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嗅覺的那一時刻,如果這氣味合意,你將會喜歡它,貪心因此而産生,如果這氣味逆意,你將會討厭它,瞋心便因此而産生。
如果我們不知道精神與物質的實相,這就是愚癡。如果誤認精神和物質是屬于我、他或她就是不正見。在嗅覺時沒有起觀,汙穢之心將會産生。想要棄除這汙穢之心,在嗅覺的那一時刻,必須保持「嗅到、嗅到」。這嗅覺意識將成爲我們注意的目標,這注意的心成爲內觀的智識。在嗅覺的那時刻只有精神與物質,根本沒有男人或女人。可是當我們注意「嗅到、嗅到」的念頭,有時候會喜愛這氣味,在此必須注意這喜愛的念頭,然後這喜愛的念頭將成爲我們注意的目標。這注意的心成爲內觀智慧。如果沒有注意這喜愛的念頭,貪心將慢慢的增加。
如果我們不喜歡這氣味,必須注意這不喜歡的念頭。如沒有這樣觀察,瞋念將慢慢的增加。當我們注意這不喜歡的念頭時,這念頭成爲我們注意的目標,而這注意的心成爲內觀的智識。所以依靠貪念或瞋念也能夠使我們得到內觀智識。
布施能夠使我們得到福執,但是學習內觀法門能夠觀察到內心的本性。得到無量的功德。持守戒律能使我們得到戒律的美德。如我們修止觀禅能使我們得到戒律的美德和內心的清淨。如修內觀法門能使我們得到戒定慧的美德。
所以我們必須保持觀察內心的變動。例如當我們嗅到香味時要保持注意「嗅到」的念頭,可是有時候順意的氣味並不一定會使我們産生貪的念頭,不順意的氣味也不一定會使我們産生瞋念。如果能夠以智慧去觀察,貪瞋之念將不會産生。
氣味並不能永桓,出現後將會消失。它一直不停在變動,如果我們觀察氣味的本體,分別出它那無常和在變動的本性,這就是智慧的觀察,根本沒有貪瞋之心産生。
氣味能使嗅者産生順意或逆意的念頭,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因個人智慧的觀察而決定。所以我們必須時常培養智慧的觀察。
味覺的那一時刻
今天我將給你解釋有關味道、味覺器官和舌識。然後才向你們解釋那些是修禅的基本目標。當味道和味覺器官接觸時,舌識因此而産生作用。叁者當中,味道和味覺器官是沒有意識的物質,它們不能起分別作用。舌識爲精神,它能分別出味道來。因此在味覺的那一時刻。只有精神物質的存在。
如有味道的存在而沒有味覺器官,味覺不能産生。所以味覺器官是主因。又如果有味覺器官的存在而沒有味道,味覺也不能産生,所以味道也是主因。當味道和味覺器官接觸時,舌識才能産生,所以舌識是結果。舌識的産生沒有來源,消失後不知到那裏去。只有足夠的因緣它才能産生。這是真理。如果我們不明白這真理,很多不潔之心將會産生。
例如我們不明白味覺是舌識的功能,我們會誤以爲是這「我人」去嘗這味道。如有這一種見解即是不正見。
能夠和味覺器官接觸的只有味道。可是每當舌識産生時,我們的精神時常超越出舌識的圍而製造出個人觀念來。因此而有這肉類、魚類或菜類的分別,這是不正見的,因爲我們把這味道當作肉、魚或菜之類。
味覺器官或舌根只是味覺的助緣,它不能知道味道。可是凡夫常說:「是我的舌頭分別出味道來。」這是不對的說法。如果說是舌頭或舌根分別出味道來,那麼當一個人入眠時,我們把味道之物放進口裏,可是它不能分別出什麼味道來。所以很明顯的不是味覺器官分別出味道來,只有舌識能夠分別出味道來。
在品嘗一東西而知道它的味道時,如果沒有起觀察,將會産生很多不正見。如果這味道合意你將喜歡它,因此而産生貪心。如果這味道逆意,你將不喜歡它,因此而産生瞋心。如果這貪和瞋心不斷的在增加,那麼我們將會堆積很多不道德的心念。在吃東西時,如果能夠起觀察,我們將可以斷除很多不潔之心。
當我在錫蘭時,很多西方學者和本地學者問我這一個熱門問題:「吃葷能不能成爲佛教徒?」我這樣向他們解答:「我們可以吃葷,如果遠離這叁種偏見即是佛教徒。第一,我們沒有親眼看到這些動物被殺害給我們吃。第二,我們沒有聽到這動物被殺害是因爲要供給我們吃。第叁,沒有懷疑這被殺害的動物是因
爲供給我們吃的。
當我們在進修止觀禅或慈悲禅時,最好避免吃葷類食物。因爲在修此類禅時,我們時常起觀對一切衆生希望他們得到快樂和平安。所以很明顯的我們也希望每個衆生也能起慈悲心。如果此時我們去吃葷類食物便成不恰當。所以在進修止觀禅時,最好避免吃葷類食物。可是當我們在進修智慧禅時,肉食或菜食並不是我們所要注重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去除內心不潔之心。
當我們進食時,如果內心喜歡吃這類食物,貪心因此而産生。如果對這類食物起厭心,瞋心因此而産生。又當我們在吃時,不能了了分明那些是物質和精神,愚癡因此而産生。時常把味道當爲物體。例如將香蕉的味道當爲香蕉是不正見的。
所以,有時我們吃素類的食物。如果沒有起觀察或禅觀,不潔之心同樣也能夠産生。肉食也同樣。如果我肉食而沒有禅觀,我會因此而喜歡這味道,貪心因此而産生。又如我對此食物不合意,瞋心又産生。吃時不能分別出那些是精神和物質,愚癡因此而産生。如我把這味道當爲肉類,這是不正見。
其實能夠和味覺器官或舌根接觸的只有味道,沒有肉類或菜類。如果把味道當爲肉類或菜類即是沒有正見。
所以我們不能只依靠修行者吃素或吃葷來分別出他們的修行。修行的成功與失敗在于他們吃時有沒有不潔之心。如沒有不潔之心是成功的修行者。如果吃時起喜愛吃或討厭吃某種食物,又不能分別出那些是精神與物質則是失敗的修行者。
所以在用餐時必須專心一致起觀,方能斷除不潔念頭。現在我將告訴你們,當和食物接觸時,如何斷除貪瞋癡。每當我們看到食物時保持注意「看到」。當我們伸出手拿食物時,心意放在手的動作,記住要注意的是,手的行動而不是手,觀察這伸縮性的行動能使我們在用餐時斷除不潔之心。因爲我人的精神在每一時刻只能注意一個目標而已。當我們在注意行動的伸縮時,沒有任何的觀念,例如沒有手、肉、菜,沒有貪瞋癡之念存在,只有行動。
當我們和湯匙接觸時,保持注意「觸到、觸到」。這時我們只知道軟硬冷熱的性質,沒有不潔之心。當我們把食物放進口裏時,注意這每一行動的過程,即手的行動和張開口的行動。當我們咀嚼食物時,注意這咀嚼的行動或食物軟硬的性質,如重複以口的行動,也作同樣的觀察。當我們在注意這行動的每一個過程中,沒有不潔的念頭存在。這咀嚼的食物有甜酸苦辣的味道,軟硬的性質,如果我們只知道食物的這些性質而不去分別那是肉、菜或魚之類,這是正思惟。如果不斷這樣起觀,在用餐的整個過程中,沒有貪瞋癡之念頭存在。
觸覺的那一時刻
我已經跟你們解釋過四種觸塵、四種色根和四種意識。今天我要給你們解釋觸塵、身根或觸覺器官和身識。
觸塵有叁大種類。即是火質、風質和土質。火質有冷熱的性質,風質有流動的性質,軟硬的性質爲土質。
身根或觸覺器官有接受觸塵的能力。這身根遍布全身除了指甲、頭發和厚的外皮。當我人的身和尖利的物體接觸時便會感到痛,這是觸覺器官的作用。
身識有兩大種類。一種能夠使人産生快樂的感覺;另一種使人産生不快樂的感覺。當觸塵和觸覺器官接觸時,身識因此而産生。
觸塵和身根爲無意識的物質,身識爲精神,所以在觸覺的那一時刻也只有精神與物質。觸塵和身根爲主因,身識爲結果。如果沒有觸塵和身根就沒有身識的産生。身識來自觸塵和身根的接觸,而它是不能獨立存在。當身識消失時我們不知道它的去處,在觸覺的那一時刻也只有主因和結果。如果你不明白這道理,在觸覺的那一時,你對精神與物質將會誤解,例如說存感覺到軟或硬、冷或熱、流動或僵直時,是身識分別出來的功能。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這真理,會誤以爲是我人、他或她在體驗這冷熱、軟硬和流動僵直的性質,這是沒有正見。
自然界中能夠和我們觸覺器官接觸的只有風質、土質和火質。但是我們時常誤解這觸塵把它當成是男人、女人或其它等等。有此見解即是沒有正見。
如果所接觸的物體能夠使我們起歡喜心,我們便會産生愛意和貪念。如所接觸的物體不合意而討厭之,便産生嗔念。在接觸的那一時刻如果不能分別出那些是精神和物質,愚癡便産生。
有時候當我們觀察這接觸的物體時,目的是要觀察四大的性質,但是有時候因爲集中精神不強,對這接觸物體起了愛意,貪心因此而産生。如果此時注意這貪心,這貪心的念頭便成爲我們起觀察的目標,這觀察的心成爲我們內觀的智識。所以依靠觀察這貪心的念頭也能夠得到內觀智識。
有時當我們在接觸時,因對這物體不滿意而起嗔念,此時必須觀察此嗔念。這嗔已成爲我們觀察的目標,而這觀察的心成爲我們內觀智識。
觸塵的意思廣泛,包括身體的每一項舉動,例如行、住、坐、臥。當我們在觀察呼吸時,吸時能使腹部膨脹是因爲有風質的流動或稱爲觸塵。接受這膨脹的性質是身根或觸覺器官,而能夠分別出這膨脹的行動是身識。所以在知道腹部的膨脹和收縮時,只有精神和物質的存在。因風質和身根爲物質,而身識爲精神。
膨脹的行動、觸…
《由觀根塵識體證無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