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由观根尘识体证无我▪P2

  ..续本文上一页嗅觉的那一时刻,如果这气味合意,你将会喜欢它,贪心因此而产生,如果这气味逆意,你将会讨厌它,瞋心便因此而产生。

  

   如果我们不知道精神与物质的实相,这就是愚痴。如果误认精神和物质是属于我、他或她就是不正见。在嗅觉时没有起观,污秽之心将会产生。想要弃除这污秽之心,在嗅觉的那一时刻,必须保持「嗅到、嗅到」。这嗅觉意识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这注意的心成为内观的智识。在嗅觉的那时刻只有精神与物质,根本没有男人或女人。可是当我们注意「嗅到、嗅到」的念头,有时候会喜爱这气味,在此必须注意这喜爱的念头,然后这喜爱的念头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这注意的心成为内观智慧。如果没有注意这喜爱的念头,贪心将慢慢的增加。

  

   如果我们不喜欢这气味,必须注意这不喜欢的念头。如没有这样观察,瞋念将慢慢的增加。当我们注意这不喜欢的念头时,这念头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的心成为内观的智识。所以依靠贪念或瞋念也能够使我们得到内观智识。

  

   布施能够使我们得到福执,但是学习内观法门能够观察到内心的本性。得到无量的功德。持守戒律能使我们得到戒律的美德。如我们修止观禅能使我们得到戒律的美德和内心的清净。如修内观法门能使我们得到戒定慧的美德。

  

   所以我们必须保持观察内心的变动。例如当我们嗅到香味时要保持注意「嗅到」的念头,可是有时候顺意的气味并不一定会使我们产生贪的念头,不顺意的气味也不一定会使我们产生瞋念。如果能够以智慧去观察,贪瞋之念将不会产生。

  

   气味并不能永桓,出现后将会消失。它一直不停在变动,如果我们观察气味的本体,分别出它那无常和在变动的本性,这就是智慧的观察,根本没有贪瞋之心产生。

  

   气味能使嗅者产生顺意或逆意的念头,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个人智慧的观察而决定。所以我们必须时常培养智慧的观察。

  

  

  

  味觉的那一时刻

  

  

  

   今天我将给你解释有关味道、味觉器官和舌识。然后才向你们解释那些是修禅的基本目标。当味道和味觉器官接触时,舌识因此而产生作用。三者当中,味道和味觉器官是没有意识的物质,它们不能起分别作用。舌识为精神,它能分别出味道来。因此在味觉的那一时刻。只有精神物质的存在。

  

   如有味道的存在而没有味觉器官,味觉不能产生。所以味觉器官是主因。又如果有味觉器官的存在而没有味道,味觉也不能产生,所以味道也是主因。当味道和味觉器官接触时,舌识才能产生,所以舌识是结果。舌识的产生没有来源,消失后不知到那里去。只有足够的因缘它才能产生。这是真理。如果我们不明白这真理,很多不洁之心将会产生。

  

   例如我们不明白味觉是舌识的功能,我们会误以为是这「我人」去尝这味道。如有这一种见解即是不正见。

  

   能够和味觉器官接触的只有味道。可是每当舌识产生时,我们的精神时常超越出舌识的围而制造出个人观念来。因此而有这肉类、鱼类或菜类的分别,这是不正见的,因为我们把这味道当作肉、鱼或菜之类。

  

   味觉器官或舌根只是味觉的助缘,它不能知道味道。可是凡夫常说:「是我的舌头分别出味道来。」这是不对的说法。如果说是舌头或舌根分别出味道来,那么当一个人入眠时,我们把味道之物放进口里,可是它不能分别出什么味道来。所以很明显的不是味觉器官分别出味道来,只有舌识能够分别出味道来。

  

   在品尝一东西而知道它的味道时,如果没有起观察,将会产生很多不正见。如果这味道合意你将喜欢它,因此而产生贪心。如果这味道逆意,你将不喜欢它,因此而产生瞋心。如果这贪和瞋心不断的在增加,那么我们将会堆积很多不道德的心念。在吃东西时,如果能够起观察,我们将可以断除很多不洁之心。

  

   当我在锡兰时,很多西方学者和本地学者问我这一个热门问题:「吃荤能不能成为佛教徒?」我这样向他们解答:「我们可以吃荤,如果远离这三种偏见即是佛教徒。第一,我们没有亲眼看到这些动物被杀害给我们吃。第二,我们没有听到这动物被杀害是因为要供给我们吃。第三,没有怀疑这被杀害的动物是因

  

  为供给我们吃的。

  

   当我们在进修止观禅或慈悲禅时,最好避免吃荤类食物。因为在修此类禅时,我们时常起观对一切众生希望他们得到快乐和平安。所以很明显的我们也希望每个众生也能起慈悲心。如果此时我们去吃荤类食物便成不恰当。所以在进修止观禅时,最好避免吃荤类食物。可是当我们在进修智慧禅时,肉食或菜食并不是我们所要注重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去除内心不洁之心。

  

   当我们进食时,如果内心喜欢吃这类食物,贪心因此而产生。如果对这类食物起厌心,瞋心因此而产生。又当我们在吃时,不能了了分明那些是物质和精神,愚痴因此而产生。时常把味道当为物体。例如将香蕉的味道当为香蕉是不正见的。

  

   所以,有时我们吃素类的食物。如果没有起观察或禅观,不洁之心同样也能够产生。肉食也同样。如果我肉食而没有禅观,我会因此而喜欢这味道,贪心因此而产生。又如我对此食物不合意,瞋心又产生。吃时不能分别出那些是精神和物质,愚痴因此而产生。如我把这味道当为肉类,这是不正见。

  

   其实能够和味觉器官或舌根接触的只有味道,没有肉类或菜类。如果把味道当为肉类或菜类即是没有正见。

  

   所以我们不能只依靠修行者吃素或吃荤来分别出他们的修行。修行的成功与失败在于他们吃时有没有不洁之心。如没有不洁之心是成功的修行者。如果吃时起喜爱吃或讨厌吃某种食物,又不能分别出那些是精神与物质则是失败的修行者。

  

   所以在用餐时必须专心一致起观,方能断除不洁念头。现在我将告诉你们,当和食物接触时,如何断除贪瞋痴。每当我们看到食物时保持注意「看到」。当我们伸出手拿食物时,心意放在手的动作,记住要注意的是,手的行动而不是手,观察这伸缩性的行动能使我们在用餐时断除不洁之心。因为我人的精神在每一时刻只能注意一个目标而已。当我们在注意行动的伸缩时,没有任何的观念,例如没有手、肉、菜,没有贪瞋痴之念存在,只有行动。

  

   当我们和汤匙接触时,保持注意「触到、触到」。这时我们只知道软硬冷热的性质,没有不洁之心。当我们把食物放进口里时,注意这每一行动的过程,即手的行动和张开口的行动。当我们咀嚼食物时,注意这咀嚼的行动或食物软硬的性质,如重复以口的行动,也作同样的观察。当我们在注意这行动的每一个过程中,没有不洁的念头存在。这咀嚼的食物有甜酸苦辣的味道,软硬的性质,如果我们只知道食物的这些性质而不去分别那是肉、菜或鱼之类,这是正思惟。如果不断这样起观,在用餐的整个过程中,没有贪瞋痴之念头存在。

  

  触觉的那一时刻

  

   我已经跟你们解释过四种触尘、四种色根和四种意识。今天我要给你们解释触尘、身根或触觉器官和身识。

  

   触尘有三大种类。即是火质、风质和土质。火质有冷热的性质,风质有流动的性质,软硬的性质为土质。

  

   身根或触觉器官有接受触尘的能力。这身根遍布全身除了指甲、头发和厚的外皮。当我人的身和尖利的物体接触时便会感到痛,这是触觉器官的作用。

  

   身识有两大种类。一种能够使人产生快乐的感觉;另一种使人产生不快乐的感觉。当触尘和触觉器官接触时,身识因此而产生。

  

   触尘和身根为无意识的物质,身识为精神,所以在触觉的那一时刻也只有精神与物质。触尘和身根为主因,身识为结果。如果没有触尘和身根就没有身识的产生。身识来自触尘和身根的接触,而它是不能独立存在。当身识消失时我们不知道它的去处,在触觉的那一时刻也只有主因和结果。如果你不明白这道理,在触觉的那一时,你对精神与物质将会误解,例如说存感觉到软或硬、冷或热、流动或僵直时,是身识分别出来的功能。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真理,会误以为是我人、他或她在体验这冷热、软硬和流动僵直的性质,这是没有正见。

  

   自然界中能够和我们触觉器官接触的只有风质、土质和火质。但是我们时常误解这触尘把它当成是男人、女人或其它等等。有此见解即是没有正见。

  

   如果所接触的物体能够使我们起欢喜心,我们便会产生爱意和贪念。如所接触的物体不合意而讨厌之,便产生嗔念。在接触的那一时刻如果不能分别出那些是精神和物质,愚痴便产生。

  

   有时候当我们观察这接触的物体时,目的是要观察四大的性质,但是有时候因为集中精神不强,对这接触物体起了爱意,贪心因此而产生。如果此时注意这贪心,这贪心的念头便成为我们起观察的目标,这观察的心成为我们内观的智识。所以依靠观察这贪心的念头也能够得到内观智识。

  

   有时当我们在接触时,因对这物体不满意而起嗔念,此时必须观察此嗔念。这嗔已成为我们观察的目标,而这观察的心成为我们内观智识。

  

   触尘的意思广泛,包括身体的每一项举动,例如行、住、坐、卧。当我们在观察呼吸时,吸时能使腹部膨胀是因为有风质的流动或称为触尘。接受这膨胀的性质是身根或触觉器官,而能够分别出这膨胀的行动是身识。所以在知道腹部的膨胀和收缩时,只有精神和物质的存在。因风质和身根为物质,而身识为精神。

  

   膨胀的行动、触…

《由观根尘识体证无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