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眼中的物質世界(複旦大學演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四、佛教的世界觀:宏觀與微觀

  或許有人心存疑惑:“佛教的這些真理,到底能不能經得起真理考驗?佛陀的思想會不會遲早被淘汰掉呢?”

  這一點,你大可不必擔心。2500多年以來,世界上湧現過無數的科學家,他們連佛教的一個理論也沒能推翻過。因此,不管是宏觀、微觀哪個層面,佛教的真理始終都顛撲不破,站得住腳。

  從宏觀世界而言,佛教對整個世界的成住壞空有著詳細的描述。尤其是《時輪金剛》、《俱舍論》所揭示的道理,在天文學中也得到了一一印證。而且,佛教中早已發現的一些簡單原理,科學人士絞盡腦汁長期研究之後,才推得出來。就拿天文曆算來說,藏傳佛教中有非常簡單的公式,兩叁個人在黑板上寫寫算算,就能把一整年的日曆算出來,包括出現幾次日食、月食,時間具體是幾月幾日幾點幾分,全部都標得清清楚楚,不需要借助任何天文儀器。這種《時輪金剛》的曆算方法,並不是這幾年才有的,而是很早以前就推廣于藏地,對天文地理有非常明確的分析。

  還有從微觀世界看,佛陀根據不同衆生的根基,也開示了深淺不同程度的教言:

  一、有部:認爲外在的一切萬法不存在,而是由無分微塵組成。他們抉擇到最後時,必須要承許無分微塵存在,認爲它是組成粗大物質的基礎,就像物理學中的原子、誇克一樣。

  而觀察心識時,認爲粗大的心識皆由最微小的無分刹那組成。這種無分刹那不可分割,且實有存在。

  二、經部: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基本上與有部一致。也認爲粗大的物質或心識並不獨立存在,而是由許多無分微塵或無分刹那組成,這兩種極微都是實有。

  叁、唯識宗:對組成心識的無分刹那並未破斥,但對組成外境的無分微塵進行了否定。認爲外在的物質世界並不存在,實際上都是內心的現象。

  四、中觀自續派或中觀應成派:不僅外境不存在,而且自明自知的內心,本體也是一無所有。也就是說,不管外境還是內心,統統抉擇爲空性。不過,一切萬法雖然是空性,但空性中卻可以産生一切,正如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所言:“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這就是中觀宗的最高理論。可見,這個世界的真相十分奇妙,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也說:“世間諸所有,無不皆稀有。”

  而人類隨著科學發展,逐漸對此也有了一些認識。比如,愛因斯坦說過:“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法國著名哲學家、物理學家笛卡爾,也曾深有感觸地說:“我怎麼知道我不是在做夢?我又憑什麼將夢境和現實區分開呢?世間上包羅萬象、形形色色的東西,雖然一個也不成立,但卻能在眼前無欺顯現。因此,完全可能有一個魔鬼,一直在欺騙我,讓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是真的、什麼時候是假的。”他們所得出來的結論,在空性問題上往前邁了一大步,比經典物理學的觀念更接近于真相。

  以前經典物理學推廣于世時,人們最初以爲物質的最小單位是分子,後來又相繼發現了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直到科學家蓋爾曼發現了誇克,並以此獲得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人們才知道還有更小的微粒存在。大家都覺得他發現了特別微妙的真理,卻不知佛陀早在衆多經典中對此就有過描述。

  我有時候跟國內外的物理學家、數學家等知識分子交流時,常會深深感覺到,不管是講哪一個領域的知識,實際上在佛教中都能找得到,這些知識並不太新鮮。我有時候在書店看到一些暢銷書,比如《當下的力量》、《秘密》,翻開以後,發現這些所表達的都不離大乘佛教的教義。當然,也可能是我對世間比較孤陋寡聞,但至今爲止,我所接觸的包羅萬象的各種知識,確實都可以攝集在佛教的理念中。

  有些科學家發現一些現象震驚世界,大家就覺得不可思議。例如前幾年暢銷的《時間簡史》,是英國劍橋大學霍金博士寫的,當時可謂轟動一時,成爲關于量子物理學與相對論最暢銷的書。霍金博士“還在《果殼中的宇宙》裏”告訴我們:人類的肉眼只能看到叁維的物質世界,但實際上宇宙還存在著多維空間,維數甚至可擴展至十一維。這就說明還有許多肉眼根本看不到的事物存在,我們如今的所見極其有限。這個道理,與《華嚴經》中提到的“芥子納須彌,一念遍叁千”、“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其實不謀而合。

  此外,16世紀顯微鏡被發明出來時,人們驚奇地發現,水中竟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細菌,對此深感稀有。卻不知釋迦牟尼佛早在《阿含經》中,就告訴過弟子:一缽水中,有八萬四千蟲。由于這些蟲不是肉眼的對境,故即使我們喝了水,也不算是故意殺生。

  諸如此類的許多佛教道理,希望大家去仔細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相信你會進一步認識到佛教的甚深與廣大。

  假如你想參閱一些佛教經論,那佛教的甚深之處,龍猛菩薩、月稱菩薩進行了解釋,後由寂天論師等作了更詳細的闡述;而佛教的廣大之處,則由世親論師、無著菩薩等進行了宣說。印度的這兩大傳承,後來完整地傳到藏地,並弘揚至今。現在包括西方的很多知識分子,對此深廣法門也有特別強烈的希求心。

  有時我遇到國外的一些老師和大學生,他們不管是安住的境界還是所學的理論,都非常高深,我在他們面前顯得特別不好意思。在座的各位也同樣是知識分子,所以不管你學佛還是不學佛,都應以公正的態度、客觀的智慧,來觀察佛教到底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五、佛教對當前的現實意義

  也許有人問:“佛教講一切萬法皆空,既然如此,那我們所作所爲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

  並非如此。佛教承許的一切萬法皆空,是指在勝義當中;而在名言中,一切萬法還是存在的。有些人對二谛的關系搞不明白,要麼以爲“一切皆空”,什麼事都不必做;要麼以爲“一切不空”,對什麼都去拼命執著。其實這是沒有學過《二谛論》、《解義慧劍》的緣故。倘若你學了這些論典,就會明白佛教在哪些場合提倡空性?這個空性的層面怎麼理解?不空的話,是否意味著可以去執著?

  那麼,對我們而言,通達空性有什麼必要呢?在現實生活中,雖然你可以過世俗生活,但若能對空性的道理有所了解、有所證悟,那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感情問題、家庭問題、工作問題,處理時都能迎刃而解;不管出現多大的困難,都不會看得太實有了。否則,你執著越大,煩惱、痛苦就越強。藏傳佛教偉大的佛學家全知無垢光尊者,在衆多論典中也講過:對某個事物的執著程度,與它給你帶來的痛苦成正比。因此,我們對空性法門應當有所認識,若能如此,不但可以處理許多實際問題,對行持善法也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現在城市裏的很多人,天天上班下班、忙忙碌碌,像螞蚱一樣漫無目的,根本不知道活著是爲了什麼。我曾看過一本書叫《本性論》,70年代非常暢銷,書中就說:“人到了35歲才會反問自己:我活著到底是什麼目的?”如今很多人不懂前世後世,對金錢貪得無厭,成天爲了自我而奮鬥,從來也沒有想過對社會付出。這樣的人雖然表面上看似快樂,其實內心的痛苦非常大。

  聽說英國有一對老夫婦,他們的別墅值一億人民幣,而且在法國還有一座莊園,每年光是維修的費用,就要兩百多萬人民幣……即便如此,他們也過得一點都不快樂。實際上,七八十歲的兩個老人,爲了這樣的生活而操勞,真的不一定有很大意義。不過,人一旦陷入這種境況,價值觀被很多虛幻的東西包裹著,自己往往不容易察覺。就像現在不少人,爲了房屋與錢財而奔波,一輩子都心甘情願、樂此不疲。而在古代,盡管物質條件沒有現在豐富,住的環境也簡樸寂靜,但他們內心的甯靜愉悅,遠遠超過了現在很多人。所以,當今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確實需要值得反思!

  在反思的過程中,我認爲,佛教的理念對大家非常適合。尤其是當前社會,人們的分別念極其繁亂,思緒非常複雜,此時的佛教猶如甘露般,無疑是消除內心煩躁的一劑清涼。現代人總把金錢與成功劃等號,認爲誰有錢,誰最成功;沒錢的人則一無是處,卻不知這種判斷標准完全是錯的。許多高校老師可能都有這種感覺:喝一杯咖啡,看一本書,清閑地度過一天,就是人生的一種快樂。這種快樂,跟金錢的刺激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反觀人生的時候,大家也不妨問問自己:錢真的可以帶來快樂嗎?

  明白此理後,我們理應尋找快樂的真正來源。佛陀曾告訴我們,了知前世後世、斷惡行善才是快樂之本。倘若不知道後世存在,爲了短暫的今生利益不擇手段,那就會像《涅槃經》所形容的:“不見後世,無惡不造。”最終將自己帶入痛苦的萬丈深淵。

  其實,我曾研究過很多論典和經典,也跟不少知識分子,包括對生命科學有貢獻的學者進行過探討,結果發現:沒有任何理由說明前世後世不存在,卻有確鑿的證據足以證明前世後世存在。當然,這種存在不一定能馬上展示給你看,且不說前世後世,就算是明天、後天的存在,給你看看也有一定的難度。然而,很多人就是因爲證明不了來世存在,便肆無忌憚地大造惡業,最終下場特別可憐。

  在座很多人都是大學生,你們大學裏的生活比較單純,每個人可能對人生充滿了幻想、憧憬,對未來也有很多美好的計劃。可是一旦你離開了校門,真正開始步入這個社會,到時就會發現,外面的天地並不像想象得那麼美好,人際關系複雜、競爭極其強烈、金錢泛濫成災、倫理日益不堪……你若沒有充分的思想准備和忍耐力,恐怕很難經得起各種考驗,到最後只好隨波逐流,選擇一些不道德的行爲。所以,大家一定要提前用佛教的理念來“武裝”自己。

  六、以無常觀對待生活

  佛教的教義博大精深,倘若你無法一下子契入,那按照佛教的觀點,尤其是藏傳佛教嘎單派、甯瑪派的傳承,先了達無常之理非常重要。當然,修無常並不是讓你厭離社會,而是以此來客觀了達人生,對一切興盛衰敗、悲…

《佛教眼中的物質世界(複旦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