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佛教的世界观:宏观与微观
或许有人心存疑惑:“佛教的这些真理,到底能不能经得起真理考验?佛陀的思想会不会迟早被淘汰掉呢?”
这一点,你大可不必担心。2500多年以来,世界上涌现过无数的科学家,他们连佛教的一个理论也没能推翻过。因此,不管是宏观、微观哪个层面,佛教的真理始终都颠扑不破,站得住脚。
从宏观世界而言,佛教对整个世界的成住坏空有着详细的描述。尤其是《时轮金刚》、《俱舍论》所揭示的道理,在天文学中也得到了一一印证。而且,佛教中早已发现的一些简单原理,科学人士绞尽脑汁长期研究之后,才推得出来。就拿天文历算来说,藏传佛教中有非常简单的公式,两三个人在黑板上写写算算,就能把一整年的日历算出来,包括出现几次日食、月食,时间具体是几月几日几点几分,全部都标得清清楚楚,不需要借助任何天文仪器。这种《时轮金刚》的历算方法,并不是这几年才有的,而是很早以前就推广于藏地,对天文地理有非常明确的分析。
还有从微观世界看,佛陀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也开示了深浅不同程度的教言:
一、有部:认为外在的一切万法不存在,而是由无分微尘组成。他们抉择到最后时,必须要承许无分微尘存在,认为它是组成粗大物质的基础,就像物理学中的原子、夸克一样。
而观察心识时,认为粗大的心识皆由最微小的无分刹那组成。这种无分刹那不可分割,且实有存在。
二、经部: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基本上与有部一致。也认为粗大的物质或心识并不独立存在,而是由许多无分微尘或无分刹那组成,这两种极微都是实有。
三、唯识宗:对组成心识的无分刹那并未破斥,但对组成外境的无分微尘进行了否定。认为外在的物质世界并不存在,实际上都是内心的现象。
四、中观自续派或中观应成派:不仅外境不存在,而且自明自知的内心,本体也是一无所有。也就是说,不管外境还是内心,统统抉择为空性。不过,一切万法虽然是空性,但空性中却可以产生一切,正如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所言:“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这就是中观宗的最高理论。可见,这个世界的真相十分奇妙,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也说:“世间诸所有,无不皆稀有。”
而人类随着科学发展,逐渐对此也有了一些认识。比如,爱因斯坦说过:“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法国著名哲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也曾深有感触地说:“我怎么知道我不是在做梦?我又凭什么将梦境和现实区分开呢?世间上包罗万象、形形色色的东西,虽然一个也不成立,但却能在眼前无欺显现。因此,完全可能有一个魔鬼,一直在欺骗我,让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真的、什么时候是假的。”他们所得出来的结论,在空性问题上往前迈了一大步,比经典物理学的观念更接近于真相。
以前经典物理学推广于世时,人们最初以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分子,后来又相继发现了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直到科学家盖尔曼发现了夸克,并以此获得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人们才知道还有更小的微粒存在。大家都觉得他发现了特别微妙的真理,却不知佛陀早在众多经典中对此就有过描述。
我有时候跟国内外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等知识分子交流时,常会深深感觉到,不管是讲哪一个领域的知识,实际上在佛教中都能找得到,这些知识并不太新鲜。我有时候在书店看到一些畅销书,比如《当下的力量》、《秘密》,翻开以后,发现这些所表达的都不离大乘佛教的教义。当然,也可能是我对世间比较孤陋寡闻,但至今为止,我所接触的包罗万象的各种知识,确实都可以摄集在佛教的理念中。
有些科学家发现一些现象震惊世界,大家就觉得不可思议。例如前几年畅销的《时间简史》,是英国剑桥大学霍金博士写的,当时可谓轰动一时,成为关于量子物理学与相对论最畅销的书。霍金博士“还在《果壳中的宇宙》里”告诉我们:人类的肉眼只能看到三维的物质世界,但实际上宇宙还存在着多维空间,维数甚至可扩展至十一维。这就说明还有许多肉眼根本看不到的事物存在,我们如今的所见极其有限。这个道理,与《华严经》中提到的“芥子纳须弥,一念遍三千”、“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其实不谋而合。
此外,16世纪显微镜被发明出来时,人们惊奇地发现,水中竟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细菌,对此深感稀有。却不知释迦牟尼佛早在《阿含经》中,就告诉过弟子:一钵水中,有八万四千虫。由于这些虫不是肉眼的对境,故即使我们喝了水,也不算是故意杀生。
诸如此类的许多佛教道理,希望大家去仔细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相信你会进一步认识到佛教的甚深与广大。
假如你想参阅一些佛教经论,那佛教的甚深之处,龙猛菩萨、月称菩萨进行了解释,后由寂天论师等作了更详细的阐述;而佛教的广大之处,则由世亲论师、无著菩萨等进行了宣说。印度的这两大传承,后来完整地传到藏地,并弘扬至今。现在包括西方的很多知识分子,对此深广法门也有特别强烈的希求心。
有时我遇到国外的一些老师和大学生,他们不管是安住的境界还是所学的理论,都非常高深,我在他们面前显得特别不好意思。在座的各位也同样是知识分子,所以不管你学佛还是不学佛,都应以公正的态度、客观的智慧,来观察佛教到底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五、佛教对当前的现实意义
也许有人问:“佛教讲一切万法皆空,既然如此,那我们所作所为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
并非如此。佛教承许的一切万法皆空,是指在胜义当中;而在名言中,一切万法还是存在的。有些人对二谛的关系搞不明白,要么以为“一切皆空”,什么事都不必做;要么以为“一切不空”,对什么都去拼命执著。其实这是没有学过《二谛论》、《解义慧剑》的缘故。倘若你学了这些论典,就会明白佛教在哪些场合提倡空性?这个空性的层面怎么理解?不空的话,是否意味着可以去执著?
那么,对我们而言,通达空性有什么必要呢?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你可以过世俗生活,但若能对空性的道理有所了解、有所证悟,那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感情问题、家庭问题、工作问题,处理时都能迎刃而解;不管出现多大的困难,都不会看得太实有了。否则,你执著越大,烦恼、痛苦就越强。藏传佛教伟大的佛学家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众多论典中也讲过:对某个事物的执著程度,与它给你带来的痛苦成正比。因此,我们对空性法门应当有所认识,若能如此,不但可以处理许多实际问题,对行持善法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现在城市里的很多人,天天上班下班、忙忙碌碌,像蚂蚱一样漫无目的,根本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我曾看过一本书叫《本性论》,70年代非常畅销,书中就说:“人到了35岁才会反问自己:我活着到底是什么目的?”如今很多人不懂前世后世,对金钱贪得无厌,成天为了自我而奋斗,从来也没有想过对社会付出。这样的人虽然表面上看似快乐,其实内心的痛苦非常大。
听说英国有一对老夫妇,他们的别墅值一亿人民币,而且在法国还有一座庄园,每年光是维修的费用,就要两百多万人民币……即便如此,他们也过得一点都不快乐。实际上,七八十岁的两个老人,为了这样的生活而操劳,真的不一定有很大意义。不过,人一旦陷入这种境况,价值观被很多虚幻的东西包裹着,自己往往不容易察觉。就像现在不少人,为了房屋与钱财而奔波,一辈子都心甘情愿、乐此不疲。而在古代,尽管物质条件没有现在丰富,住的环境也简朴寂静,但他们内心的宁静愉悦,远远超过了现在很多人。所以,当今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确实需要值得反思!
在反思的过程中,我认为,佛教的理念对大家非常适合。尤其是当前社会,人们的分别念极其繁乱,思绪非常复杂,此时的佛教犹如甘露般,无疑是消除内心烦躁的一剂清凉。现代人总把金钱与成功划等号,认为谁有钱,谁最成功;没钱的人则一无是处,却不知这种判断标准完全是错的。许多高校老师可能都有这种感觉:喝一杯咖啡,看一本书,清闲地度过一天,就是人生的一种快乐。这种快乐,跟金钱的刺激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反观人生的时候,大家也不妨问问自己:钱真的可以带来快乐吗?
明白此理后,我们理应寻找快乐的真正来源。佛陀曾告诉我们,了知前世后世、断恶行善才是快乐之本。倘若不知道后世存在,为了短暂的今生利益不择手段,那就会像《涅槃经》所形容的:“不见后世,无恶不造。”最终将自己带入痛苦的万丈深渊。
其实,我曾研究过很多论典和经典,也跟不少知识分子,包括对生命科学有贡献的学者进行过探讨,结果发现:没有任何理由说明前世后世不存在,却有确凿的证据足以证明前世后世存在。当然,这种存在不一定能马上展示给你看,且不说前世后世,就算是明天、后天的存在,给你看看也有一定的难度。然而,很多人就是因为证明不了来世存在,便肆无忌惮地大造恶业,最终下场特别可怜。
在座很多人都是大学生,你们大学里的生活比较单纯,每个人可能对人生充满了幻想、憧憬,对未来也有很多美好的计划。可是一旦你离开了校门,真正开始步入这个社会,到时就会发现,外面的天地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美好,人际关系复杂、竞争极其强烈、金钱泛滥成灾、伦理日益不堪……你若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忍耐力,恐怕很难经得起各种考验,到最后只好随波逐流,选择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大家一定要提前用佛教的理念来“武装”自己。
六、以无常观对待生活
佛教的教义博大精深,倘若你无法一下子契入,那按照佛教的观点,尤其是藏传佛教嘎单派、宁玛派的传承,先了达无常之理非常重要。当然,修无常并不是让你厌离社会,而是以此来客观了达人生,对一切兴盛衰败、悲…
《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复旦大学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