便。

  上面这五种含摄了印度原有的思想,但佛法却有着自己的特质,佛陀独创的教义:

  第一是无常观。即否认实体的常住,否定有一个永恒的灵魂(我),否定不变主体的存在。佛法不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说无常,其实无常的深义就是常不可得。

  第二是修行上的中道主义,离苦乐二方面的极端。印度外道思想归纳起来有修定主义、极端的苦行以及享乐主义,快乐是一边,苦行是一边。而佛法是离开极端二边的中道主义,与外道不一样。

  第三是慈悲思想的扩大。后来产生的大乘佛法,以菩萨道为主的思想就是慈悲思想最恰当的表现。耆那教也严禁杀生,重视德行,但我们佛教到大乘佛法时慈悲心的思想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大乘强调关怀十方尽未来际一切有情众生,慈悲心就更宽广了,大家要明白这些同异之处。

  “六师的无常观是现象上的厌世观,而最终要回归本体界。但佛陀说「无常」,不止是现象上,而是本体界也没有固定常住的实体或第一因。”

   六师也讲无常,他们误认为一切的毁灭是断灭,所以是现象上的厌世观,而终究要回归本体界的。但佛陀所说的无常,不止是现象上生灭变化,本体界也没有固定常住的实体或第一因,所以上帝不可得,本体不可得,第一因不可得,即自性不可得。

  外道认为现象是无常的,但是有一个本体是常的,死了回到本体去。佛法不但认为器世间与身心都是无常的,而且一切现象根本没有形而上的本体(第一因),这就是最大不同的地方。

  “换言之,没有固定的灵魂,或不变的我可得。佛陀的无我论,是缘起中道的实相论,是与一切外道不共的。”

   所以佛法不是一元论或多元论,不是本体论,也不是唯心论或唯物论,而是中道的缘起论,这个一定要明白。后面所讲的缘起理论就是佛法真正的中心特质,所以先厘清佛法与外道思想的不共后,才能深入佛法的缘起论。了解佛法的特色,才能铲除神教的观念,铲除有我、主宰、实体的观念。佛法的特质是无常无我的中道缘起论,一定要明白!

  “耆那的不杀生,是形式的机械主义。佛教的不杀生,是站在甚深的慈悲观念,而行为是采重点的方式,并不像耆那教之不可走路、不可吃水吃米的顽固态度。不杀生的根本精神,是在于慈悲,并不在行动的顽固化和形式的苦行。乃至于断除吾人的生命。佛教教化在家人的态度,是站在世间法即是佛法的显现,这由大乘的慈悲思想而来。对在家人是比较宽容的,故能弘化于外土。耆那的在家人,实行十二义务,每一阶段,渐加严肃,到最后阶段,与比丘一样,能过着数个月的禁欲生活。耆那在家出家的宗教义务、本质上是一样的,僧俗密切结合,这也是耆那教能防止内部本质变化的原因,但耆那教很难向外弘化。”

  佛陀是印度人,为什么他创觉的佛法能弘化到世界各地,变成全世界的宗教,几乎每个地方都能发扬?原因在于佛法能适应融和每个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因为人人都需要慈悲宽容中道的思想。佛教对在家人不像出家人那样要求严格的戒律,所以能适合人间。但耆那教对在家人最后阶段的修行也要求严守出家人的戒律。耆那教在家出家的宗教义务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僧俗密切的结合,这也是耆那教能防止内部本质变化的原因,但耆那教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管到哪个区域都一样,所以很难向外弘化。

  “修行上的中道,也是佛教最重要的特质。佛陀认为:我们应采取适当的食物,来保持身体,才能达到修行的目的,身心是一体的,不是二元的,应身心安然,才能修「禅」。(佛陀对禅定方法与内容也有创新)。”

  佛陀在六年中一味修苦行,最后身体弱到在河里洗澡后都爬不上岸,这样的身体怎能悟道?所以佛陀放弃苦行后接受了牧羊女的羊乳供养,恢复了体力,才能在菩提树下进入正思惟,体会到缘起法而悟道。我们的生活和修行都需要恰到好处的食物营养,但是如果每天讲究注重滋味营养,那就变成执着了。所以佛法讲的是中道,恰到好处,离开二边的极端,这就是佛陀重视的缘起中道法。

  “佛陀反对苦行:苦行会消耗身体,养成消极、厌世,以致身心衰弱,而无力量消除烦恼,无法解脱。佛陀的修行方法,是保养身体、舍离苦行,同时也反对五官的享乐,以免精神堕落,而由身心调和的中道精神,修习禅定、内观,以期解脱的实现。所以佛陀的法悦,是身心一如的中道境界,”

  佛陀为什么有这样的体会?因为这是他亲身的经历,他原本是王子,享受了王宫的一切快乐,也修过六年的苦行,最后体会到这一切都不是解脱的正因。所以,放下了苦乐两边的极端,体会到中道的缘起法,彻悟身心一如的中道境界。

  “而此境界,是充满活力的现实人生境界,不是伤感、消极的。佛教是以无执力量为本,而教化现实人生的宗教,绝不是脱离现实人生的神秘教。”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一般人对佛教都有误解,把外道和神教的一些现象和观念行为错认为是佛教,这是极大的误解了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教是以无执力量为本,所谓“无执力量”是指对一切法的真相明白后,不再执着了,以这样的力量为根本去教化现实人间。佛教不是脱离现实人间产生神秘境界的宗教。很多人误解为信佛都会消极,其实无奈的人才会消极,佛法能让我们了解生命的真相,开启智能,这样的人怎会消极?我执深重的人,一定是无奈的,不积极的极端就是消极。而真正体会真理实相的人,我执消失了,没有我慢和有所得的心,没有畏惧和得失。他是以慈悲无所得的心来关怀众生,那完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以充满活力的慈悲关怀着众生,又如何消极?只会更积极去利益众生啊!所以菩萨道的精神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为什么?无我故!了解缘起法,体悟无我,知道生命是息息的相依相缘,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他怎么还会消极?体会法性的人离开了我执,离开了爱染与自私的心,不再是消极的人生。他的生命由此而活了起来,充满了对众生积极的关怀,无私的奉献给众生,无怨无悔的走菩萨道,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对佛法不了解,以为学佛者就是人间的事情(包括爱情等)失意了,生意失败了,走投无路才去出家的,这太冤枉了吧?无上的解脱道竟然被冠以“消极和无奈”!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拿我个人来说,那时很年轻,在人间也是做事业的,而且生意做得相当好,但是我的愿望是学法,对法无限的向往。在修行的过程中,对法体验到某一个程度时,了解了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毅然出了家。因为剩下来的生命是要贡献给众生的,哪里还求个人的欲望?所…

《解脱之道讲记 a18 佛陀的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