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欢离合不要看得那么重。
我读过一本叫《哈佛心理课》的书,里面就讲了一位在哈佛大学商学院任教九年的杰教授,他后来离开学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神情悲伤。于是,教授就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IBM公司的总裁汤玛士·华生,原本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一次他旧病复发,医生要求他必须马上住院治疗。华生一听到这个消息,当下毫不犹豫地拒绝道:“我怎么会有时间呢?IBM可不是一家小公司!每天有多少事情等我去裁决,没有我的话……”
“我们出去走走吧!”医生没有和他多说,亲自开车邀他出去逛逛。不久,他们就来到近郊的一处墓地。
医生指着一个个坟墓说:“你我总有一天要永远地躺在这儿。没有了你,你目前的工作还是有人接着做。少了谁,地球都照样转。你死后,公司仍然还会照常运作,不会就此关门大吉。”
华生沉默不语。第二天,这位在美国商场上炙手可热的总裁,就向董事会递了辞呈,并住院接受治疗,出院后又过着云游四海的生活。而IBM也没因此而倒下,至今依然是举世闻名的大公司。”
杰教授讲了这个故事后,所有的学生也都释然了。
其实,不管是集体还是家庭,皆难逃聚际必散的规律,最终必然要面对无常。甚至到了死亡来临时,就算是自己最珍爱的身体,也会万般不舍地留在人间,唯有一人随业力而前往后世。对于这一点,只不过有些唯物论的人持一种逃避的态度,不愿意接受也不愿意这样想而已。
他们这些人觉得学佛是在逃避,而我倒不这样认为。不承认后世,对下辈子没有任何打算,才真正是一种逃避。你这一世只有短暂几十年,死了以后多少万年、多少世的快乐和痛苦,都取决于这一生的业力——这么重要的事情,你能轻易忽略吗?因此,佛教最重要的就是要关心后世。
然而,现在的大多数人,对此没有任何概念,包括一些佛教徒,也把佛教看成是获得今生快乐的捷径、给内心带来安乐的手段,至于最关键的解脱大事,或者生生世世的快乐和痛苦,自己从来也没有考虑过。有时候看这个世间,就像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大疏》中所讲的:整个国家的人都发疯了,国王最初是清醒的,但众人看到他与众不同后,纷纷指责他是疯子。结果国王也不得不喝下毒水,跟他们一样变成了疯子。
对有智慧的人来说,其实学佛并不消极、也不落后,不管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前世后世都的的确确存在。既然它是肯定存在的,我们又岂能没有一个长远打算?现在不少人为了安度晚年,都要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那你死后永远快乐的“保险”,不知道买了没有?当然,没有这种信仰的人,不想这些也情有可原,可有些人自称已皈依佛门多年,甚至是大乘佛教徒,对此都根本不考虑的话,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如今很多西方的佛教徒,一提到“死”就退避三舍,给他一讲后世有轮回、地狱,他马上就捂着耳朵:“不要讲!不要讲!我害怕,还是快乐点好,我不愿意听这些。”此举无疑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但也由此可见,佛教信仰若想深入到每个人的见解中,确实还存在一段距离。
结 文
今天我也不算什么演讲,只是跟大家聊聊天,把自己的观点跟你们交流一下。
最后,我想引用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的一句话,作为今天的结束语。他有一篇文章叫《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文字不多,但意义很甚深,里面提到了20世纪最大的失误,就是唯物主义哲学成为许多国家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误导人们片面地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精神的快乐。同时,他还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佛教缘起性空的合理性,并在文章最后一句总结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这句话,希望大家去深深思维。它并非出自我这个出家人之口,而是对科学有殊胜贡献的一位院士的话语。你们有时间的话,不妨去翻阅一下他的文章,看这个意义到底怎么样理解。
总之,今天我所讲的道理不算很深,也不算很广。佛教的教理浩如烟海、高深莫测,我所提的不到沧海一滴。大家如果对佛教有兴趣、有信心,最好能深入研究、系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揭开佛教深广境界的神秘面纱!非常感谢!
主持人结语:
感恩堪布的精彩开示!
在座的各位,无论您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无论您对佛教了解还是不了解,堪布都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让我们用开放的心态来思索。非常感恩堪布今天的开示!
接下来,有请复旦大学宗教系主任、复旦大学学源俱乐部禅学会会长王雷泉教授,致答谢词。
尊敬的堪布:
二十多年前,当中国的宗教刚刚开始在一片废墟中复兴起来时,有两本书得到了广泛关注:一本是数学家王小徐的《佛教与科学》,一本是大学教授尢智表的《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这两本书于“文革”结束后中国佛教重建的过程中,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它们本身是科学主义的产物。我们都知道,20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科学极度崇尚,对物质进步非常崇拜,因此,所有的宗教传统思想都必须得到科学印证后,才能获得它的“合法性”。
那么今天堪布给我们的演讲,我注意到他引用了一位大学校长朱清时的话,说:“当科学家历尽千辛万苦登上科学顶峰时,佛学大师早已在此恭候多时了。”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呢?这就是一种眼光。今天的题目叫“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其实我们照样可以用“佛教眼中的知识社会”、“佛教眼中的日常生活”……所以关键是要有眼光。
王安石有句名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我们凡夫者眼中,看不到事物的真实,认为这个世界是破碎的、充满尔虞我诈的,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我们的眼界低下。
佛门里有五眼之说:“肉眼”所辨认的世界,就是一个痛苦破碎、尔虞我诈的丛林社会,这是庸俗唯物主义眼中的世界。于是我们追求第二种更高的、充满神秘主义和巫术气息的“天眼”,不过这两种层次,其实都是凡夫的世界。所以,我们要寻找“慧眼”,用它来看世界的本质、看世界的空性。但是空性并不等于什么都没有,不是逃离、放弃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因此,要上升到菩萨的“法眼”,乃至最高层、最圆满、最清净、最透彻的“佛眼”。
今天,堪布就给我们讲到了这么一个层次。当我们世间所有的追求达到顶峰时,其实佛早在上面微笑着俯视着大家。所以,让我们一起来追求慧眼、法眼和佛眼。
正好我们禅学会的会刊叫《佛教观察》,它的英文名字就是Buddha-Eye(佛眼)。让我们一起用更高的眼界来观照自己、观照社会、观照整个世界。若能以这种眼光、这种心量来对待一切,那才能真正共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因此,能够宣讲真理、宣讲正法的,必然能大大地推进社会和谐、人类社会的进步。我希望这样的讲座继续举办,希望有这样高层次大师的演讲,推动我们学术的繁荣,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谐、祥和。
再次感谢堪布给我们的精彩演讲!
《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复旦大学演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