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四讲
7月12日上午 9:00,释亲佛法师在榕桦寺念佛堂向四方信众讲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今天是第四讲,现谨呈如下正文:
弥勒。我不说言。于菩提分。住有所得。名为证智。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证智即是证果。
什么是“住”呢?
《金刚经》中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就是不执着,不著相,不住空,不住有,不住非空非有,不住亦空亦有。
而“住”的意思,就是心里头有。心里面有一个果位,那就不是证果了。心是空的,心里没有东西,有世间法错了,有佛法还是错了。佛法也不可以放在心上,那才是真正的证智。
弥勒。我不说言。无势力者。忍辱成就。
人家欺负你,你没有能力反抗,那不是忍辱!有能力反抗,不反抗他;有能力报复,不报复他,这叫忍辱啊。你没有能力,那怎么能谈得上忍辱成就呢。
无娆触者。被忍辱甲。
“娆触”就是现在讲的诱惑。那个禁得起诱惑的人,佛才用这个比喻——他被忍辱甲,他禁经得起引诱啊!一切诱惑里面他如如不动,那才叫被忍辱甲。
少烦恼者。名律仪清净。
烦恼稍微轻一点;这是律仪清净了,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邪方便者。为如说修行。
们要晓得应该怎样修行,才是如理如法,没有走上邪道。
弥勒。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一心住。
爱说话的人,怎么可能得一心呢?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好营世务。于法无损。
“营”是经营,“务”是事务;喜欢经营世间的事务,说这个于修行、于道业没有妨碍,佛不说这个话。
什么叫世务?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的这些事,都叫世务。“世”就是六道轮回,三界之内的。
志乐清净。堕诸恶趣。
“志乐清净”的人,决定不堕地狱。
修习智慧。为愦闹行
智慧从那里来?智慧从禅定当中得来的。换句话说,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真实智慧。修清净心的人怎么会是胡闹呢?“愦闹”用现在的话就是胡闹啊!
弥勒。我不说言。方便相应。名为谄曲。
“方便相应”是大乘菩萨常用的,所谓“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外表上看到,好像跟“谄曲”有一点相像,而里面完全不同。菩萨真的是一片慈悲,以善巧方便接引众生。
不求利养。而为妄语。
这绝不是佛说的。不是佛说,是谁说的呢?魔说的啊!魔造谣生事,要破坏正法啊!
无执著者。诽谤正法。护正法者。而惜身命。
这些都不是佛说的。
所行下劣。为无胜慢。
“所行下劣”,这个“下”是指六道,在十法界里面六道是下。下而“劣”,“劣”是指三恶道。换句话说,这一句所说的,就是他在行为、思想当中所表现的是贪、嗔、痴、慢,而所标榜的,他没有傲慢。这个慢为什么叫“胜慢”呢?佛在经上把我慢归纳为三大类,第一个叫“胜慢”。“胜慢”就是我总比别人强啊!别人总不如我啊!总觉得自己超过别人。“无胜慢”就是没有这个傲慢的余业。另外一种叫“等慢”。等慢就是虽然好像不是我超过你,我也跟你差不多嘛,你也不比我高多少嘛!这种慢叫等慢,可以跟他一样平等的,前面是讲超过他的。第三种叫“卑慢”。卑慢就是自己感觉得不如他,不如他但也不服气,这个叫卑慢。这是把所有慢归纳为这三大类,这个地方是讲胜慢,实际上三种慢都包括在里面。
如是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当有菩萨。钝根。小智。谄曲。虚诳。住于贼行。汝应护之。
实在讲,这都是说我们,我们不是利根,就是不聪明——听了都不懂啊!听了也记不住啊!“小智”,没有真智慧,小聪明啊!“谄曲、虚诳”,虚诳是自己欺骗自己,自欺欺人啊!处世、待人、接物,用心不正直,弯弯曲曲的,我们确实就是这一类菩萨啊!“住于贼行”,这世尊为我们说出来了,我们今天修的是什么行呢?贼行啊!
贼行是什么意思呢?“贼行”就是烦恼行,烦恼把我们的智慧、功德法财障碍住了,所以把烦恼比做贼。我们自己本性的般若智慧、功德法财被它偷跑了,我们自己得不到受用了。因此,贼行就是烦恼行,起心动念,一切修持都在烦恼之中。虽然如是,佛菩萨还是大慈大悲,没有把我们舍弃啊!你看“汝应护之”,世尊嘱咐弥勒菩萨:“你要护持这些人啊!”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唯此六十诸菩萨等。业障所缠。为复更有。余菩萨耶。
弥勒菩萨这个问得好。他问的意思是这么讲:在末法时期像这样愚痴的菩萨,到底是仅仅有这六十个人;少数呢?还是有多数?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多为业障。之所缠覆。是诸业障。或有消灭。或复增长。
佛的意思是:这个业障菩萨在末法时期多,太多了!都是被业障缠覆。有些愚痴菩萨缘殊胜,他遇到真善知识,他能够听懂了,明白了,依教奉行,他的业障就渐渐消灭了。
或复增长,增长什么?就是前面所说错会了佛的意思,在佛法里修持,或者是持戒清净、戒律精严,业障却增长了。
业障消除的相,是愈来愈谦虚、愈来愈卑下、愈来愈不如别人,这是业障消灭的现象。
弥勒。于此五百诸菩萨中。有二十菩萨。业障微少。后五百岁。还来生此。城邑。聚落。市闬。山野。
这一段我们要细心体会。佛告诉我们,在现前这个时代,就是后五百岁,往年世尊在世的这些菩萨当中,还有再来的,这真是慈悲到极处了。有多少人呢?二十位,不多啊!这二十位菩萨业障少,业障轻微,后五百岁他还到这个世间来度化众生。
他在那些地方呢?
“城邑”就是都市。“聚落”就是乡村、乡镇。“市闬(音汉)”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市区,“山野”就是市区以外的地方。
种姓尊豪。有大威德。
这是说他示现的出身。
聪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调柔。常怀慈愍。多所饶益。颜貌端严。辩才清妙。
这是说他的德行。
数术。工巧。皆能善知。
这两句是说他的才艺。可以说他聪明智慧,真诚慈悲,多才多艺。这些菩萨有些示现在家,有些示现出家。他表现的,底下这个三句很重要。
自隐其德。安住头陀。功德之行。
他并不标榜自己,绝对不会作自我宣传,他知道“自隐其德”。“安住头陀”,用现在的话就是他的生活是很平凡的,也可能他的生活是相当清苦,并不表现著很富有,他修学的是真实的功德。
在在所生。舍家为道。已于无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此可知,善根非常深厚啊!这其中有一句“在在所生”,就是生生世世,他所示现的是舍家为道,“舍家”就是出家的意思。
护持正法。不惜身命。
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一定与法相应,绝不违背佛陀的教诲。
住阿兰若。空闲林中。常勤精进。不求利养。
也就是他居住修学的环境很清净。“阿兰若”、“空闲林中”,就是他的环境很幽静。所谓是闹中取静。他能够静下来,能够闲得住。
善入一切。众生心行。
这个就是教化众生,一定要契机。对于一切众生的思想、见解、爱好,他很清楚、很明白,所说之法能够得到大众的信仰,能给大众真实的利益,这也就是讲得契机。
咒术言论。悉能了知。于诸义理。少闻多解。
这是讲智慧开了。咒术、言论悉能了解,这是讲常识丰富。是指世间人所知道的,他都能够知道,他并不是不知道。义理、世法、出世法一接触,他就能了解,叫智慧开了。
辩才智慧。皆悉具足。彼诸菩萨。于是法中。精勤修习。得陀罗尼。无碍辩才。
他要不具备上面所说的这些条件,他怎么可能在佛法当中得大成就。“陀罗尼”就是抓住佛法的总纲领啊!加上他的智慧辩才,所以这才能说法。
于四众中。宣说正法。
这是说他本身所具备的条件。本身有这些条件还不够,一定要得佛力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本身这个条件不敌众生的烦恼、不敌众生的邪见,这才知道弘扬正法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所以下面讲:
以佛威德。加被力故。
这就是得佛的佛力加持。
于佛所说修多罗。
就是契经。
祇夜。
就是重颂。
受记。伽陀。
是讽颂,我们也叫做孤起颂。
优陀那。
是无问自说。像《阿弥陀经》,就是属于优陀那。
因为此地这十二句都是梵语音译,我们把意思说出来。
尼陀那。
就是因缘。
阿波陀那。
是譬喻。
伊帝越多伽。
是本事。
阇多伽。
是本生。
毗佛略。
是方广。
阿浮陀达摩。
是未曾有。
优波提舍。
是论议。
这个十二句就是通常我们讲的十二分教,也是释迦牟尼佛一生宣说一切佛法,把它归纳起来,总不出这十二类,这十二种的方式。
皆得辩才。无碍自在。
因为佛力加持,对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他没有障碍,他得自在了,一接触他就能通达。这是自己善根是因,得佛力加持为缘,才有这个成就。
弥勒。彼诸二十善巧菩萨。从于和尚。阿阇梨所。得闻无量百千契经。皆能受持。当说是言。我此法门。从某和尚阿阇梨所。亲自听受。无有疑惑。
这个两行经文,就是古时候所说的师承。很重要啊!你的法是从那里得来的?谁传给你的?这个很重要。无师自通,没有这个道理。
“和尚”、“阿阇梨”这两个名称都是老师。“和尚”叫亲教师,跟自己关系最密切,也就是传承的老师。“阿阇梨”是值得我们模仿、效法的老师,他的言行可以做大家的榜样。闻经、受持是说他的能力,这个能力也要求感应、也要求佛加持。
“当说是言”,这他常常宣说的。“我此法门,从某和尚、某阿阇梨所,亲自听受,无有疑惑。”说明他的师承…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