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精要
Jack Kornfield 著
林武瑞 译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并不打算说法,他内心怀疑,他所体悟到的法有谁能了解呢?事实上,又有谁愿意听呢?
他所顾虑的,并非佛法太复杂难以理解,而是它太简单了,今人难以相信!不过,基于大悲心,他仍决定说法,尤其针对那些:「眼睛仅被少许尘垢蒙蔽」的众生。
本书(译按:指Living Buddhist Masters)的重点,乃收录当代十二位最重要上座部大师所传承佛陀的教法。今天的东南亚和锡兰,仍散布着成千上万穿着橘黄色僧袍的出家人和佛教道场。在祈祷的旗帜和仪式底下,可发现二十五百年来教法的精髓,以及佛陀为一切众生所开示的通往智慧和慈悲的道路。
我们如何把这些教法、这项真理记载下来呢?就某一意义而言,法是无可书写的,它本来就遍布一切,不论在东方或西方,真理都是相同的。曾经有一位西方比丘请求他的师父,允许他到缅甸其它著名大师那里学习密集禅修法门,他的师父立刻就答应了。
几年后,他回到第一位师父那里。
师父问道:「你学到什么?」
徒弟回答:「没有。」
「没有?为什么呢?」
「没有一法不是原来就有的,也没有一法不是我离开这儿之前就存在的。」
「你还经验到什么?」
「很多的师父和禅修的法门。」徒弟回答,「但是,我愈深入佛法,愈是深刻地体会到,修行根本不需要到处跑。」
他的师父回答:「喔!是这样没错。我早该在你离开之前就告诉你,但是当时的你也不会了解的。」
本书是一部心灵之旅,它带领你参访许多佛法的系统和师父。表面上,他们也许各有不同,甚至彼此矛盾,然而,我们无须相互比较,评定优劣。这些言语和系统底下都是唯一真理的不同展现。法是不变的,正如草叶的低垂和云朵的飘动显示有风的存在,大师们的文字和教诲也都指向相同的体验、相同的定理。
在精神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必须重视实效。如何使所听闻的法义和修行方法有益于我们的体悟呢?在中国古代的传灯录中,有一个很著名的象征意义,是以手指头指向月亮──真理。每一位师父都指的……注意!不要迷惑于各只不同的手指而错过了月亮。
本书中的这些大师们强调,要了解并契入佛法,禅修是一项利器,在解脱道上,它远胜于所有其它的工具和方法。曾经有人问一位泰国法师,禅修是不是就像自我催眠,他回答:「不,它是教人从自我催眠中醒过来。」
禅修是心灵的训练功夫,它教我们降伏、收摄和观察内心。这种解开惯性制约的过程是把身心的步调放慢下来,观察奔驰不停的受、想、行、识之瀑流。我们通常都是被自己的欲望、偏见、习性和本能所牵引,禅修就是教我们保持清醒和警觉,使我们从惯性的制约中解脱出来,领悟到身心剎那变迁的过程。
佛教的禅修使人清楚地体验到三件事情——无常、苦、无我。当心变得专注而观察敏锐时,就可体会到所有身心的现象都是不停地在变化。凡我们所知、所见、所闻、所尝、所嗅、所想、所感觉的、甚至连「观察者」,都是剎那在变化。这种不断变化的现象一旦看得越清楚,越能明显感受到,对它稍许的认同或执着都是万万不可的,因为它是痛苦的根源。禅修者看到整个身心的变化是个空的过程,它自己在发生,背后并没有一个独立实体,没有一个「我」。虽然整个的发生过程是有秩序地遵循业力或因果的法则,然而我们无法从自己身上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一个能主宰的「我」或灵魂。身心的现象只是有秩序地展现,剎那生、剎那灭。
能清楚地见到这些,深刻地体验到真正的空无自性,是极大的喜悦,此时心变得无所执取,并且清澈而明亮。「常」与「乐」,尤其是「自我状态」等的幻觉,把我们束缚住了,使我们活在二元对立中,彼此疏离,也使我们漂流于法性之外。一旦透视到一切缘起现象的空性,想执取任何目标或心境,以之为常乐根源的欲望就会被斩除。最后,这种无所执取的和谐的状态产生了喜乐,远离了所有的烦恼痛苦,使人寂静、安详。
很重要一点是,我们必须把特有形式的禅修和禅修的生活方式分清楚。刚开始好像在学弹钢琴一样,久而久之熟练了,就不必再练习。正如弹琴就是练琴,我们不论做什么,都是在禅修。不过,开始的时候要先练习。
本书所提到的禅修技巧只是工具而已,它们不是单独来使用的。禅修并非只为了个人的自私行径,或者用来追求某种喜乐的状态,它含摄了我们所有的生活层面。它是一种工具,能使我们培育清明、警觉的心,并使我们在面临情境时,不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能坦然地接纳。到最后,禅修的技巧也必须超越它本身,而那个时候,已无所谓禅修不禅修了,只是如实地面对罢了。
智能、力量和知识
在精神修炼范畴里,各式各样的技巧和学说往往使人感到困惑,而造成困惑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没有清楚分辨智能、力量和知识的不同。
知识是无止境的。现代的科学每年都有新的发现塞满了图书馆。精神修炼的知识同样也浩瀚无边。有的人可以知道人的过去生以及星球对我们今生的影响力,知道其它星球也有生命的存在,或者知道另有更高层次的意识存在,知道精神治疗技巧,以及其它数不完的有关精神修炼的课题。但,知识不是智能。
有天晚上,一位西方比丘跟几位从小在寮国乡村长大的出家人于星空下聊天。他仰望天空,无意中看到北斗七星的杓子里有一颗非常明亮的星。他很惊讶,因为以前从来没有看过,于是进一步更仔细地看,发现那颗星正在移动。他终于认出那是颗Echo卫星正要通过天空,于是就指给他的同伴看。
他们问:「那是什么?」
他回答:「是一颗卫星。」
他们进一步追问:「卫星是什么?」
他说:「嗯,这该怎么解释呢?你们知道地球是圆的吗?」
不,他们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于是他从他的装子里拿出一文小的手电筒,再找来一个圆形的石头,开始来段小学程度的示范教学,说明地球是怎么绕着太阳行走,以及如何以轴心来旋转的。接着,一般常见的问题跑出来了,像「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到地球在动?」以及「为什么住在底部的人不会掉下去?」到最后,他们虽然很有耐心地听他讲解完星球、卫星,以及眼前的这块石头它们相互的关系,他仍怀疑他们并未真正相信他所说的。
在他们当中有一位老比丘,他是个非常安详而且很有智慧的人,许多人只要有问题都会向他请教。他很坦率、纯真,对事物不会执着于某些特定想法,也没有一个自我可保护的妄见,因此,经常处于喜悦和安详之中。他能接纳生命变化无常的本质,并随顺它的法则。他耸耸肩问道:「所以说,你知道地球是圆的。可是,这一切的知识究竟对你有什么帮助呢?」这位西方比丘当下领悟到,唯有智慧,以及培育清明、离执的心,对于我们的解脱和安详,才是重要的。
这正像佛陀抓起一把树叶,然后问弟子们,是他手中的树叶多或者丛林里的树叶多。他接着说道,跟我心中无尽的智慧相比较之下,我所教给你们的道理就好比手中叶子而已。但是,这已足以使人知道怎么样达到觉悟,以及止息所有的烦恼。
力量和智能的关系,类似它跟知识的关系。由科学所获得的力量很巨大而且继续在扩张中(如征服自然的力量、电力和化学的威力,以及核能);经由精神修炼所得到的力量不但惊人而且变化多端。出窍神游、超能力,以及知心术都常被提到,是经由精神修炼所开发出来的力量。然而,出窍神游不能止息烦恼,即使最伟大的精神治疗家也终免不了生病或死亡。佛陀本人也只活到八十岁,这对我们来讲是件可喜的事,试想,要是他活了好几百年也不死,人们对长生不死兴趣将更浓厚)虚妄的心紧紧执着衰老的身躯!)而不会想找寻解决一切烦恼的智慧。
全知甚至全能的力量跟某一些伟大的圣人和修行者有关,因此,很多人期待这就是精神开展的必然结果。然而,一个人能开发出来的力量是受他过去业力的限制,有些力量乃随着修行时所获得的禅定自然产生的,有些则是透过特定的练习而增强。这些力量不但不同于智慧,而且往往成为内观和开悟的障碍。在佛法里一再强调,禅修时,有所得之心会增强无明,以为有什么可以获得,以及有一个可从这些力量受益的人。一旦无明越多,烦恼也就越多。
智能是单纯的,它既不是知识也不是力量,只是跟眼前、当下的情境和谐无碍,既无所得,也无所失。有智慧的人,对身心诸行的变化了了分明,没有虚妄无明,其生命完完全全地与四圣谛相吻合。从智能流露出来的喜悦超越所有的知识和力量,它是一种真正内在详和的快乐。它不会随着身心现象的迁流变化而动
教说的根源
这些教说来自目前东南亚的上座部。西方国家在过去一直很注意禅和西藏式的佛教,对于上座部,通常只提到它和早期的历史或经典有关。事实上,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佛法系统,存在于东南亚五十万出家人和数百万在家人当中。
东南亚是印度佛教最先散播的地区之一。种种迹象显示,在佛世或者佛灭度后几世纪,佛法就流传到东南亚。它兴起一段时间之后…
《佛法精要(Jack Kornfield)》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