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功德相应。
言非佛说。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是人以怨憎故。
“怨”是埋怨,“憎”是憎恨。
于彼一切诸佛如来。所说辩才。皆生诽谤。诽谤法已。作坏法业。
坏法业,破坏佛法。
作坏法已。当堕恶道。
这是经上讲得很清楚的,必定堕阿鼻地狱。这些事情,就跟这部经一开端,佛讲的公案没有两样。
是故弥勒。若有净信。诸善男子。为欲解脱。诽谤正法业因缘者。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以人过失故。而于法生过。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
如果我们有意、无意诽谤了佛法(谤法罪业很重很重啊!),能够觉悟过来、能够回头,还是善男子、还是善女人啊!毕竟你还有很深厚的善根。所以说“为欲解脱诽谤正法业因缘者”,过去曾经诽谤正法,现在想把这个罪业解脱、解除,免堕地狱;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但佛这样教我们,在中国古老的时候,古圣先贤也是这样教我们,所谓“不迁怒”啊!佛在此地教我们不迁怒啊!不贰过啊!我们讨厌这个人,但是这个人说的法是正法,不是邪法,不能因为讨厌这个人,我也讨厌这个法了;不因这一个人有过失,我们认为他的法也有过失,那这样做就错了。所以“人”,我们讨厌他,他有过失、有缺点,我们还要仔细听听他说的法有没有过失;他的法如果是正法,我们可以跟他学,不必学他的做人,我们听他说法,我们跟他学法啦!所以“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这是因怨憎这个人,而诽谤法,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佛教给我们,如果过去曾经有意、无意诽谤三宝,我们把这个观念改过来,这就是忏悔的第一步啊!
弥勒。云何名为。四种辩才。一切诸佛。之所遮止。
这是佛所不许可的,佛决定不赞成的这四种辩才,这四种辩才不是诸佛菩萨所用的,他这四种跟前面四种恰恰相反。
所谓非利益相应。不与利益相应。
第一、他所讲的绝对没有利益。
他这个利益是很浅、很短(时间上讲是很短暂);是很小的利益,还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来生决定不得利益,那后生就更不必说了。这个就是不与利益相应,而与非利益相应。第二、
非法相应。不与法相应。
他跟佛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一定是相违背的,这就是跟佛说的不一样了。第三、
烦恼相应。不与烦恼灭尽相应。
如果你对佛法没有深刻的研究,你不知道他讲的如法不如法,但是这个地方你很容易检查得出来。你跟他修学多烦恼,这个是“烦恼相应”。他们提倡的是增长贪、嗔、痴、慢,而不是断贪、嗔、痴、慢。第四、
生死相应。不与涅槃功德相应。
他跟你生死相应,来生还要继续不断搞轮回。这些不是佛说的。这个要记住啊!
弥勒。是为一切诸佛。之所遮止。四种辩才。
上面讲的四种,是佛完全禁止的,绝不是佛说的,也绝不是佛弟子所说的。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若有辩才增长生死。非诸如来之所宣说。
你看佛讲了四句,他只取这一句来,因为这一句最明显、最容易检查。
云何世尊。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又复称赞摄取生死。而能圆满菩提分法。如是等辩。岂非如来之所说耶。
这话问得很好,好像跟佛前面所讲的话完全有矛盾啊!这个话的意思是我们平日常常听到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所以不要断烦恼,烦恼就是菩提啊!生死就是涅槃,也不必了生死啊!
法身大士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了;那样的人,佛才跟他讲“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
生死跟涅槃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烦恼跟菩提也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不二法。这是对法身大士说的,不是对普通人说的。我们是烦恼业障深重的凡夫,怎么能学那些人呢!佛说的没有错,我们不懂佛的意思、不解佛的意思。弥勒菩萨在此地提出这个问题来,非常重要啊!免得我们在末法时期,被这些邪师所迷惑。
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弥勒。我今问汝。随汝意答。
佛反过来问弥勒菩萨,告诉他:“随你的意思答覆。”
若有说言。菩萨为欲圆满成就菩提分故。摄取生死。又复说言。以诸烦恼为利益事。
这个佛法里确实有这个讲法,但是底下的话重要了。
如是说者。为与利益相应。非利益相应。为与法相应。非法相应。
佛这两句话问得很好!这两句话:
与利益相不相应?
与法相不相应?
相应的是佛说的,不相应的非佛所说。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正说者。则与义利相应。
就是与利相应。“义利”是正当的利益。
与法相应。能令菩萨菩提分法得圆满故。
佛言弥勒。若说菩萨为欲圆满菩提分故摄取生死。
像《地藏经》上地藏菩萨所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藏菩萨,行!我们听了这个话也发起大慈悲心,跟地藏菩萨一起入地狱。好了,那就完全错了。所以那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事情,不是凡夫有这种能力。
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如是辩才。诸佛如来之所宣说。何以故。弥勒。此诸菩萨得法自在。
你看,佛说这种法,是对得法自在这种菩萨设的。如果于法还不自在的,佛决定不说这个法。
所起烦恼。无有过失。
他们表现的烦恼,烦恼还没有过失;为什么?
他的心清净、心很自在啊!换句话说,这一些法身大士是烦恼即菩提,他烦恼是度众生的一种方式。
是为菩萨善巧方便。非诸声闻缘觉境界。
声闻、阿罗汉、辟支佛不是他们的境界,他们做不到啊。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四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