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痛苦,整個人類的鬥爭煩惱也都是從主宰欲而來。聽說人類自有曆史以來只有兩百多天沒有戰爭的,國與國、人與人之間都在爭鬥,因爲各個都有“我”, 都想主宰。所以只有真正體悟明白宇宙真理法則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可言。現在表面上看來物質非常豐富,科學非常進步發達,但是人們的精神有沒有真正解脫一點?物質生活確實改善多了,但是誰因爲這樣而幸福解脫呢?現在的人從孩童時代就開始自殺了,很苦啊!以前我們讀小學時沒有競爭,放學回來,書包一丟就打陀螺、玩紙牌等遊戲,童年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可是現在幼兒園回來還要補習,笑死人了!小學開始就在摧殘幼苗,很慘!雖然吃穿住條件都很好,但是有沒有幸福?所以談解脫不是只有注重外在的物質,真正的解脫是認清真相、了解真理,只有懂得緣起法,懂得真理法則,才能超越苦。也就是說,體悟真理超越虛妄的我執才能解脫痛苦,這就體現出佛法的重要性了。一般人以爲佛法是搞迷信、崇拜、信仰,其實佛法研究的就是人生真正的真理哲學、生命哲學、智能哲學。唯有了解這些真理實相的人,才有機會超越痛苦煩惱和生死的束縛,這裏一點迷信都沒有。
我們從上課到現在一直都在破迷信,破除外道的思想,外道都在搞“祈求、開運、持咒、消災”。而真正的佛法是探討我們的身心五蘊,了解萬法緣起的運作原理,衆生生死輪回痛苦煩惱的真正原因。然後如何去轉化原因,使得每一個人都能超越生死煩惱痛苦,佛法最終目的是要我們解脫,不是迷信崇拜。但是社會上普遍大衆由于沒有親自研究佛法的法義,所以無法明白佛法的真正意義,一般看到的只是求啊、拜啦、寺廟的法會等這些現象,這是佛法的外殼。對于佛法真正的本質卻理解甚少,誤解很多。講一句實在話,不學佛那才是可憐得很,因爲痛苦永無出期,永遠不能解脫。不管你錢財、地位、家庭如何圓滿,但總會有老病死的一天,那時就苦不堪言了。學佛法,得正見,在自己的身心真正體驗到生命的真相後,對生死就無懼了,超越了一切的痛苦和煩惱,活著幸福自在,死時毫無恐懼,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佛教中有一部份的思想,是將當時印度的學說,加以改良,重新組織而成的,如:1、人生是「苦」的 2、應求「解脫」 3、肯定四大說 4、業是生死因 5、以「禅」爲主要的修行方法。
那末,佛陀獨創的教義是什麼?略說叁種: 1、無常觀(否認實體的常住) 2、修行上的中道主義(離苦、樂二極端) 3、慈悲思想的廣大。”
佛法中有些專門術語是原來印度思想界常用的,佛陀加以改良了。如:第一、人生是苦。這本來是印度普遍的思想,所以佛法也以苦集滅道的苦爲根本。第二 、應求解脫。佛法也講解脫痛苦,集是苦的原因,所以找到苦的原因,而使苦滅、集滅就是“道”(方法),這是佛法的解脫內容,與外道有著根本的差別。第叁、肯定四大說。萬事萬物都是四大所造,佛法把四大也含融了進來。第四、業是生死因。佛教也加以采納,只是業的內容有所不同。第五、以禅爲主要的修行方法。佛陀也是入四禅出來後思惟才開悟的,所以也重視禅修的方便。
上面這五種含攝了印度原有的思想,但佛法卻有著自己的特質,佛陀獨創的教義:
第一是無常觀。即否認實體的常住,否定有一個永恒的靈魂(我),否定不變主體的存在。佛法不認爲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東西,所以說無常,其實無常的深義就是常不可得。
第二是修行上的中道主義,離苦樂二方面的極端。印度外道思想歸納起來有修定主義、極端的苦行以及享樂主義,快樂是一邊,苦行是一邊。而佛法是離開極端二邊的中道主義,與外道不一樣。
第叁是慈悲思想的擴大。後來産生的大乘佛法,以菩薩道爲主的思想就是慈悲思想最恰當的表現。耆那教也嚴禁殺生,重視德行,但我們佛教到大乘佛法時慈悲心的思想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大乘強調關懷十方盡未來際一切有情衆生,慈悲心就更寬廣了,大家要明白這些同異之處。
“六師的無常觀是現象上的厭世觀,而最終要回歸本體界。但佛陀說「無常」,不止是現象上,而是本體界也沒有固定常住的實體或第一因。”
六師也講無常,他們誤認爲一切的毀滅是斷滅,所以是現象上的厭世觀,而終究要回歸本體界的。但佛陀所說的無常,不止是現象上生滅變化,本體界也沒有固定常住的實體或第一因,所以上帝不可得,本體不可得,第一因不可得,即自性不可得。
外道認爲現象是無常的,但是有一個本體是常的,死了回到本體去。佛法不但認爲器世間與身心都是無常的,而且一切現象根本沒有形而上的本體(第一因),這就是最大不同的地方。
“換言之,沒有固定的靈魂,或不變的我可得。佛陀的無我論,是緣起中道的實相論,是與一切外道不共的。”
所以佛法不是一元論或多元論,不是本體論,也不是唯心論或唯物論,而是中道的緣起論,這個一定要明白。後面所講的緣起理論就是佛法真正的中心特質,所以先厘清佛法與外道思想的不共後,才能深入佛法的緣起論。了解佛法的特色,才能鏟除神教的觀念,鏟除有我、主宰、實體的觀念。佛法的特質是無常無我的中道緣起論,一定要明白!
“耆那的不殺生,是形式的機械主義。佛教的不殺生,是站在甚深的慈悲觀念,而行爲是采重點的方式,並不像耆那教之不可走路、不可吃水吃米的頑固態度。不殺生的根本精神,是在于慈悲,並不在行動的頑固化和形式的苦行。乃至于斷除吾人的生命。佛教教化在家人的態度,是站在世間法即是佛法的顯現,這由大乘的慈悲思想而來。對在家人是比較寬容的,故能弘化于外土。耆那的在家人,實行十二義務,每一階段,漸加嚴肅,到最後階段,與比丘一樣,能過著數個月的禁欲生活。耆那在家出家的宗教義務、本質上是一樣的,僧俗密切結合,這也是耆那教能防止內部本質變化的原因,但耆那教很難向外弘化。”
佛陀是印度人,爲什麼他創覺的佛法能弘化到世界各地,變成全世界的宗教,幾乎每個地方都能發揚?原因在于佛法能適應融和每個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因爲人人都需要慈悲寬容中道的思想。佛教對在家人不像出家人那樣要求嚴格的戒律,所以能適合人間。但耆那教對在家人最後階段的修行也要求嚴守出家人的戒律。耆那教在家出家的宗教義務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僧俗密切的結合,這也是耆那教能防止內部本質變化的原因,但耆那教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管到哪個區域都一樣,所以很難向外弘化。
“修行上的中道,也是佛教最重要的特質。佛陀認爲:我們應采取適當的食物,來保持身體,才能達到修行的目的,身心是一體的,不是二元的,應身心安然,才能修「禅」。(佛陀對禅定方法與內容也有創新)。”
佛陀在六年中一味修苦行,最後身體弱到在河裏洗澡後都爬不上岸,這樣的身體怎能悟道?所以佛陀放棄苦行後接受了牧羊女的羊乳供養,恢複了體力,才能在菩提樹下進入正思惟,體會到緣起法而悟道。我們的生活和修行都需要恰到好處的食物營養,但是如果每天講究注重滋味營養,那就變成執著了。所以佛法講的是中道,恰到好處,離開二邊的極端,這就是佛陀重視的緣起中道法。
“佛陀反對苦行:苦行會消耗身體,養成消極、厭世,以致身心衰弱,而無力量消除煩惱,無法解脫。佛陀的修行方法,是保養身體、舍離苦行,同時也反對五官的享樂,以免精神墮落,而由身心調和的中道精神,修習禅定、內觀,以期解脫的實現。所以佛陀的法悅,是身心一如的中道境界,”
佛陀爲什麼有這樣的體會?因爲這是他親身的經曆,他原本是王子,享受了王宮的一切快樂,也修過六年的苦行,最後體會到這一切都不是解脫的正因。所以,放下了苦樂兩邊的極端,體會到中道的緣起法,徹悟身心一如的中道境界。
“而此境界,是充滿活力的現實人生境界,不是傷感、消極的。佛教是以無執力量爲本,而教化現實人生的宗教,絕不是脫離現實人生的神秘教。”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一般人對佛教都有誤解,把外道和神教的一些現象和觀念行爲錯認爲是佛教,這是極大的誤解了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教是以無執力量爲本,所謂“無執力量”是指對一切法的真相明白後,不再執著了,以這樣的力量爲根本去教化現實人間。佛教不是脫離現實人間産生神秘境界的宗教。很多人誤解爲信佛都會消極,其實無奈的人才會消極,佛法能讓我們了解生命的真相,開啓智能,這樣的人怎會消極?我執深重的人,一定是無奈的,不積極的極端就是消極。而真正體會真理實相的人,我執消失了,沒有我慢和有所得的心,沒有畏懼和得失。他是以慈悲無所得的心來關懷衆生,那完全是一種積極的人生,以充滿活力的慈悲關懷著衆生,又如何消極?只會更積極去利益衆生啊!所以菩薩道的精神是“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爲什麼?無我故!了解緣起法,體悟無我,知道生命是息息的相依相緣,衆生的苦就是我的苦,他怎麼還會消極?體會法性的人離開了我執,離開了愛染與自私的心,不再是消極的人生。他的生命由此而活了起來,充滿了對衆生積極的關懷,無私的奉獻給衆生,無怨無悔的走菩薩道,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對佛法不了解,以爲學佛者就是人間的事情(包括愛情等)失意了,生意失敗了,走投無路才去出家的,這太冤枉了吧?無上的解脫道竟然被冠以“消極和無奈”!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拿我個人來說,那時很年輕,在人間也是做事業的,而且生意做得相當好,但是我的願望是學法,對法無限的向往。在修行的過程中,對法體驗到某一個程度時,了解了生命的終極意義,就毅然出了家。因爲剩下來的生命是要貢獻給衆生的,哪裏還求個人的欲望?所…
《解脫之道講記 a18 佛陀的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