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掺杂了多神教文化以及婆罗门教的习俗,然后又没落了。过去几千年来,它再度兴起,并且已深植于这地区,成为最大的宗教。
这里所提到的丛林苦修道场和密集禅修中心,在寮国、泰国和缅甸都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各有各的修行方式。这些道场里住着当代上座部的大师,他们所教的修行方法都是本于传统悠久的巴利文经典,并承袭他们师父的教法再开展出来的。每一支法脉的师父,本于他们的传承,有如一条新的血管,里头流动着清澈的智慧,分别展现法的特殊风貌。
本书裹的佛法在轻松流畅的状况下娓娓道出,使人自然而然地接近了它,但也很有可能并未完全符合你的需求。因此,最好找个师父和适当的场所修学。希望本书所提到的各种不同的修行方式,能帮助你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它的多样性正好提醒了你,条条道路通往解脱门,每个人必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你可以把它当作修行手册,但要勇于发掘问题,并找一位能帮助你的师父。这些禅修法只出自十多位南传的比丘,此外还有更多的师父、更多的方法和传承。仅此期待它能鼓舞你的修学,并协助你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
透视迷惘 东方与西方
美国人遐想着,东方神秘的寺庙香烟袅袅,里头住着安详睿智的佛教僧侣。但是,正如他们本国只有少数的基督徒真正了解并奉行他们的宗教,在亚洲也仅有少数的佛教徒真正懂得佛教而在修行的。即使在佛教僧侣当中,静坐禅修者仍占少数的比例,也许低于百分之十。其余的人都在做什么呢?他们从事研究、教学以及宗教仪式等事,而有的只是无所事事,享受着悠闲的生活。出家僧侣和整个佛教紧密地交织在东南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当中。在政治和经济上,僧侣制度使那些想要离开在家生涯的人可获得社会的资助。出家人也许扮演着宗教界的学者角色,或者在社会、政治上成为民众的老师和谘商者。在这个较大的佛教环境里,仅有少数严谨的修行者,他们由道场和在家人所支持,专心一意地在从事心灵的开发和净化的工作。因此,虽然南洋国家以及他们的僧侣,就整体而言,并不如西方人所梦想的,是个神圣智慧的社会,但其中的确存在着一批少数却极为重要的僧团,他们真诚地修持佛陀的教法。与环绕在他们周遭的空洞的仪式化和物质化的社会相对照之下,这些伟大的禅修道场、师父以及其弟子们,正是人类净化身心、体证无我,获得智慧的可能性的活生生提醒者。他们是人类觉醒不可或缺智慧的宝库,随时等着需要的人们去开采。
以数量来看,这些禅修和精神修炼中心可算是少数的精英,但他们对法的宣扬可毫不吝惜。他们把佛法摊开在阳光底下,使任何想学习禅修,从事精神锻炼的人都可自由自在地撷取,绝不隐藏一丝一毫。禅修道场从不神秘兮兮地,它总是直截了当地教导人们怎样修行,而且欢迎人们提出疑问并参与它的训练活动。精神修炼是一种很单纯的心灵培育的功夫,它使我们的内心无贪、无瞋、无痴,或者使其专注、清醒、安定和充满慈悲。禅修是精神修炼的利器。它毫无条件地等着人们去利用。
周边环境
禅修中心和道场可视为一种特别的教育环境。在佛教的国家里,心灵的净化受到高度的尊崇,因此人们会提供特别安排的环境给正在修行的人。
首先,他们在食物、衣服及住处等基本需要上,所获得的供应虽不算丰盛,但也不虞匮乏。至于情感和社会认同的需求也不成问题,因为彼此价值观和兴趣相近,又共住在一个支持性的团体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人都希望他的所作所为被认是有意义而且重要的,这种需求也可以获得满足,因为社会对出家僧团由衷支持,并且对其自我净化的事业表达了无比的敬意。
这些禅修中心和道场的环境除了满足上述的需求以外,还提供了特别的条件以便有利于控制心灵、开发禅定和智慧。在里头少有说话声或噪音,用餐朴素简单,打坐的禅堂空旷宽敞,少有引人分心的摆设,这些都有助于安定感官,调伏动乱的心。
至于僧团的社交方面也有助于心灵的净化,周遭都是重视诚实和清净行为的智者、善知识。大众以无贪、无瞋、无痴为楷模,视慈悲以及关心他人为当奉行并尊崇的美德。在修持上,以保持清醒为要诀,不论内在或外在都要保持和谐并且有耐性,大家重视这些且把它化为常轨。
日常作息既单纯且直率,整个僧团组织和外在的训练使生活更简朴,你不用再去想接下来的该做什么动作或者如何行持才好,这样使心能专注在各种不同的禅定练习上,不会有所牵绊。
对西方人来说,一个制度和纪律严密的环境似乎和解脱背道而驰的。一位西方比丘叙述这么一段故事:「我在寮国一处头陀行道场住了两星期后简直快受不了,从小在一个强调个人和敢于自我表达的文化下长大,道场清一色的僧服,千篇一律的作息,通通相同的行持简直今人窒息。我甚至想把橘黄色的僧袍染上一些绿色或蓝色的条带,或者在钵上画一些花,只要能稍有不同!」后来他也体会到,真正自由不在外相求,而是要从内心发掘。在如此制度化,纪律严格及似乎不自由的环境里却可找到世界上最自由的生命。
重要的是也要记住,这些道场并非封闭的团体,而是教授佛法的地方。它欢迎外面的人来此修学,亲身体会一个真正和谐无私的人类僧团。
纪律和道德
纪律和道德是净化过程的基本要素,这一点非常重要。尽管西方人排斥纪律和规矩,认为这会妨碍他们所认定的自由,实际上它们却是达到的心真正解脱的必备条件。
禅修就是一项训练。罗摩那.马哈希(Ramana Maharshi)也许是过去几世纪最
受尊敬的印度上师。他就曾经这么说:「不精进绝不会成功,心灵锻炼不是与生俱来的,唯有持续不懈者始能获得究竟解脱。」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努力并且保持清醒才会成功。
耐心和毅力。传统上出家比丘追随第一位师父至少五年,遵守有规律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因为规律训练的稳定性有助于我们观察生命的变化以及修行本身,避免随着烦恼打转或再造新殃。有规律地用功,持续不断地努力,对成果无所企求是必备的态度,因为禅修本来就一无所得,没有什么结果可执取的,我们只不过揭露法的本来面目而已。
在一个满月的夜晚,天色刚暗,一位西方比丘抵达一处寮国苦行道场,当时寺内的比丘们正在持诵一月一次的仪轨和戒条。那个夜晚对他来说意义非比寻常,不只是因为有仪式以及随后令人鼓舞的佛法开示的缘故,而是村民们会在每月的这个神圣日子供养热腾腾、又香又甜的咖啡。经过多日单薄的饮食,仅早上一餐,午后只能喝水,这杯咖啡可算特别的礼遇,喝下去可使人整夜舒爽地修禅打坐。
他师父的师父也在这个特别的夜晚来看他们。仪式完成后,大家坐在大殿里等候开示,以及准备享用摆在五十码外的甜咖啡。当天晚上所有的人都坐着,既没有佛法的开示也不准借故离开。大伙儿继续坐着,寂静无声。他心里想着咖啡逐渐凉了,焦虑达到极点,但是大家仍然坐着不动。一两个小时过去了,他变得坐立难安且愤怒,心里嘀咕着,怎么不喝咖啡然后去打坐呢?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的上师眼睛朝四处扫瞄一遍,并对着他微笑。他礼貌地还以微笑,内心却对师父忽略大众权益以及这种无聊的情况感到生气。他想着,该有更好的事情可以做,想着又想着,愤怒又愤怒,经过好多个小时以后念头精疲力竭。他终于怒气全消,毫无期待,抬起头,对师父会心地微笑,师父也对他报以微笑。这好像回到家的感觉。晨曦初上,他以轻快的心情托钵去,每一个脚步都是在禅修当中。
禅修无须特别找地点,只须有耐心、遵守戒律,就在当下用功。
修行时,纪律包括正行和正精进。什么是正精进呢?它只是努力保持清醒,明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物,不分别评断。这种态度在禅宗里叫做无功用行,即无所求、无所得,遵守纪律,在当下保持清醒。继续修下去,内心清醒的质量随着提升,生活变得轻松无碍,活在明明朗朗当中,的心趋于宁静、开放。纪律、精进和耐心是很重要的。
在西方,道德所受到的鄙视比纪律还严重。它被视为如同可怕的维多利亚式的社会,企图想控制我们的自由,限制我们的发展。
事实上,道德或美好的行为于修行大有帮助。在佛法的传统里,一些特定的戒律是禅定和智慧赖以建立的基础。在西方,他们体验的顺序往往正好相反。许多西方人,首先是从他们当前生活和社会状况领悟到苦和无法满足的本质,有些则经由每日所发生的新闻,有些人则经由迷幻药。他们的体认是从对所有道德规范完全否定之后产生的,然后透过各种不同的精神修炼和禅修技巧来追寻内心的宁静和明智。他们终于了解到建立道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因为它是修行的基础,有助于去除烦恼、散乱,远离贪爱和瞋恚。
何谓道德?它又是怎么产生的?约制自我的道德规范只是内在道德或智能藉诸文字的近似表达,也是表达减少自私行为,维持社会安宁和谐的基本方式。杀生、说谎、偷盗等行为来自内心的贪欲、疏离和自私。形式化的规条用以减少自私的行为,感官的约制则用来避兔刺激欲望。
德行的力量是很惊人的,一个总是诚实不虚,修持不害的人,是世界上安静而有力的灯塔。在佛教的道场里,有些修持几乎完全贯注在戒律上面,尤其是精心设置的二百二十七条比…
《佛法精要(Jack Kornfield)》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