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精要(Jack Kornfield)▪P2

  ..續本文上一頁,摻雜了多神教文化以及婆羅門教的習俗,然後又沒落了。過去幾千年來,它再度興起,並且已深植于這地區,成爲最大的宗教。

  

   這裏所提到的叢林苦修道場和密集禅修中心,在寮國、泰國和緬甸都有悠久的曆史,它們各有各的修行方式。這些道場裏住著當代上座部的大師,他們所教的修行方法都是本于傳統悠久的巴利文經典,並承襲他們師父的教法再開展出來的。每一支法脈的師父,本于他們的傳承,有如一條新的血管,裏頭流動著清澈的智慧,分別展現法的特殊風貌。

  

   本書裹的佛法在輕松流暢的狀況下娓娓道出,使人自然而然地接近了它,但也很有可能並未完全符合你的需求。因此,最好找個師父和適當的場所修學。希望本書所提到的各種不同的修行方式,能幫助你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它的多樣性正好提醒了你,條條道路通往解脫門,每個人必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你可以把它當作修行手冊,但要勇于發掘問題,並找一位能幫助你的師父。這些禅修法只出自十多位南傳的比丘,此外還有更多的師父、更多的方法和傳承。僅此期待它能鼓舞你的修學,並協助你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

  

  

  

  透視迷惘 東方與西方

  

  

  

   美國人遐想著,東方神秘的寺廟香煙袅袅,裏頭住著安詳睿智的佛教僧侶。但是,正如他們本國只有少數的基督徒真正了解並奉行他們的宗教,在亞洲也僅有少數的佛教徒真正懂得佛教而在修行的。即使在佛教僧侶當中,靜坐禅修者仍占少數的比例,也許低于百分之十。其余的人都在做什麼呢?他們從事研究、教學以及宗教儀式等事,而有的只是無所事事,享受著悠閑的生活。出家僧侶和整個佛教緊密地交織在東南亞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當中。在政治和經濟上,僧侶製度使那些想要離開在家生涯的人可獲得社會的資助。出家人也許扮演著宗教界的學者角色,或者在社會、政治上成爲民衆的老師和谘商者。在這個較大的佛教環境裏,僅有少數嚴謹的修行者,他們由道場和在家人所支持,專心一意地在從事心靈的開發和淨化的工作。因此,雖然南洋國家以及他們的僧侶,就整體而言,並不如西方人所夢想的,是個神聖智慧的社會,但其中的確存在著一批少數卻極爲重要的僧團,他們真誠地修持佛陀的教法。與環繞在他們周遭的空洞的儀式化和物質化的社會相對照之下,這些偉大的禅修道場、師父以及其弟子們,正是人類淨化身心、體證無我,獲得智慧的可能性的活生生提醒者。他們是人類覺醒不可或缺智慧的寶庫,隨時等著需要的人們去開采。

  

   以數量來看,這些禅修和精神修煉中心可算是少數的精英,但他們對法的宣揚可毫不吝惜。他們把佛法攤開在陽光底下,使任何想學習禅修,從事精神鍛煉的人都可自由自在地撷取,絕不隱藏一絲一毫。禅修道場從不神秘兮兮地,它總是直截了當地教導人們怎樣修行,而且歡迎人們提出疑問並參與它的訓練活動。精神修煉是一種很單純的心靈培育的功夫,它使我們的內心無貪、無瞋、無癡,或者使其專注、清醒、安定和充滿慈悲。禅修是精神修煉的利器。它毫無條件地等著人們去利用。

  

  

  

  周邊環境

  

  

  

   禅修中心和道場可視爲一種特別的教育環境。在佛教的國家裏,心靈的淨化受到高度的尊崇,因此人們會提供特別安排的環境給正在修行的人。

  

   首先,他們在食物、衣服及住處等基本需要上,所獲得的供應雖不算豐盛,但也不虞匮乏。至于情感和社會認同的需求也不成問題,因爲彼此價值觀和興趣相近,又共住在一個支持性的團體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人都希望他的所作所爲被認是有意義而且重要的,這種需求也可以獲得滿足,因爲社會對出家僧團由衷支持,並且對其自我淨化的事業表達了無比的敬意。

  

   這些禅修中心和道場的環境除了滿足上述的需求以外,還提供了特別的條件以便有利于控製心靈、開發禅定和智慧。在裏頭少有說話聲或噪音,用餐樸素簡單,打坐的禅堂空曠寬敞,少有引人分心的擺設,這些都有助于安定感官,調伏動亂的心。

  

   至于僧團的社交方面也有助于心靈的淨化,周遭都是重視誠實和清淨行爲的智者、善知識。大衆以無貪、無瞋、無癡爲楷模,視慈悲以及關心他人爲當奉行並尊崇的美德。在修持上,以保持清醒爲要訣,不論內在或外在都要保持和諧並且有耐性,大家重視這些且把它化爲常軌。

  

   日常作息既單純且直率,整個僧團組織和外在的訓練使生活更簡樸,你不用再去想接下來的該做什麼動作或者如何行持才好,這樣使心能專注在各種不同的禅定練習上,不會有所牽絆。

  

   對西方人來說,一個製度和紀律嚴密的環境似乎和解脫背道而馳的。一位西方比丘敘述這麼一段故事:「我在寮國一處頭陀行道場住了兩星期後簡直快受不了,從小在一個強調個人和敢于自我表達的文化下長大,道場清一色的僧服,千篇一律的作息,通通相同的行持簡直今人窒息。我甚至想把橘黃色的僧袍染上一些綠色或藍色的條帶,或者在缽上畫一些花,只要能稍有不同!」後來他也體會到,真正自由不在外相求,而是要從內心發掘。在如此製度化,紀律嚴格及似乎不自由的環境裏卻可找到世界上最自由的生命。

  

   重要的是也要記住,這些道場並非封閉的團體,而是教授佛法的地方。它歡迎外面的人來此修學,親身體會一個真正和諧無私的人類僧團。

  

  

  

  紀律和道德

  

  

  

   紀律和道德是淨化過程的基本要素,這一點非常重要。盡管西方人排斥紀律和規矩,認爲這會妨礙他們所認定的自由,實際上它們卻是達到的心真正解脫的必備條件。

  

   禅修就是一項訓練。羅摩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也許是過去幾世紀最

  

  受尊敬的印度上師。他就曾經這麼說:「不精進絕不會成功,心靈鍛煉不是與生俱來的,唯有持續不懈者始能獲得究竟解脫。」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努力並且保持清醒才會成功。

  

   耐心和毅力。傳統上出家比丘追隨第一位師父至少五年,遵守有規律的訓練是很重要的,因爲規律訓練的穩定性有助于我們觀察生命的變化以及修行本身,避免隨著煩惱打轉或再造新殃。有規律地用功,持續不斷地努力,對成果無所企求是必備的態度,因爲禅修本來就一無所得,沒有什麼結果可執取的,我們只不過揭露法的本來面目而已。

  

   在一個滿月的夜晚,天色剛暗,一位西方比丘抵達一處寮國苦行道場,當時寺內的比丘們正在持誦一月一次的儀軌和戒條。那個夜晚對他來說意義非比尋常,不只是因爲有儀式以及隨後令人鼓舞的佛法開示的緣故,而是村民們會在每月的這個神聖日子供養熱騰騰、又香又甜的咖啡。經過多日單薄的飲食,僅早上一餐,午後只能喝水,這杯咖啡可算特別的禮遇,喝下去可使人整夜舒爽地修禅打坐。

  

   他師父的師父也在這個特別的夜晚來看他們。儀式完成後,大家坐在大殿裏等候開示,以及准備享用擺在五十碼外的甜咖啡。當天晚上所有的人都坐著,既沒有佛法的開示也不准借故離開。大夥兒繼續坐著,寂靜無聲。他心裏想著咖啡逐漸涼了,焦慮達到極點,但是大家仍然坐著不動。一兩個小時過去了,他變得坐立難安且憤怒,心裏嘀咕著,怎麼不喝咖啡然後去打坐呢?又過了一段時間,他的上師眼睛朝四處掃瞄一遍,並對著他微笑。他禮貌地還以微笑,內心卻對師父忽略大衆權益以及這種無聊的情況感到生氣。他想著,該有更好的事情可以做,想著又想著,憤怒又憤怒,經過好多個小時以後念頭精疲力竭。他終于怒氣全消,毫無期待,擡起頭,對師父會心地微笑,師父也對他報以微笑。這好像回到家的感覺。晨曦初上,他以輕快的心情托缽去,每一個腳步都是在禅修當中。

  

   禅修無須特別找地點,只須有耐心、遵守戒律,就在當下用功。

  

   修行時,紀律包括正行和正精進。什麼是正精進呢?它只是努力保持清醒,明記當下正在發生的事物,不分別評斷。這種態度在禅宗裏叫做無功用行,即無所求、無所得,遵守紀律,在當下保持清醒。繼續修下去,內心清醒的質量隨著提升,生活變得輕松無礙,活在明明朗朗當中,的心趨于甯靜、開放。紀律、精進和耐心是很重要的。

  

   在西方,道德所受到的鄙視比紀律還嚴重。它被視爲如同可怕的維多利亞式的社會,企圖想控製我們的自由,限製我們的發展。

  

   事實上,道德或美好的行爲于修行大有幫助。在佛法的傳統裏,一些特定的戒律是禅定和智慧賴以建立的基礎。在西方,他們體驗的順序往往正好相反。許多西方人,首先是從他們當前生活和社會狀況領悟到苦和無法滿足的本質,有些則經由每日所發生的新聞,有些人則經由迷幻藥。他們的體認是從對所有道德規範完全否定之後産生的,然後透過各種不同的精神修煉和禅修技巧來追尋內心的甯靜和明智。他們終于了解到建立道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因爲它是修行的基礎,有助于去除煩惱、散亂,遠離貪愛和瞋恚。

  

   何謂道德?它又是怎麼産生的?約製自我的道德規範只是內在道德或智能藉諸文字的近似表達,也是表達減少自私行爲,維持社會安甯和諧的基本方式。殺生、說謊、偷盜等行爲來自內心的貪欲、疏離和自私。形式化的規條用以減少自私的行爲,感官的約製則用來避兔刺激欲望。

  

   德行的力量是很驚人的,一個總是誠實不虛,修持不害的人,是世界上安靜而有力的燈塔。在佛教的道場裏,有些修持幾乎完全貫注在戒律上面,尤其是精心設置的二百二十七條比…

《佛法精要(Jack Kornfield)》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