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我们要将现证的范围扩大,扩大到超越时空现证自显现,这才称得上“证量增长”。当真的能够证量增长时,才是现证法性自显现的现分。——这时候,可以称为心性自解脱,而行者的心识亦同时住于法性了。
所谓“证量增长现分”,就是这么一回事。
然则,行者又如何能够超越时空呢?
人类只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工具——光明(不是光)。这光明其实也即是心识的作用,只不过我们称这作用为“心光明”。由心光明,可以倒溯入历史的境界,也可以憧憬入未来的境界,这即是时间的超越;由心光明,可以人在香港,刹时便进入纽约第三大道,然后又刹时游览意大利比萨斜塔,然后去到法国巴黎的凯旋门,这可以视为空间的超越(虽然并未超越三度空间)。
所以行者便只有修习心光明来超越我们这个器世界的局限,由是证量增长,增长到可以住入法性,心识境界不再受时空的限制。
由是在“六中有”本续中说,证量增长时,本觉起初如扑翼能飞之鸟、然后如奔鹿、再然后如采蜜之蜂。这即是心识超越时空,变得愈来愈自在的比喻。最后说本觉寂然安住不动,则是已经住入法性。此亦即是“能显中有本觉智”,或亦名为“本觉智光”。
为什么说是“能显中有本觉智”呢?
因为在“法性中有”阶段,两个七日的周期,分别见到寂静尊与忿怒尊,其所见到的无非亦是由习气而生的法性自显现,所以现见法性现分而证量增长,这证量,便亦即是中有时的本觉智(心识境界)。
第三,说“明体进诣现分”。
这一次第,可以说得很简单。只是行者能在光明中见到五方佛双身相,而且相状无量,坚住不动。然而这只是行者所见的现象,并不是证量。若说证量,理趣便相当复杂。
倘如要将复杂的理趣说得简单,那便可以说,行者此时所现证的,是我们屡次提过的“本始基”,依人的心性来说,则是“如来藏”。
我们已经说过,法界中一切法性自显现都以本始基为基础,而我们心识中一切清净自显现,则以如来藏为基础。所以本始基与如来藏可以比喻为镜,但却是清净无垢的镜。倘如受到污垢,本始基便成为种种情器世间所依的时空,如来藏就成为阿赖耶。
现在,行者所须修证的便是,超越阿赖耶来现证如来藏;超越情器世间所依的时空来现证本始基。
也即是说,行者须现证一面清净的镜,镜面上有一切现象生起。通常我们只能见到镜中的一切现象,因为我们自己也生活在镜像之内,所以我们必须跳离镜面,然后才能于现见镜中现象的同时,见到那面镜,那面为一切自显现所依的镜。
对现代人也可以这样作比喻——
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电视屏幕中的生命,在屏幕上扮演着一套不落幕的戏,演员一代一代更替,布景一时一时变换,所以屏幕中的演员便觉得悲欢离合、生死真实,但假如他们能跳离屏幕,见到屏幕,立刻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一切真实无非只是屏幕中的真实。
现在所谓“明体进诣”便是这样了。
行者见到的现象,不再是局限于时空范畴内的现象(因为他已跳离了屏幕),是故他才可以见到屏幕——所谓见到无量五方佛父母相,便即是不局限于时空的现象。一切现象的相状称为“明相”,一切现象称为“明体”,所以超越时空而见明相,便称为“明体进诣”。
当行者能见到如来藏(或本始基)时,所得的证量很难用语言文字来形容,只能称之“法性自解脱”。若勉强比喻,你可以想象,一个荧光幕中的幻影,忽然跳离屏幕,这幻影的心识觉受到底如何。
称为“不可思议”,便即是这种境界。
最后是“穷尽法性现分”。
这只能很简单地譬喻:如三十日的空中月。
于阴历中,每月三十日,空中的月无光,然而却并非无月,只是我们不见。也即是说,法性自显现的月从来俱在,可是他却可能在我们的心识中或现或不现。由是我们便失去平等性。我们不会将三十的月跟十五的月看成平等,因为前者不显现,后者却圆满显现。
这不平等看待事物的态度,是解脱的大障碍。因为可以令我们无法超越时空。
我们既不认识两度空间的生命,亦不认识四度空间的生命,因此我们便假设一切生命都是三元次的立体,这就譬如我们只认识能让我们见到光的月。“穷尽法性现分”便譬如我们能超越心识,现证三十日的月宛然俱在,跟十五日的月一样圆。
必须这样,我们才能现证“周遍一切界”(周遍一切时空)的生机(现分),并由此生机现证法性自显现。
所以在这次第所现证的现分,已超越身、根,亦超越器世间。这境界非言语思维所可表达,而且既非住于心性,亦非住于法性,至究竟时,即平等性亦不住,如是名为平等性自解脱。
我们将生起四现分的过程整理一下,即是——
现见法性——住于心性
证量增长——住于法性(心性自解脱)
明体进诣——住平等性(法性自解脱)
穷尽法性——平等性自解脱
这即是由二地菩萨以至成佛的过程。每一阶段宁玛派都有修习的方法,亦有证量的指示,然而具体的修法却不宜介绍,因为不可能说得周详,行者必须依上师指导始能修习,其中最重要的是行持;对于证量则更不宜介绍,一介绍出来,读者心中便执著了种种概念,于修习时,这些概念反而妨碍了证量的生起。一如饮水,自知水味,倘如我们对水味先加以概念,如说水味甘甜,饮水的人便反而不知水味,因为“甘甜”这概念已先入为主。
因此,说“法性中有”我们便只能到此为止,否则便是多余。
《生与死的禅法 十八、生起四种“现分”——说“法性中有”之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