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复旦大学演讲)▪P2

  ..续本文上一页第二转*轮,主要揭示了万法究竟为大空,而这方面的甚深道理,是通过中观来抉择的。中观的创始人龙猛菩萨,于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出世,他通过撰著《中观根本慧论》,剖析了佛陀第二转*轮的究竟密意。之后,对《中观根本慧论》的观点,又有佛护论师造《佛护论》、清辨论师造《般若灯论》、月称论师造《入中论》和《显句论》进行了不同解释,并由此分别形成了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

  中观应成派,是针对利根者抉择空性的一种派别,直接指出一切万法为大空,而不是单空,相当于禅宗的顿门派,直指心的本来面目。对利根者来说,因为根基与善根已经成熟,故与中观应成派的教理十分相应,一下子就能契入这种境界。

  而中观自续派,是先将一切万法抉择为名言中存在、胜义中是单空,然后再进一步将层次提高,慢慢趋入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与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汇为一体。这相当于禅宗的渐门派。

  在汉地,禅宗学修的几部经典,主要是《般若经》、《金刚经》、《六祖坛经》,这与第二转*轮的法脉比较相近。而在藏传佛教中,修持第二转*轮教义的,也有断法派、中观派等。

  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之间的许多不同观点,藏地各大佛学院、寺院,历来就有十分激烈的辩论,其实这些最早是来自清辨论师和月称菩萨。不过,无论你持哪一种中观理论,实际上都源于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现在不少学者承认,2000多年前有两所最早的佛教大学,一是印度南方的戒香寺,又名布扎玛西拉,这个现已不复存在,但里面曾涌现过不计其数的高僧大德;另一个是那烂陀寺大学,昔日汉地的唐玄奘法师去那里参学过,藏地的阿底峡尊者、静命论师也是出自那里。这些佛教大学流传下来的中观思想,到目前为止不但没有断绝,而且在藏传佛教的传承中非常兴盛。

  我有时候去藏地很多寺院的辩论场,常会生起一种感觉:“要是汉地的高等学府,像清华、北大、复旦这些大学,也能开因明的辩论课该多好啊!”通过互相辩论佛理,就可以彻底遣除我们心中的疑团,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甚深奥妙。否则,光是口头上会说一两句佛法,却从来没有以辩论的方式对此产生定解,那这些真理不可能在心相续中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现在清华、北大等各所大学,都设有一些佛教社团,但这些不能光停留在表面上,而应该系统地去研究佛教真理。其实,只要我们佛教徒能跟得上,佛教真理永远也不会落在历史后面,这一点完全可以证实。如今国外的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设有禅学社及辩论研究中心,并经常邀请藏传佛教的许多法师,进行因明和中观的研讨。所以,我们也不能把佛教只定位在慈善的理念上,或者简简单单的行为上。

  当然,对文化不高的善心人士来说,将佛教的教理付诸于实际行动,做些慈善、积些功德也无可厚非。但在座各位身为高级知识分子,一定要对佛教的真理生起定解。我们作为凡夫人,虽然很难生起登地菩萨那样不可思议的超胜境界,但对佛法生起不可退转的信心和智慧,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1985年到藏地最高的佛教大学——喇荣五明佛学院求学,一边学习一边授课,至今已有25年了。刚才我跟你们的王教授交流时,发现他也是1985年进入复旦大学,一边带宗教系的学生,一边潜心研究宗教的真理,如今也正好25年了。这25年的时间,对我们来讲,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在此期间,我们都深深体会到佛教的甚深与微妙,并坚信要学习佛法的话,必须经过长期的研究,而且要有坚强的毅力,不能遇到一两个挫折就退失信心。

  现在有些佛教徒,学佛只是三分钟的热情,刚开始时雄心万丈、豪气干云,说一定要有信心、有悲心,务必要看破一切,将家庭、单位统统都舍弃了。结果没过几个月,自己又重新一一捡了起来,学佛的热情也随之销声匿迹,这样的行为不太庄严。其实,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佛法,对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要求,对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要求,并没要求所有在家人都像米拉日巴那样,将自己的一切全部放下。

  有人经常问我:“佛教不是出世间法吗,我是不是应该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做?”我告诉他:“米拉日巴那样的境界,是修行人中最高的层次。对普通人而言,佛教没有要求这么高。你们现在处于城市中,可以一边研究佛教、学习佛法,一边承担起作为在家人的责任,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样的话,生活与修行就不会矛盾。”

  在佛教的历史上,其实也有许多大德显现上是在家人。听说复旦正在学《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这都是佛陀给在家人开示的真理,让他们一边过世间生活一边修持佛法,最终也能获得成就。假如你不了知这一点,就会觉得佛教与生活格格不入、时时抵触,进而自己的修行无法增上,最终只能一无所得、一败涂地。

  3、第三转*轮

  第三转*轮主要宣讲了如来藏。这方面的道理,佛陀在《楞伽经》、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都有叙述。第三转*轮的教义,实际上跟第二转*轮并不相违,若欲了达这一点,必须要学习《宝性论》。学了以后你就会明白,名言中每个众生都具足佛性,这也是佛经中所讲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

  佛陀的这三转*轮,其实也可以作为一个众生的成佛历程:第一转*轮破实有的执著;第二转*轮破实有和空的执著;第三转*轮告诉我们,当“有”、“无”的念头都真正消失后,剩下的不是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用言思无法描述的东西,这就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如来藏。

  这一点,各位若修过密法或禅宗,当内观自心时,就会完全明白。因为无论你生起贪心、嗔心或欢喜心,没有去观察这些分别念时,它会一直此起彼伏;而一旦你真正观察它,它就像波浪融入大海一样,当下消失。但消失以后,是不是变成虚空般空空荡荡、一无所有呢?也不是,它仍存在一种明明清清、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用语言或思维无法表达,就像哑巴吃汤圆一样,只有自己心里有数。这也是禅宗的最高境界。

  第三转*轮所揭示的众生与佛陀的关系,达摩祖师曾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冰和水完全是一个东西,除了冰以外没有水,除了水以外没有冰,只是在不同温度下,才有了水与冰的各自显现。那么同样,众生与佛陀的本心同为如来藏,因为被无明遮障,就有了具烦恼的众生;一旦远离了无明的垢染,这即称之为佛。

  不过在众生位时,无论迷乱显现如何起伏,它的本体也永远如如不动。从“如如不动的本体根本不存在”这一层面,佛陀着重宣讲了第二转*轮,依《大般若经》等抉择万法皆为空性;到了第三转*轮时,《法界赞》、《如来藏经》中又揭示这种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无离无合的光明。

  当然,这种光明(又名大乐),并非像灯光一样,是种光亮的东西;大乐,也不是快乐无限,天天开心得不得了。有些人从字面上理解佛教名词,就像一个不懂企业的人,对企业的专用术语依文解义一样,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其实佛教需要“专业人士”来讲,否则,就算你智慧再高,完全凭自己的分别念、想象力去揣测,也不一定明白佛教所讲的甚深道理。诚如《华严经》所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因此,学习佛法务必要依止善知识。而这位善知识,对佛法要有真实的修行,最好是已经开悟了,即使没有这种境界,理论上也要讲得过去,对佛教的教理多多少少曾串习过。这样的善知识给你开导之后,你自己再去思维、再去学习,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三、知识分子对佛教的责任

  如今很多人自认为是知识分子,但实际上到底是不是也很难说。我看过一本书叫《公共知识分子》,里面就说“知识分子”在东西方的定义有很大不同。西方的知识分子是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群体。而现在我们所谓的知识分子,譬如老师、医生、公务员,尽管也在从事脑力劳动,但对整个社会乃至人类,有没有“社会责任感”却不好说。这样的知识分子,由于没有使命感和责任心,到底能不能真正理解佛教、接受佛教,可能需要打个问号。

  当前,我们佛教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老年化。有些年轻人虽然口头上会说一点,但却没有时间去钻研,以至于连一部经典也没修学过。其实你如果想代表佛教说话,至少要系统研究过十到二十本经论,否则,只是听了只言片语,便认为那就是佛教,如此很难成为佛教的“代言人”。

  所以,我今天在此呼吁:以后的佛教要步入年轻化、专业化、组织化、规范化,只有这样,佛教才有希望在世间上得以弘扬!

  你们复旦大学开设国学社、禅学会,对佛教的贡献应该说很大,但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要具备实质的力量,自身的修养和智慧方面要超胜别人。若能如此,你才会有能力引导更多人明白:佛教并不仅仅是到寺院烧香拜佛,以保佑自己升官发财。

  那天我去龙华寺,见那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当时就有种感觉油然而生:“这么多的佛教徒中,真正通达佛法、真正按大乘佛教所讲的那样发愿度化众生、真正为了众生而求生极乐世界的,到底又有多少?如果只是以自私自利心来拜拜佛,或者研究佛教只停留在学术上,对佛陀所讲的缘起空性、大悲菩提心、如来藏不可思议的光明境界,一点都没品尝到的话,那也只是形象上的佛教徒罢了。我又该怎样将内心的感受、体悟,传递给每一个有缘者呢?”

  当然,佛教的弘扬和维护,也不能只是靠出家人。试想,汉地一个大城市里有几百万、几千万人,出家人却是凤毛麟角。就算有个别的出家人,可能对佛法也没系统闻思过,这样的话,就没办法用佛法去利益众生。所以,如今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些对佛教有定解、责任心比较强的年轻知识分子,此举对今后的弘扬佛法非常关键!

  …

《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复旦大学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