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010慧门禅师法语▪P2

  ..续本文上一页磁吸念头蠢动的力量成为疑情的力量。时时维持在离念深悟的境界,以对治着浅迷的念起。既有能力对治浅迷的念起,就不会因念起而一路下滑至深迷的受报。故深悟不仅能对治浅迷,当然也能对治深迷。因为疑情自有惺惺的能力,觉照着念头的蠢动,至令无法起念。故话头疑情一起,即便不开悟,也能遏止因念起而延伸一路下滑至深迷,心当然就不会一再的被污染。故参禅提话头起疑情的行深,就不仅能如宗密所说的逆次断除,也可以顺次断除。

  参禅用心中眼,观心外相,一发现心相动了,心就已经被心相拉着走了。话头即刻一提,心就被拉回而入流了。

  一旦发现能看能听的心掉入所看所听的陷阱里,而被境界拉着走,应立刻提觑追本参话头,才能瞬间把「能」从「所」拉回到自心自性,而不被所看所听的「所」束缚住。

  时时提问话头,心就不会被内缘外境捆住,也可以跳脱五蕴的束缚,自然能事事、处处、时时都观自在。

  参禅工夫绵密融豁时,话头铺天盖地行,恰似以虚空为禅堂,以大地为蒲团;正当时,行不知行,坐不知坐,那有个人来去行坐。

  不为逆境起瞋恨心,也不为顺境起贪爱心,修行就有点功夫了。参禅要参到确实体验到确实知道自己不知道,确实明白自己不明白,确实清楚自己不清楚,才能产生往内心紧迫觑追的力量,甚至进入不觑自觑,不追自追,此时的疑情才能越滚越强大而成疑团。

  参禅穷追深究,如同把话头疑团当成*埋入心头大患里(无明及其衍生的所有心相都是心头大患),一举爆破,即得清凉自在快活,所以穷究就是行深。

  从唯识的观点来看,参禅的觑追,可经由疑团的爆破离念,而破和合识,直探觉源。所以参禅的提觑追即是行深般若智慧。

  禅师逼禅和子,有如抄家灭族,掏到真空后还要你纳物事来。逼到走头无路,不得不往火里扑,水里跳,奔得出才是一条好汉。

  修行中出现境界或感应,其实都是五蕴产生的妄想所设下的陷阱,心中执着一起,追逐不放,不知不觉地离开了正法而陷入生死轮回的窠臼。唯有修行修到生起禅相,才能产生慧力,有了慧力方能戮破这些陷阱诡计。

  一般人认为修行有境界有感应,才叫做相应,其实感应或感受的境界都是病。修行没出现感应或感受的境界,反到是最好的境界。最好的境界就是只有单纯的禅相,因为那是修行必经的体验。

  修行只要出现禅相,就不会生起任何境界或感应。例如参话头疑情一起,外缘内境所产生的法尘,即刻被转为疑情的力量。

  疑念、疑情、疑团,可以视为参禅的禅相。

  阿赖耶识的种子一蠢动,即被话头遏止住或被疑情吸住时,就没办法穿透话头疑情与第六识结合而起现行。不起现行就不会产生识别,当然也就不会有感应境相出现。

  五蕴未破前,楞严经所说的五十阴魔是不会出现的。经过禅修破了色蕴才可能发生十种魔境,破受、想、行、识也各有十种,共五十种。一般人认为禅修容易着魔,是错误的想法。修法时只要不陷入无记,不执着境界,绝不会走火入魔。但并不是每位行者破五蕴时,都会出现这五十种阴魔。

  会发疯的,修不修都会发疯。不会发疯的,修邪法也会发疯。不会发疯的,只要在正法上修,再怎么修也不会发疯。不会发疯的,不修虽然不会发疯,但铁定轮回有份。是故不宜将精神病引起的魔境,与楞严经所说的五十蕴魔相提并论,或混为一谈。

  学邪法、似是而非的非法,都不是正法佛法,最后慧命怎么丧失的,自己都不知道。正如渗水毒乳,一滴毒奶放入一大桶水里,毫无营养又具慢性毒,喝久了皮包骨,到时候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若造作恶业堕落在三恶道,报尽业消时,仍能提升为人。若造善因而生善道,当福报享尽时,还是会坠落的。唯有在人道可自由作主,要清净或染污,随自己主控。透过修行直接停止造业。甚至可从怖苦发心直达离念而顿悟本觉,解脱生死轮回,并利济一切众生。人最具慧根,所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都在人间修行而成就的。故说佛法以人为本,讲究人权、人性、人人平等同(本)具佛性。况且六道中唯有在人道为人的这期生命中,才能直接修行佛法禅法,而了脱生死,顿悟成佛。这才是人间佛教的根本精髓。

  把经典义理当学问研究的人,常以为脑筋知道,就错以为自己经验到也做得到,其实脑筋知道,不等于自己体验到,也不等于自己做得到。这种情境很吸引人诱惑人,很容易上瘾。因此会愈来愈钻牛角尖,永远不知前非,也不愿回头实修。当遇到境界或自我受到不可承受的伤害时,尤其在八苦交煎死到临头时,却无法从三藏十二部拈出一条可对治的方法。所以不真参实修,绝对无法行深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

  想动用脑筋来解决公案话头或生命奥秘的问题,只会让问题延伸更多的问题,而没完没了。脑筋会设下诡计让自己以为自己知道答案。其实答案里面又有问题,又要重新寻找新答案以解答答案中的问题,如此循环不已,其实已陷入轮回。只有离心意识参究,生起疑团,有朝一日疑团爆破,大地平沉时,问题本身也随着疑团爆破而消失了。所以参禅不必给答案,只要如是参就对了。故说参禅「只问不答,答在问中」。

  禅和子为了一个公案,彼此诤议,如同两军对阵,双方各自雷战鼓、摇旗吶喊、虚张声势,呈口头之快,以示自己占了上峰,其实没有真参实修,自己根本做不到。这就是口鼓子禅(闽南语:搭嘴鼓、答喙鼓)。

  解说公案的玄机,众人经过口耳相传,一个传一个,人云亦云,根本不知其所以然,鹦鹉般有样学样,依样画葫芦,常说些自己做不到的过头话,这就是过头禅。

  附:禅林用语

  口头禅—有些人讲禅,讲得天花乱坠,胡盖一通,盖得比过去的禅师都高明,但是心里没有禅,没有受用,没有正见,只靠一张嘴。

  文字禅—文章写得头头是道,但是从未尝到禅的真正法味。虽然写了很多禅的著作,但都是文字游戏。除了文字以外,没有真实的受用,也没有真正的见解,只是词汇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

  野狐禅—有一天百丈上堂说法,一个老头子出来对他说:「当初我当方丈时,有人问我『修行很好的人,还落不落因果呢?』我回答说『不落因果。』结果投胎变成狐狸,当了五百年的野狐,现在请您下一转语,我就可以解脱了。」百丈答:「不昧因果。」那个老头说:「好,谢谢禅师!我已经解脱了,我在后山的山洞里,请您把我火葬了吧!」于是百丈就率领徒弟,到山洞里依亡僧例,把这只野狐火葬了。这是一个故事,也是一则公案。它的事实如何,我们不去推敲,它的含意告诉我们,不可以拿主观的、常识的、自作聪明的概念来解释禅,也就是古人说的「在黑山鬼窟里作活计」——依靠思索,就认为这是真理。真理必须靠实证,靠思索随便乱解释,是有过的。

  葛藤禅—自己不参,也不观心,也不去研究,只把古人的公案说来说去,无事生非,好象藤子缠到树上纠缠不清,这类人也很多。一天到晚写葛藤禅,写完以后,还评唱一番,效颦古人;不评还好,一评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古人上堂「全提正令」,不容许你再解释什么—你不管怎么解释,都是错误的。要听道理,找禅师干什么?禅师是不讲道理的,是故意要截断行者惯用的心意识。而你却把他的话用理论解释,显然是大错特错。

  还有很多人,一辈子拼命把公案拿来解—「什么是佛法?庭前柏树子。」「佛法」和「柏树子」有什么关联呀?拼了一辈子去解,解来解去解不开,纵使解开了,也徒见白费力气。古人说这叫「锯解秤锤」—秤锤表面是铁,里头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费了很大的劲,锯坏了很多锯子,锯开了以后,才知道是表里如一——外面是这个,里面也是这个内涵,也可以说没有内涵,因为内涵就是外在,所以葛藤禅也很愚昧。

  宇宙本体自然展现生生不息的现象,就是自然的智慧。自然的智慧恰如佛法的智慧在教导我们如何展开生命的蜕变。

  大自然的变化正在教导着我们生命的蜕变!

  花草树木在夏天时枝叶繁盛、花开灿烂,就如同人正值少壮年青、辉煌腾达、展现人生站在峰顶。但应知见好就收开始收敛,不得再自我膨胀。此时该向秋天的花草树木学习自然的智慧。果实在秋天成熟落地了,叶子开始雕零。从繁荣、绚丽的顶峰归于平淡;此时应适时的把自我意识缩小,开始潜藏收缩。从有我逐渐进入无我。如同冬天到了,花草树木如果还一味地要保持鲜绿的叶子来炫耀自己,展现自己,则根部的水份及养份就会透过叶子被大自然蒸发,而消耗了根本的生命能量,到时就连命都没了。是故懂得适机调节,如同一切万物生灵在冬天适时的闭塞隐缩,承受各种煎熬,其实是在潜藏生机蕴酿泰元。当一元复始,春天的无限生机就随之自自然然地开展出来。当一位行者隐居山林或住禅堂精进参禅时,看似秋冬的隐缩闭塞,其实是在蕴酿着大死一番后,再苏苏过来大活一番。像一元复始的春天一样,连等待都不需要,它自自然然的就来到了。

  佛法只要实践力行,真参实修,让心往内行深经历过,经历过,再经历过去体验自然的原貌。而不做二元对立的分别和造作,自性的佛性就显现了,就成佛了。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我们的心污染,有造作,有分别就变成众生,心只要呈现原貌那就是佛,没改变身心一丝一毫,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本来无一物就是指生死轮回与涅槃(轮涅),是一体两面。

  

  

《2010慧门禅师法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