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四講
7月12日上午 9:00,釋親佛法師在榕桦寺念佛堂向四方信衆講授《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今天是第四講,現謹呈如下正文:
彌勒。我不說言。于菩提分。住有所得。名爲證智。
“菩提”一詞爲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
證智即是證果。
什麼是“住”呢?
《金剛經》中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就是不執著,不著相,不住空,不住有,不住非空非有,不住亦空亦有。
而“住”的意思,就是心裏頭有。心裏面有一個果位,那就不是證果了。心是空的,心裏沒有東西,有世間法錯了,有佛法還是錯了。佛法也不可以放在心上,那才是真正的證智。
彌勒。我不說言。無勢力者。忍辱成就。
人家欺負你,你沒有能力反抗,那不是忍辱!有能力反抗,不反抗他;有能力報複,不報複他,這叫忍辱啊。你沒有能力,那怎麼能談得上忍辱成就呢。
無娆觸者。被忍辱甲。
“娆觸”就是現在講的誘惑。那個禁得起誘惑的人,佛才用這個比喻——他被忍辱甲,他禁經得起引誘啊!一切誘惑裏面他如如不動,那才叫被忍辱甲。
少煩惱者。名律儀清淨。
煩惱稍微輕一點;這是律儀清淨了,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邪方便者。爲如說修行。
們要曉得應該怎樣修行,才是如理如法,沒有走上邪道。
彌勒。我不說言。愛言說者。爲一心住。
愛說話的人,怎麼可能得一心呢?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好營世務。于法無損。
“營”是經營,“務”是事務;喜歡經營世間的事務,說這個于修行、于道業沒有妨礙,佛不說這個話。
什麼叫世務?不能了生死、出叁界的這些事,都叫世務。“世”就是六道輪回,叁界之內的。
志樂清淨。墮諸惡趣。
“志樂清淨”的人,決定不墮地獄。
修習智慧。爲愦鬧行
智慧從那裏來?智慧從禅定當中得來的。換句話說,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智慧。修清淨心的人怎麼會是胡鬧呢?“愦鬧”用現在的話就是胡鬧啊!
彌勒。我不說言。方便相應。名爲谄曲。
“方便相應”是大乘菩薩常用的,所謂“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外表上看到,好像跟“谄曲”有一點相像,而裏面完全不同。菩薩真的是一片慈悲,以善巧方便接引衆生。
不求利養。而爲妄語。
這絕不是佛說的。不是佛說,是誰說的呢?魔說的啊!魔造謠生事,要破壞正法啊!
無執著者。誹謗正法。護正法者。而惜身命。
這些都不是佛說的。
所行下劣。爲無勝慢。
“所行下劣”,這個“下”是指六道,在十法界裏面六道是下。下而“劣”,“劣”是指叁惡道。換句話說,這一句所說的,就是他在行爲、思想當中所表現的是貪、嗔、癡、慢,而所標榜的,他沒有傲慢。這個慢爲什麼叫“勝慢”呢?佛在經上把我慢歸納爲叁大類,第一個叫“勝慢”。“勝慢”就是我總比別人強啊!別人總不如我啊!總覺得自己超過別人。“無勝慢”就是沒有這個傲慢的余業。另外一種叫“等慢”。等慢就是雖然好像不是我超過你,我也跟你差不多嘛,你也不比我高多少嘛!這種慢叫等慢,可以跟他一樣平等的,前面是講超過他的。第叁種叫“卑慢”。卑慢就是自己感覺得不如他,不如他但也不服氣,這個叫卑慢。這是把所有慢歸納爲這叁大類,這個地方是講勝慢,實際上叁種慢都包括在裏面。
如是彌勒。于後末世。五百歲中。當有菩薩。鈍根。小智。谄曲。虛诳。住于賊行。汝應護之。
實在講,這都是說我們,我們不是利根,就是不聰明——聽了都不懂啊!聽了也記不住啊!“小智”,沒有真智慧,小聰明啊!“谄曲、虛诳”,虛诳是自己欺騙自己,自欺欺人啊!處世、待人、接物,用心不正直,彎彎曲曲的,我們確實就是這一類菩薩啊!“住于賊行”,這世尊爲我們說出來了,我們今天修的是什麼行呢?賊行啊!
賊行是什麼意思呢?“賊行”就是煩惱行,煩惱把我們的智慧、功德法財障礙住了,所以把煩惱比做賊。我們自己本性的般若智慧、功德法財被它偷跑了,我們自己得不到受用了。因此,賊行就是煩惱行,起心動念,一切修持都在煩惱之中。雖然如是,佛菩薩還是大慈大悲,沒有把我們舍棄啊!你看“汝應護之”,世尊囑咐彌勒菩薩:“你要護持這些人啊!”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唯此六十諸菩薩等。業障所纏。爲複更有。余菩薩耶。
彌勒菩薩這個問得好。他問的意思是這麼講:在末法時期像這樣愚癡的菩薩,到底是僅僅有這六十個人;少數呢?還是有多數?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于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菩薩。多爲業障。之所纏覆。是諸業障。或有消滅。或複增長。
佛的意思是:這個業障菩薩在末法時期多,太多了!都是被業障纏覆。有些愚癡菩薩緣殊勝,他遇到真善知識,他能夠聽懂了,明白了,依教奉行,他的業障就漸漸消滅了。
或複增長,增長什麼?就是前面所說錯會了佛的意思,在佛法裏修持,或者是持戒清淨、戒律精嚴,業障卻增長了。
業障消除的相,是愈來愈謙虛、愈來愈卑下、愈來愈不如別人,這是業障消滅的現象。
彌勒。于此五百諸菩薩中。有二十菩薩。業障微少。後五百歲。還來生此。城邑。聚落。市闬。山野。
這一段我們要細心體會。佛告訴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就是後五百歲,往年世尊在世的這些菩薩當中,還有再來的,這真是慈悲到極處了。有多少人呢?二十位,不多啊!這二十位菩薩業障少,業障輕微,後五百歲他還到這個世間來度化衆生。
他在那些地方呢?
“城邑”就是都市。“聚落”就是鄉村、鄉鎮。“市闬(音漢)”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市區,“山野”就是市區以外的地方。
種姓尊豪。有大威德。
這是說他示現的出身。
聰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調柔。常懷慈愍。多所饒益。顔貌端嚴。辯才清妙。
這是說他的德行。
數術。工巧。皆能善知。
這兩句是說他的才藝。可以說他聰明智慧,真誠慈悲,多才多藝。這些菩薩有些示現在家,有些示現出家。他表現的,底下這個叁句很重要。
自隱其德。安住頭陀。功德之行。
他並不標榜自己,絕對不會作自我宣傳,他知道“自隱其德”。“安住頭陀”,用現在的話就是他的生活是很平凡的,也可能他的生活是相當清苦,並不表現著很富有,他修學的是真實的功德。
在在所生。舍家爲道。已于無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積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由此可知,善根非常深厚啊!這其中有一句“在在所生”,就是生生世世,他所示現的是舍家爲道,“舍家”就是出家的意思。
護持正法。不惜身命。
起心動念、所作所爲一定與法相應,絕不違背佛陀的教誨。
住阿蘭若。空閑林中。常勤精進。不求利養。
也就是他居住修學的環境很清淨。“阿蘭若”、“空閑林中”,就是他的環境很幽靜。所謂是鬧中取靜。他能夠靜下來,能夠閑得住。
善入一切。衆生心行。
這個就是教化衆生,一定要契機。對于一切衆生的思想、見解、愛好,他很清楚、很明白,所說之法能夠得到大衆的信仰,能給大衆真實的利益,這也就是講得契機。
咒術言論。悉能了知。于諸義理。少聞多解。
這是講智慧開了。咒術、言論悉能了解,這是講常識豐富。是指世間人所知道的,他都能夠知道,他並不是不知道。義理、世法、出世法一接觸,他就能了解,叫智慧開了。
辯才智慧。皆悉具足。彼諸菩薩。于是法中。精勤修習。得陀羅尼。無礙辯才。
他要不具備上面所說的這些條件,他怎麼可能在佛法當中得大成就。“陀羅尼”就是抓住佛法的總綱領啊!加上他的智慧辯才,所以這才能說法。
于四衆中。宣說正法。
這是說他本身所具備的條件。本身有這些條件還不夠,一定要得佛力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本身這個條件不敵衆生的煩惱、不敵衆生的邪見,這才知道弘揚正法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所以下面講:
以佛威德。加被力故。
這就是得佛的佛力加持。
于佛所說修多羅。
就是契經。
祇夜。
就是重頌。
受記。伽陀。
是諷頌,我們也叫做孤起頌。
優陀那。
是無問自說。像《阿彌陀經》,就是屬于優陀那。
因爲此地這十二句都是梵語音譯,我們把意思說出來。
尼陀那。
就是因緣。
阿波陀那。
是譬喻。
伊帝越多伽。
是本事。
阇多伽。
是本生。
毗佛略。
是方廣。
阿浮陀達摩。
是未曾有。
優波提舍。
是論議。
這個十二句就是通常我們講的十二分教,也是釋迦牟尼佛一生宣說一切佛法,把它歸納起來,總不出這十二類,這十二種的方式。
皆得辯才。無礙自在。
因爲佛力加持,對于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他沒有障礙,他得自在了,一接觸他就能通達。這是自己善根是因,得佛力加持爲緣,才有這個成就。
彌勒。彼諸二十善巧菩薩。從于和尚。阿阇梨所。得聞無量百千契經。皆能受持。當說是言。我此法門。從某和尚阿阇梨所。親自聽受。無有疑惑。
這個兩行經文,就是古時候所說的師承。很重要啊!你的法是從那裏得來的?誰傳給你的?這個很重要。無師自通,沒有這個道理。
“和尚”、“阿阇梨”這兩個名稱都是老師。“和尚”叫親教師,跟自己關系最密切,也就是傳承的老師。“阿阇梨”是值得我們模仿、效法的老師,他的言行可以做大家的榜樣。聞經、受持是說他的能力,這個能力也要求感應、也要求佛加持。
“當說是言”,這他常常宣說的。“我此法門,從某和尚、某阿阇梨所,親自聽受,無有疑惑。”說明他的師承…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