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眼中的物質世界(複旦大學演講)▪P4

  ..續本文上一頁歡離合不要看得那麼重。

  我讀過一本叫《哈佛心理課》的書,裏面就講了一位在哈佛大學商學院任教九年的傑教授,他後來離開學校時,學生們依依不舍、神情悲傷。于是,教授就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

  “IBM公司的總裁湯瑪士·華生,原本患有嚴重的心髒病。一次他舊病複發,醫生要求他必須馬上住院治療。華生一聽到這個消息,當下毫不猶豫地拒絕道:“我怎麼會有時間呢?IBM可不是一家小公司!每天有多少事情等我去裁決,沒有我的話……”

  “我們出去走走吧!”醫生沒有和他多說,親自開車邀他出去逛逛。不久,他們就來到近郊的一處墓地。

  醫生指著一個個墳墓說:“你我總有一天要永遠地躺在這兒。沒有了你,你目前的工作還是有人接著做。少了誰,地球都照樣轉。你死後,公司仍然還會照常運作,不會就此關門大吉。”

  華生沈默不語。第二天,這位在美國商場上炙手可熱的總裁,就向董事會遞了辭呈,並住院接受治療,出院後又過著雲遊四海的生活。而IBM也沒因此而倒下,至今依然是舉世聞名的大公司。”

  傑教授講了這個故事後,所有的學生也都釋然了。

  其實,不管是集體還是家庭,皆難逃聚際必散的規律,最終必然要面對無常。甚至到了死亡來臨時,就算是自己最珍愛的身體,也會萬般不舍地留在人間,唯有一人隨業力而前往後世。對于這一點,只不過有些唯物論的人持一種逃避的態度,不願意接受也不願意這樣想而已。

  他們這些人覺得學佛是在逃避,而我倒不這樣認爲。不承認後世,對下輩子沒有任何打算,才真正是一種逃避。你這一世只有短暫幾十年,死了以後多少萬年、多少世的快樂和痛苦,都取決于這一生的業力——這麼重要的事情,你能輕易忽略嗎?因此,佛教最重要的就是要關心後世。

  然而,現在的大多數人,對此沒有任何概念,包括一些佛教徒,也把佛教看成是獲得今生快樂的捷徑、給內心帶來安樂的手段,至于最關鍵的解脫大事,或者生生世世的快樂和痛苦,自己從來也沒有考慮過。有時候看這個世間,就像月稱論師在《中觀四百論大疏》中所講的:整個國家的人都發瘋了,國王最初是清醒的,但衆人看到他與衆不同後,紛紛指責他是瘋子。結果國王也不得不喝下毒水,跟他們一樣變成了瘋子。

  對有智慧的人來說,其實學佛並不消極、也不落後,不管你承認也好、不承認也罷,前世後世都的的確確存在。既然它是肯定存在的,我們又豈能沒有一個長遠打算?現在不少人爲了安度晚年,都要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那你死後永遠快樂的“保險”,不知道買了沒有?當然,沒有這種信仰的人,不想這些也情有可原,可有些人自稱已皈依佛門多年,甚至是大乘佛教徒,對此都根本不考慮的話,這個問題就非常嚴重了。

  如今很多西方的佛教徒,一提到“死”就退避叁舍,給他一講後世有輪回、地獄,他馬上就捂著耳朵:“不要講!不要講!我害怕,還是快樂點好,我不願意聽這些。”此舉無疑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但也由此可見,佛教信仰若想深入到每個人的見解中,確實還存在一段距離。

  結 文

  今天我也不算什麼演講,只是跟大家聊聊天,把自己的觀點跟你們交流一下。

  最後,我想引用中國科技大學前校長朱清時院士的一句話,作爲今天的結束語。他有一篇文章叫《物理學步入禅境:緣起性空》,文字不多,但意義很甚深,裏面提到了20世紀最大的失誤,就是唯物主義哲學成爲許多國家世界觀的組成部分,誤導人們片面地追求物質,而忽略了精神的快樂。同時,他還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了佛教緣起性空的合理性,並在文章最後一句總結道:“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這句話,希望大家去深深思維。它並非出自我這個出家人之口,而是對科學有殊勝貢獻的一位院士的話語。你們有時間的話,不妨去翻閱一下他的文章,看這個意義到底怎麼樣理解。

  總之,今天我所講的道理不算很深,也不算很廣。佛教的教理浩如煙海、高深莫測,我所提的不到滄海一滴。大家如果對佛教有興趣、有信心,最好能深入研究、系統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揭開佛教深廣境界的神秘面紗!非常感謝!

  

  主持人結語:

  感恩堪布的精彩開示!

  在座的各位,無論您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無論您對佛教了解還是不了解,堪布都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讓我們用開放的心態來思索。非常感恩堪布今天的開示!

  接下來,有請複旦大學宗教系主任、複旦大學學源俱樂部禅學會會長王雷泉教授,致答謝詞。

  

  尊敬的堪布:

  二十多年前,當中國的宗教剛剛開始在一片廢墟中複興起來時,有兩本書得到了廣泛關注:一本是數學家王小徐的《佛教與科學》,一本是大學教授尢智表的《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這兩本書于“文革”結束後中國佛教重建的過程中,在知識界引起了很大反響。因爲它們本身是科學主義的産物。我們都知道,20世紀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人們對科學極度崇尚,對物質進步非常崇拜,因此,所有的宗教傳統思想都必須得到科學印證後,才能獲得它的“合法性”。

  那麼今天堪布給我們的演講,我注意到他引用了一位大學校長朱清時的話,說:“當科學家曆盡千辛萬苦登上科學頂峰時,佛學大師早已在此恭候多時了。”這是一種什麼境界呢?這就是一種眼光。今天的題目叫“佛教眼中的物質世界”,其實我們照樣可以用“佛教眼中的知識社會”、“佛教眼中的日常生活”……所以關鍵是要有眼光。

  王安石有句名詩:“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在我們凡夫者眼中,看不到事物的真實,認爲這個世界是破碎的、充滿爾虞我詐的,之所以如此,關鍵在于我們的眼界低下。

  佛門裏有五眼之說:“肉眼”所辨認的世界,就是一個痛苦破碎、爾虞我詐的叢林社會,這是庸俗唯物主義眼中的世界。于是我們追求第二種更高的、充滿神秘主義和巫術氣息的“天眼”,不過這兩種層次,其實都是凡夫的世界。所以,我們要尋找“慧眼”,用它來看世界的本質、看世界的空性。但是空性並不等于什麼都沒有,不是逃離、放棄我們對社會的責任,因此,要上升到菩薩的“法眼”,乃至最高層、最圓滿、最清淨、最透徹的“佛眼”。

  今天,堪布就給我們講到了這麼一個層次。當我們世間所有的追求達到頂峰時,其實佛早在上面微笑著俯視著大家。所以,讓我們一起來追求慧眼、法眼和佛眼。

  正好我們禅學會的會刊叫《佛教觀察》,它的英文名字就是Buddha-Eye(佛眼)。讓我們一起用更高的眼界來觀照自己、觀照社會、觀照整個世界。若能以這種眼光、這種心量來對待一切,那才能真正共建一個和諧的世界。

  因此,能夠宣講真理、宣講正法的,必然能大大地推進社會和諧、人類社會的進步。我希望這樣的講座繼續舉辦,希望有這樣高層次大師的演講,推動我們學術的繁榮,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和諧、祥和。

  再次感謝堪布給我們的精彩演講!

  

  

《佛教眼中的物質世界(複旦大學演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