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最重要就是修心,也就是「调心」,四十二章经中有「调心如调弦」的譬喻,弦过松则不成调,过急则将断矣!由心灵的调柔净化,由定生慧,来达到转识成智,三业清净的目的。
二、因果的教育:
佛教徒对于因果定律深信不疑,这也是符合科学的自然定律。经云:「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世间一切法之生灭,皆有其缘起,而人生之贫贱富贵,皆必有因,故古德云:「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三、智慧的教育:
智慧又分俗慧、空慧和妙慧。俗慧是世俗人的智慧,空慧是罗汉的觉境,最高的妙智慧,称为「般若」,译自梵文“Prajna"一字,佛教认为「般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瑰宝,只因无明烦恼,导致杂念妄想,颠倒行事,如乌云蔽日,「般若」不能显现。许多「一念之差」的罪行,都是来自贪、瞋、痴。若能以戒定慧化解愚昧无知,即「转识成智」,「化烦恼为菩提」。这种「转化」心灵的过程,端赖修学者对生命的体验与觉悟。
四、慈悲的教育:
六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佛法是度众生的宗教教育,菩萨度生,「行无缘慈,运同体悲」,若仅具「智慧」而缺少「慈悲」,佛陀斥之为「焦芽败种」。
《普贤行愿品》中有「十方刹海所有众生…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又说:「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菩萨何以能如此随顺众生呢?皆因「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也就是说,对一切众生慈悲平等,才是成佛的根本。
五、平等的教育:
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又说:「生佛众生,等无差别。」在佛陀那个时代,婆罗门在印度四姓中至尊至贵,次为刹帝利、吠舍,最低贱则是首陀罗。佛陀打破了不平等的阶级观念,把佛教建立在「人本精神」出发的「平等观」上。他的弟子中如优婆离、尼提、莲华色等都是贱民出身,佛陀是有史以来,唯一以柔和方式阐扬人权的社会改革家。
六、无为的教育:
从宗教的角度切入,学佛的终极目标是了生脱死。若欲成就这一因缘大事,必须修习无为法。无为是相对于有为而言,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起、因缘灭;没有常性、没有自性,因此,佛法中视为虚幻不实的。有为则有造作,有造作则有生死,要出离生死必须逆生死之流,修习无为。什么是无为呢?惠能大师说:「无为即无住,无住即无相,无相即无起,无起即无灭,荡然空寂,照用齐施。」也就是心无造作,不起分别执着、惺惺寂寂,就是无为之道。
「全球伦理」与佛教五戒
如今全球科学家、宗教家、教育家已开始对新知识进行批判,有识之士呼吁人类回头。日本物理学家加来道雄提到:「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中断科学的进展,但是我们必须设法谨慎控制科技,免得逾矩。遗传学研究的某些层面,也许需要完全禁绝,不过最好全面政策,就是公布遗传学研究的风险和潜力。对于科技为了减轻病痛所采取的方向,用民主方式加以立法规范。」
世界各大宗教最关心的,是为人类找寻一个共同的道德基础,归纳出一个「有约束力的价值观」。德国神学家孔汉思及库雪尔于1993年8月3日的世界宗教议会上,提倡「全球伦理」,并获得6,500位宗教人士通过该宣言,共同遵守其中四项准则:
1. 建构非暴力及尊重生命的文化
2. 建构团结一致且具公正经济秩序的文化
3. 建构亘相包容及具有真诚生活的文化
4. 建构两性之间具有平等和伙伴关系的文化
该四项准则以现代文字对「全球伦理」作出积极正面的呼吁,值得支持与肯定。审视其内容其实与佛教五戒,并无差别。
1.戒 杀,佛教以慈悲广泛延伸至一切众生,对天地万物充满珍惜爱护 之情。自佛教传到中国,主张吃素。儒家虽也「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但只能做到「君子远庖厨」。蝼蚁尚且贪生,万物之存有,岂是为果人类口腹?佛教不忍众生受苦,发大悲心,戒杀是培养大悲心的方 法,这一戒比任何宗教来得彻底。
2. 不偷盗,将财物占为己有,起因自人性的贪婪。佛教重视布施,「施舍」是对治贪婪的不二法门。「布施」是针对别人的需要而作出无代价的付出。除了有形物质的施舍,以智慧的开导教化他人,称为法施。化解他人苦恼困难,给予信心和勇气,是无畏施。
3. 如今社会性观念开放,「不邪淫」是禁戒夫妻关系外的性关系。社会上因性爱滋生的问题很多,常导致夫妻离异。当婚姻破碎时,直接受害者是孩子。年轻男女涉世未深;未婚怀孕者,不仅身体受伤,良心也不安,导致情绪和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4.「妄语」是破坏互信的杀手,无信者无法与他人和平相处。没有人可以欺骗一辈子,当真相曝光时,信用破产,再也得不到朋友的扶持,唯有诚恳忠贞才能永久。
5. 酒戒,饮酒伤身乱性,失去理智后,作奸犯科是可能的,酒后开车也是酿成悲剧的推手。在今天这个时代,毒品比酒更糟,年轻人沾上毒瘾,后患无穷。有些瘾君子,在毒瘾犯时,可以倾家荡产,偷窃强盗,无所不为。毒枭贩子,为了谋取暴利,戕害了无数青年,真是罪大恶极。
「觉之教育」可以应用于生活中,能真实解除苦难,深入观照,能返璞归真。人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只因迷失心智,所以不觉,若得良药,即可除病。换句话说,如能秉持正道,修学熏习,必能破烦恼无明,获大智慧,一切问题均消弭于无形。
「觉」之教育落实于生活
「觉」具有慈悲与智慧两面,智慧能坦然面对人生,处顺境时,奋发向上;遇到逆境,能冷静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有了智慧,不论富贵贫贱,生老病死都能身心泰然。这种智慧需要向内自我开拓,慈悲是以平等为怀,心系一切众生,予乐拔苦,行菩萨行,就是发扬人性最高贵的情操。如何落实「觉」之教育,可以归纳以下四点原则:
一、提起正念,收摄六根:
晓云法师说:「吾人起念如下种子,善念是福田的种子。」有正念才有正思惟、正语、正命。正念好比一粒种子,种善因得善果。身、语、意三业清净,行住坐卧,不离正定,就是觉悟的生活。
收摄六根是修习正定的方法。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相当于心的门户,此六根追逐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生六识:见、闻、嗅、尝、觉、知。起心动念,计较执着,起惑造业,造成个人、家庭、社会不安。若人人都能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内收摄,则烦恼不生,身心安泰。
二、理性思考,反观内明:
对世间一切诸法,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观察,就不会受情绪波动而滋生事端。理性思考就是「正思惟」,以觉性审视事理因果,明察秋毫。此外,检视自己的过失,改过迁善,「不二过」,就是自律自强,人格品质提升向上,就是觉性的彰显。
凡事反观内省,如在心室点上一盏明灯,心中之贪、瞋、痴,顿时消散。天台小止观云:「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止」与「观」正是入定慧之门。
三、慈悲平等,尊重包容:
菩萨精神的最高体现就是慈悲,「行无缘慈,运同体悲」。《华严经》净行品中,文殊菩萨念念不舍众生。为什么佛教的慈悲如此殷切呢?是因为佛陀伟大的平等观,是绝对的平等,「佛与众生,等无差别。」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阶级森罗的印度,佛教僧团中,王孙贵族与贱民共聚一堂研究真理,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人与人间彼此尊重,则争端可息,对天地万物常怀感恩惜福之心,尊重自然和生命。暴力杀戮战争,皆来自人类的瞋恨心,「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人若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就不会有烦恼。如《法华经》里常不轻菩萨,见到其他修道人,就恭敬礼拜说:「我深深敬重你们,不敢轻慢,因为你们都在行菩萨道,将来必定都能成佛。」这一份礼敬心,是现代人所缺少的。尊重包容,是成就慈悲的第一步,也是民主精神的真谛,更是和平共存的基础。
四、终身学习,欢喜精进:
人的一生中,不断的学习成长。新时代来临,对于专业知识的追求固然不可放松,而对德慧的增进更需努力。中庸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彼此环环相扣,若能如此下功夫,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人生何其有幸,能一窥学术殿堂之美妙,所以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向内开拓智慧,向外精进修学,「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心境愉悦轻松,人际关系必然调和,事理如法,无不如意。
「觉」是从心灵出发的人本教育。当今之世,若能简化这一层道理,阐扬觉教的功能,使人人易懂、个个能行,则人与人之间尊重包容、珍惜关怀。如此必有助于人格之提升,伦理之维系,社会之净化。心中有个中心思想,人生才有方向,做事皆能合情、合理、合法,生活得踏实稳健,未来充满光明与希望。
结语
觉之教育的发扬,能净化社会人心,让现代人多元价值的环境中,坚定原则,修习定慧,并能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另外,慈悲平等,善待一切众生,和谐社会,落实觉的生命,建设人间净土。
{参考文献}
马逊:觉之教育理念与实践,亚洲宗教与高等教育际学术会议,佛光山,1996.11.1
马逊:觉之教育的功能与时代意义,觉之教育研讨会,华梵大学,2000.10.28
作者小档案:
法号:释隆迅
中文俗名:马逊
学历:
德国阿亨工科大学理科博士(1977-1980)
德国阿亨工科大学Diplom Chemiker国家化学师(1972-1977)
台湾大学化工系学士(1966-1970)
经历:
国立台南大学讲座教授(2005-2007)
华梵大学校长(1995-2005)
中华民国私立大学院校协进会理事(1998-2005)
中华民国斐陶斐荣誉学会理事长(1999-2001)
华梵人文科技学院董事(1993-1994)
国科会台南贵重仪器中心主任(1988-1993)
成功大学化学系及化学研究所教授(1980-1995)
德国丹斯泰工科大学担任访问教授(1988)
益通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2005-2007)
著作:发表专业论文、佛教及教育论文数十篇。
专书 :
尘沙掠影(三民书局1996),晴空星月(三民书局1997),觉教扬帆(远流出版社2003),大仑勉学(华梵大学出版社1997),缘系大仑(华梵大学出版社200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 (上海玉佛寺2007),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台南贡噶寺发行2008);译作:”Die Darstellung der Philosophie des Dschuang Dsi”,(Ruhr Universitaet Bochum,1999)
《和谐社会谈觉之教育(释隆迅)》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