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于彼时中。当有在家出家。诸菩萨等。无有智慧。善巧。方便。
这是说有很多在家、出家的菩萨,看到前面少数菩萨,有师承依教修行的,不免生起嫉妒、障碍。所以当有出家、在家菩萨等,无有智慧、善巧、方便。
于此受持正法菩萨所说之法。却生讥笑。轻毁。
轻是轻视;毁谤。
谤言。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词。随意制造。实非如来之所宣说。我等于中。不能信乐。发希有心。
这个事情在现在有没有出现呢?
有,我们在国内外,也常常听说,还有人写信告诉我,说某某人(都是很有地位、很有声望的)否定了佛经,认为佛经都是古人假造的,都不是真的。什么经是真的呢?《阿含经》是真的。连《大方广佛华严经》,他们都认为那是龙树菩萨假造的,用来骗人的。这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他们自以为有智慧,认为我们是迷惑颠倒,没有智慧。这些事情将来会愈来愈明显、愈来愈显著,使一切修学大乘的人信心动摇。这是魔难啊!
弥勒。当尔之时。无量众生。于是法师。皆生诽谤。
听了人这么说,都起疑心了。
舍之而去。
都不来修学了。
互相谓言。是诸比丘。无有轨范。多诸邪说。不依契经。不依戒律。犹如倡妓。戏弄之法。汝等于中。莫生信乐。发希有心。非正法也。
这是末世的魔难。魔来障道啊!愈是真修行的,就愈会遇到这些灾难。所以佛在前面讲,真正修行人要“自隐其德”、“住头陀行”。尽可能避免这些麻烦。
下面佛就说得很清楚,
弥勒。彼诸愚人。为魔所持。
魔所摄持,也就是说被魔控制住了;魔迷了他的心,他自己作不了主。
“彼诸愚人为魔所持”,这个“持”就是控制。
于是法中。不能解了。谓非如来之所演说。
特别是指大乘法。
于是持法诸比丘所。生于诽谤。作坏法业。
专门做破坏正法这些事。
以是因缘。当堕恶道。是故弥勒。若诸智慧。善巧菩萨。欲护正法。当隐其德。
你看,佛在此地做第二次的嘱咐,可见得这一桩事情非常重要啊!
于多分别。诸众生所。应须护念。莫令于汝。生不善心。
自己要护持自己,也要护持对方啊!不要让人家怀疑、不要让人家嫉妒、不要让人家造恶业。所以自己要尽量把姿势放低,免得遭这些魔难啊!愈是高姿势,愈容易惹是非,这个是必须要明了的。佛在三千年前就苦口婆心的教诲我们,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要知道怎样去做。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甚为无智。于大众中。诽谤正法。及持法者。
“持法”就是依法修行的人。真的叫谤佛、谤法、谤僧,愚痴无智的菩萨,他们干这些事情。
复于其中。当于辩才。及陀罗尼。而于是法。不能信受。
这个“当”念破音字,念挡音,就是阻挡的意思。想方法障碍别人得辩才、障碍别人得陀罗尼。“陀罗尼”就是佛法的纲领、修行的原则。用种种方法来障碍、来破坏、来阻挡。“而于是法,不能信受。”对于大乘深妙的法门不能够接受。
世尊。譬如有人。渴乏须水。
一个人口渴了,想喝水。
往诣泉池。而欲饮之。
他遇到一个泉水、池塘,他想在这里饮水解渴。
是人先来。投诸粪秽。于此水中。后不觉知。欲饮其水。便取嗅之。既闻臭已。不饮其水。
这个比喻诸位仔细去看二。这一池的清水,他在还没有口渴的时候,还不想喝水的时候,把这个池子污染了;污染之后,自己口渴了,想喝水了,再一看水——太脏了,不能喝。
这个就是比喻他先破坏佛法,到以后他想学佛法,但佛法已经被他破坏了。
彼之自污。更说其过。乃至叹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秽。是人过失。都不觉知。
他自己所犯的过失,自己诽谤三宝,他不晓得。
而于是水。反生怨咎。
他想学佛法,还责怪于三宝。
世尊。如泉池者。当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于此法眼。善能解说。
这是比喻。“池水”比喻依教奉行的这些人,他们身心清净。
又复如彼。愚痴之人。若于泉池。自投粪秽。后不觉知。欲饮水者。
这是讲这些愚痴的菩萨,比喻他们想学佛法,反而有障碍。
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无智诸菩萨等。亦复如是。
就跟这个比喻里头所说的,自己糟蹋泉水,到最后自己口渴不能饮用的比喻意思是一样的。
于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诽谤已。复于是人。听受法味。
他诽谤。诽谤怎么样?他还偷偷的来学习,还要想办法去找这些经法来听。
他是不是真听得懂呢?听不懂。
为什么听不懂呢?
他心谄曲、他心里头有烦恼,心不清净。换句话,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他得不到佛菩萨加持。得不到佛菩萨加持,不要说偷听听不懂,会把意思听错了,现场听也听不懂。所以我们闻法能够理解、能够生欢喜心,都得佛力加持啊!非常稀有难得啊!因缘自己要知道珍惜。
彼人自失。都不觉知。
自失”就是把意思曲解了、听错了。
以疑惑过。污染意根。
这是说明他为什么读经、闻法会把意思错解了,就是因为他有疑惑;对佛法他有成见,因为过去听别人说,这个法不是佛说的。
因为他有疑,他过去有这个成见,污染了意根,因此读经、闻法产生许多错误的知见。不解如来真实义啊!
彼持法者。当被戏弄。或受讥笑。
如法修行的人,反而被这些人讥笑、戏弄、侮辱。
乃至叹言。奇哉此法。为诸过失。之所染污。彼无智人。于此正法。及是法师。不能听受。伺求其短。谤言。污辱。生厌离心。舍之而去。
这是我们在现前社会常常遇到的,听到的就更多了。那么这部经传来也很远,总不是现在人伪造的嘛!是在大藏经上抄下来的。《大宝积经》第二十五会,翻译的人清清楚楚,唐朝菩提流志翻译的;这怎么会有错呢?菩提流志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是将近一千四百年了。佛讲经的年代更久远,那么早之前,佛对于我们现在社会里会发生这些现象,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想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对于世尊所说不能不佩服啊!
尔时世尊。赞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弥勒。善能演说。如是譬喻。无能伺求。说其短者。
这几句话是总结前面的一段经文。世尊赞叹弥勒菩萨说得非常之好。接著世尊再告诉弥勒菩萨:
弥勒。以是因缘。汝应当知。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遮止。
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使我们能够清楚,并且易于辨别是佛法,还是非佛法。“辩才”,佛有辩才,魔也有辩才。没有辩才,他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崇奉,魔他也有无碍辩才。所以佛在此地说了,有四种辩才是一切诸佛所赞叹的,这是佛法。另外有四种辩才也是无碍辩才,是诸佛如来所禁止的,决定不许的。如果佛的弟子——比丘或是菩萨——说法与佛所说的不相应,那我们就很清楚他不如法。
云何名为。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
这是佛赞叹的,诸佛如来所宣说的。
所谓利益相应。非不利益相应。
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目的是要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如果说现前佛给我们得利益,来世不得利益,后世不得利益,这不是佛说的。佛所说的真实的利益决定能教我们来世、后世、生生世世都得利益,这个才是佛法。所以“非不利益相应”——不是与那个没有利益的相应。
与法相应。非不与法相应。
这是决定不会说是与法不相应,决定与法相应。
“法”是指什么呢?
诸佛如来所说的经典,一定跟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方法、境界都相应。若有违背,这个辩才就不是佛菩萨所赞叹的。
烦恼灭尽相应。非与烦恼增长相应。
这一点诸位学佛总要记住,特别与第一句讲的利益相应。
你学佛如果工夫得力,也就是说你学得很好、修得很好,从那个地方看出来呢?你的烦恼少了。烦恼少了,智慧就增长,身心就清净。所以佛法一定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假如你学佛,学得烦恼一年比一年多,那就坏了,你不是学佛,你是学魔。我们从成果上来检点、来观察,我们到底是学的佛,还是学的魔呢?
涅槃功德相应。非与生死过漏相应。
“涅槃”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
这是佛法修学的最后目标——入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没有生灭的这个境界。
弥勒。是为一切诸佛之所宣说四种辩才。
这以上这四种辩才,是诸佛菩萨所宣说的正法。
弥勒。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这把出家、在家两种菩萨都说了。
欲说法者。
你们要发愿弘法利生,为别人讲经说法,把佛法介绍给广大的群众,佛在此地特别嘱咐,说:
应当安住如是辩才。
你要牢牢记住佛讲的这四个原则,一定要遵守啊!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信顺心。当于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师想。亦于是人。听受其法。
这是说听众。
听众应当什么样态度呢?
讲经说法的人,要依据前面四个原则;而作听众的,佛在此地也说了,应当相信、应当要顺从,对于说法的人要尊敬,要把他当作佛来看待,因为升座说法,就是代佛讲经啊!一分恭敬心,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恭敬”是性德,是真如本性里面的良知良能,用这个来引发起来啊!“作教师想”把他看作老师。“亦于是人听受其法”,向他学习。
何以故。是人所说。当知皆是。一切如来。之所宣说。一切诸佛。诚实之语。
这个人依照经教来宣讲,没讲错嘛!句句话都没有离开经义,经文的意义是如来真诚之语,他没有讲错。这是教给我们,在这一个时代说法、听法的态度,连心态都说出来了。我们能够如法修学,就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弥勒。若有诽谤。此四辩才。
这是从反面上来说。的确,在这个时代,常常会发生这些事情——有人诽谤这四种说法:与利益相应、与法相应、与烦恼灭尽相应、与涅槃…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