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和谐社会谈觉之教育(释隆迅)

  和谐社会谈觉之教育

  

  释隆迅

  

  【摘 要】 华梵大学的创办人晓云导师提倡觉之教育数十年,其目的在于净化社会人心。这是来自佛陀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心性的自觉、反观内明。觉之教育是在自然任运中,和谐的将伦理与智慧相结合,作为人类心灵的灯塔。

  

  社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心出了问题,最初否定传统道德伦理,继而颠覆社会体系的核心价值。如果我们不尽快重建人文社会,很有可能会见到我们的社会道德沦丧、价值偏颇,为此我们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自觉是自我心性的净化,古德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藕益大师相信「学者始觉也」,是故本文尝试将觉之教育作系统化的整理,希望能与善知识共同推广。

  

  

  前 言

  

  廿一世纪的来临,人类迈进一个以资讯科技为主导的时代。令人目眩神迷的电子通讯网路革新,使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社会生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物科技一波又一波的突破,带来人类有史以来不曾有过的革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大时代,每天瞬息万变,「变」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契机,「变」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步履,快速不停的向前行。由于急剧变动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一时很难消化,导致社会动荡和灾难。虽然社会文明不断演化,人类的忧悲苦恼却一些也不曾减少。此刻应当放慢脚步,对于提升人的品质,开拓人类永续经营发展作出全盘的思考。科技发展固然是国家长远的目标,但是,从历史经验说明,科技进步并不能保障人类的幸福,也不能维护生命免于灾难。如何让人类拥有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是宗教家与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华梵大学是佛教人士在中国土地上,第一所捐资兴办的社会大学。由于是宗教界所兴办,因此对维护中华文化,发扬佛教精神,关心社会,关心人类,是其办学的本怀,创办人晓云法师办学的目的,是以佛陀的慈悲与智慧,无私无我、积极奉献、服务社会、净化人心。

  

  今天虽然教育普及,物质丰盛。然而人心困顿,找不到出路,影响所及,问题丛生。今天的社会问题,不是科技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则应归咎于人心的根本。

  回顾过去走过的路,分析并寻找出病源,才能对症下药,解救今日的危机。受到多元文化不同价值观的冲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人们大多失落了中心思想,导致社会人心失序。由于西方的物质文明、科技发展、自由民主,的确令人向往,于是西化的脚步愈来愈快。日本在战后也发展迅速,积极市场拓销,亦间接传播东洋文化,东西洋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对固有文化产生了排挤效应。在缺乏正面宣导的情况下,年轻人追逐时髦,不懂得珍惜中华文化,只要与西方观念相违背的,即被视作封建保守,甚至弃如敝屣。在社会猛烈的变动中,来自四面八方的政治、经济、宗教、教育文化等,也随着资讯传媒普及而漫延开来。对自己的文化,始终未有深度的体认与传承,在狂风巨浪中,根基摇摆,因而迷失了的方向。

  

  传媒的问题一样严重,抢求刺激的新闻效果,罔顾对社会产生负面效应。王洪钧先生曾大声疾呼:「新闻传播不应只谈言权,更应重视言责。」科技发达固然可喜,基因工程产生了「复制人」的迷思,彻底颠覆了「人」的价值。资讯网路无远弗届,如何管理,值得深思。今天人人皆可成为资讯的传播者,不负言责的荒诞言论,如同不定时的炸弹,在不重视道德的今天,随时化作伤人利器,侵犯别人隐私,破坏他人名誉,挑战伦常价值。社会普遍存在着无力感,如梁寒操先生当年所说:「斯世如今乱象多,人心早已失中和。」

  

  传统道德伦理被漠视、被颠覆,面对人心困顿,伦常颠覆,价值混淆,社会失序,在外来文化多方冲击下,人心徨徨无主。正此同时,人文精神的建设若不能并驾齐驱,迎头赶上,将来问题势必更加严重。于宗先先生说:「科技可以移植,而人文社会则必须仰赖长期的培植,方能生根萌芽。」人文精神之发扬,应视为当前国家之基础建设。历史是一面明镜,溯古鉴今,心灵重建刻不容缓,根本之道,从心出发,从教育着手,讲究道德伦理,艺文美学的陶冶,继承中国固有的儒佛思想,并赋予新的生命,活用于当前社会,建立属于中国社会的人文价值体系。「觉之教育」是以东方人文思想为主轴的价值观。晓云法师说:「挹取传统优良文化精神,创造新时代教育」。

  

  

  觉的真理观

  

  佛教的真理观,简单就是一个「觉」字。根据佛光大辞典:「梵文Bodhi,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为“道”,新译为“觉”。」「觉」作为名词,指的是觉性,亦即生命的本体。作为动词,含有觉察与觉悟两重意义,显其功能,「觉察」用以对治无明烦恼;「觉悟」对治所知障。

  

  「佛」这一称呼,来自梵文Buddha,意即「觉者」,佛教不是神权的宗教,佛不是神,而是一位已经证悟生命真理,圆融无碍的人,故称为「觉者」。释迦牟尼佛是一位历史人物,说法四十九年,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彻悟宇宙真谛时,他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颠倒妄想,不能证得。」所谓「如来智慧德相」,即是人人本具的「觉」性,这种觉性与生俱来、不假外求,是至高无上的智慧本体。

  

  既然人人都有觉,为什么还颠倒行事,起惑造业呢?为什么有人不辨是非,胡作非为,伤天害理呢?这是由于人心,对自我,对人、事、理,产生执着,迷惑本心。

  

  根据佛经,人的感觉是一种分辨力,称作「识」,虽并非究竟的觉性,却由觉性生起。人有八识,前六识为见、闻、嗅、尝、觉、知。这六识起源于感官(六根)与外境(六尘)接触,楞严经云:「根尘为缘,识生其中」。如眼睛能分辨物体颜色,耳朵能分辨音符频率,鼻子能辨香臭气味,舌根能辨酸甜苦辣,身体能感觉冷暖粗滑,意识能分喜怒哀乐、忧悲苦恼。

  

  意识还能分别前五识从外界接受的资讯,第七识末那识加以执着,最后藏于第八阿赖耶识。由于过去无明种子之发动,一念不明就是迷,产生的杂念妄想,如一颗颗烟幕弹,散发出层层的烟云,把觉性遮盖了。觉性被遮盖的人,经过无始劫的生死轮回,不断起惑造业,堕落在六道中。若能勘破无明,了知缘起性空,即能逆生死轮回之宿命,入于涅槃(其实涅槃本无生灭,故亦无出入)。觉性人人皆有,回归涅槃,一种不生不灭、寂灭的境界。

  吾人若能接受佛法,常依理性检讨反省,忏除业障,把「感觉」化作「智慧」,转「识」成「智」,智慧现前,就是觉悟。觉是一种高贵的情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也是一种自觉、自律、自制的能力,能了解自己的身份与角色,沉雄稳重而不冲动,处乱世而不惊,凡事三思而后行,故能安乐自在。

  

  古文中「觉」字又通「学」,藕益大师说:「学者,始觉也。」人如果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愿意虚心学习,走在正道上,心灵即获安顿自在,就是觉悟的开始。论语云:「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次也,困而知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大圣贤,需要透过努力学习,完成自我,实现自我。

  

  生而知之者,是先知先觉,这一种人不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佛陀。增一阿含经云:「阿若等五人问佛,师为是谁。佛答云:我亦无师保,亦复无等侣。」六祖惠能大师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时大彻大悟。民初敬安禅师误吞狗食,脱口说出「不垢不净」,当下豁然开朗。这些人是天生异禀,少有的奇才,触景触机,即获得大智慧和身心的解脱自在。

  

  至于「学而知之,或困而学之」,是后知后觉者,或遇良师益友,见贤思齐;或遇善知识指引,然悔悟前非;或在红尘滚滚中,突悟人生真谛;或为一大事因缘离俗出家,修成正果,都是自尊自觉的人。如弘一大师前半生虽在富贵显达中渡过,披剃出家后,却严守净戒,发度众生之宏愿,终成一代宗师,超越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

  

  有一些人「困而不学」或因环境影响,或以秉性顽劣,不辨是非,为非作歹,一错再错、锒铛入狱、抱憾终生。种种根器,由于业力不同,人生际遇不同,在觉与不觉,悟或不悟之间,而有差别。

  

  佛教相信人类与生俱来的「觉性」,超越一切分别相,平等清净,不假外求,以智慧为体、慈悲为用。由于「觉性」人人本有,清净无染,故称为「本觉」。凡夫自无始来,生死相续,分别妄想,无明污染,不知自觉。若能全性起修,内依本觉,外持教法,日久熏习,必能勘破无明,阔然开悟,此时称之为「始觉」。初悟行者,在理上证得般若性空,禅宗称之为破本参,仍有重关和牢关,必须在事相上修得,事理圆融,空有无碍,才是究竟觉。

  

  「觉」的程级有三,即自觉、觉他、觉性圆满,阿罗汉有智慧,缺乏慈悲,只能自觉,不能觉他。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但自觉,且能觉他。唯有佛陀的大智慧、大慈悲圆融通达,觉行圆满。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五时八教,都是针对「心性」的转化,启迪智慧,净化人心。要改造社会,端正世风,必须从「心」出发。

  

  

  「觉之教育」的特质

  

  晓云导师提倡觉之教育,以匡正世风,利益苍生。我认为「觉之教育」,具备下列六种本质:

  一、心性的教育;二、因果的教育;三、智慧的教育;四、慈悲的教育;五、平等的教育;六、无为的教育。

  

  一、心性的教育:

  人类的社会活动,都是由心来掌握,然而人心却是复杂多变的,起心动念,皆由无明业力牵引,表现出善恶是非。佛法是心法,所谓:「万法唯心」。佛教的修…

《和谐社会谈觉之教育(释隆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