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由觀根塵識體證無我▪P3

  ..續本文上一頁覺器官和身識叁者當中,我們以行動爲觀察的目標,因爲在那一時刻它 比較顯著。但在此時,身根和身識也自然在我們觀察當中。

  

   當我們要坐時,心先動念要坐,身體才坐下去。這念頭是精神,這精神能夠控製身體內的風質。因爲有了這風質的支配,身體才能夠站立或坐下。

  

   當我們在坐立的那一時刻,身體內的風質爲觸塵,能夠接受這風質爲身根,而分別出這風質的是身識。所以在坐立的那一時刻也只有精神和物質。叁者當中,我們只依靠風質或觸塵爲觀察的目標。所以在坐立時只觀察這坐立的姿態。

  

   當我們要站起來時,心先起念頭要站。這念頭是精神,這精神是促成行動的主因。因爲先有這念頭,身體才能站立。所以這念頭和行動成爲我們起觀的目標。能夠接受這行動,是身根或觸覺器官;而能分別出這行動的是身識或精神。所以在站起來的那一時刻只有精神與物質。在這種行動的過程中,我們只采取動作爲我們修禅的目標,因爲此時行動比較顯著。雖然我們不以身根和身識做爲目標,但是它們很自然的包含在觀察中。

  

   我人的身體能夠直立是因爲身體內有風質支配著,身體的直立是風質的功能。這風質和體內的觸覺器官是物質,沒有意識的現象。能夠知道和分別出這直立或風質是身識或精神。所以在直立的那一時刻也只有精神和物質。

  

   觸塵的範圍很廣,身體的每一個舉動都包括在內。當我們在走路時,我們注意這左腳和右腳的行動。雖然名爲左右腳,但其目的是要知道這左右腳的行動,而不是注意這左腳或右腳。

  

   當我們在行禅時,左右腳的行動成爲觸塵,能夠接受這行動爲身根或觸覺器官,而知道或分別出這行動的是身識或精神。所以在走動的那一時刻也只有精神和物質。

  

   如果在行住坐臥或接觸時沒有起觀,不潔之心將會産生。如果在腹部膨脹和收縮時,分別不出來這是行動便是愚癡。能夠分別出這膨脹和收縮是行動即是正見。

  

   當我們吸進氣時,腹部便膨脹。這膨脹的行動是風質。腹部是世俗的真理。如果此刻把這行動(呼吸)當爲腹部即是沒有正見。

  

   初學者很難接受這真理,因爲對腹部的觀念很強。但習之不久,在行動的上升和下降的注意心強時,將會舍去腹部存有的觀念。此時你將可以斷除貪、嗔、癡和不正見之念頭。

  

   當你在注意上升和下降的行動時,盡量注意在它的行動。但是有時候我們的注意心不強,對著這上升和下降的行動不能專一,時常被這腹部的觀念所困。此時將産生不正見。如果我們在注意這上升和下降的行動時,沒有聯想到腹部的存在,這樣我們能夠得到正解。

  

   每當在站立時,如果只記得是身體的形狀在支配對你,這是沒有正見。你必須知道只有風質的支配才能使你站立著,如果你的注意心能夠觀察是風質在支配你的站姿,這是正見。所以在站立時要破除這形體的觀念才能得到正見。

  

   每當你在走路時,必須注意這動作的上升和下降,右邊(及左邊)的步法。如果注意心保持在這行動上,這樣(形體的)觀念將不會産生,這名爲正見。這時你已斷除貪嗔癡和不正見。但是如果在走時,你把這動作誤以爲是腳在走動,即是錯誤的觀念。

  

   現在我要給你分析,在走動當中,並不是只有左右腳的行動而已。還有其它八種物質存在即是:(一)軟硬的性質或土質。(二)結合力或水質。(叁)冷熱的性質或火質。(四)色塵或彩色。(五)氣味。(六)味道或舌塵。(七)本質。(八)行動。

  

    這以上八種性質不能個別分開來,它們一起呈現也一起消失,不能獨立存在。所以在觀察時不能把它們分開來。在這八種性質當中,如果其中硬軟性質明顯,我們把這物體稱爲土質。但是土質不能單獨存在,還有其它七種物質的支配。

  

   所以當我們在行禅時,這左右步的行動是我們的目標。此時如果冷熱比較明顯,我們的注意力便移到冷熱那處。這冷熱變成爲我們的目標。有時當把腳步放下時,發覺到它很沈重,此時水質比較明顯。但是其它七種物質也包含在內,並不是只有水質的存在,只是他們不明顯而已。

  

   所以當你在觀察這腹部的膨脹和收縮時,不限于這上升下降而已。有時會發覺到他上升很長,有時很短。有時冷熱無常,有時僵硬,因爲這八種物體的性質不斷的呈現。如果呈現的明顯便能注意到它。但你每一個時刻只能注意到一種現象而已。

  

   有某些修行者,在觀察腹部的膨脹和收縮時,心裏念著無常、苦、無我,這種方法是不合適的。在觀察時,你必須把注意力觀察在這八種物質中而不是無常、苦和無我。當我們在觀察腹部的膨脹收縮時,這行動是物質。它的變動即是苦谛。

  

   在談話當中,我們可以說無常、苦、無我、五蘊、色塵和意識。但是在修禅時不要去思考這些,你只要注意在這八種物質的變化就夠了,他們很自然的包含在裏邊。

  

   當我們在注意上升和下降的行動時,這行動即是風質,而這風質即是色蘊,而色總的存在即是苦谛。

  

   經過了這些講解後,請你們記住在接觸的時候,只有精神和物質的存在。如果把這些精神和物質誤解爲有我、你和他的存在,即是沒有正見。如果喜歡這精神物質,貪心便産生。如果討厭這精神物質,嗔已便産生。

  

   如果在觸覺的那一時刻,能夠清清楚楚的分明出每一個現象的發生,將沒有不潔之心産生。

  

  

  

  識覺的那一時刻

  

  

  

   今天我要給你們解釋法塵、意根和意識。法塵爲思惟的目標,它沒有形象,不能以眼、耳、鼻、舌、身來分別,只有精神能夠分別法塵。

  

   根據論藏 Abhidhamma 的解釋,一共有六種法塵。它們即是五蘊、十六種精細的物質、八十九種的識覺、五十二種心所、觀念和涅槃。

  

   在進修內觀禅時,涅槃不能成爲起觀的目標,在此我們不談它。在八十九種識覺當中,四種道的知識(Mgga Citta)四種果的知識(Phala Citta)也不能成爲起觀的目標。我們也把它隔開不談。在進修時,觀念也是我們所要棄除的。

  

   如果我們隔開以上的幾種法塵即涅槃、觀念、道的意識和果的意識,剩下的只有五蘊,十六種精細物質、八十一種世俗的意識和五十二種心所。如果概述以上的各種法,我們可以進修智慧禅時,我們只需要知道這兩大類而已。

  

   意根爲潛意識的精神。這意識如同睡眠時所呈現的意識。有時我們又把它稱爲睡眠意識。有時又把它當爲生命的泉源。其實,意根、睡眠意識、受胎意識和臨終意識都是大同小異。

  

   意識的範圍很廣,除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外,其包括所有的精神和心所。

  

   當法塵和意根接觸時,意識便産生。叁者當中,法塵我們可以把它當做物質和精神。意根和意識當爲精神,所以在思惟的那一時刻也只有精神和物質。

  

   叁者當中,意識比較顯著,所以我們把意識當爲修禅的目標。這意識和意根的産生依靠著物質的支配,亞洲人相信思想的産生來自心髒,西方學者卻相信思想的産生來自腦,當他們問我那一種說法才是對的,我沒有直接答複他們,我要他們自己去考慮。

  

   其實我人身體包含著卅二種物體,其中有廿種爲土質顯著物體,十二種水質顯著物體。這廿種包含著腦和心。如果說腦是意識的崗位,那麼請你考慮是否心髒也能夠成爲意識崗位。

  

   依照世俗的說法,你可以把物體當做是心髒和腦。但是真理告知我們沒有腦或心髒的存在。腦和心髒是由八種質體的組成,包括軟硬、冷熱、動靜、組合體、色彩、味道、氣味和本質組成。既然腦和心髒也是出這八種物質組成,那麼請你考慮這組合體能不能成爲意識的崗位。

  

   我這樣發問他們:「當你在計劃某件事時,心在那裏?」他們這樣答:「我們心在腦裏。」我又問:「當你感到快樂或悲傷時你的心在那裏?」他們會說:「在心髒裏。」因此我告訴他們,心在腦裏或在心髒裏,並不重要,因爲真理告訴我們根本沒有心髒和腦。

  

   如以世俗的說法,心髒和腦是存在的。但是在進修禅觀時,這些並不需要。我們只要知道那一些是意識的現象和那些是無意識的現象。佛陀並沒有說心髒和腦爲意識的崗位。世尊只說“Vatthu Rupa”爲精神的崗位。Vatthu Rupa意爲物質的組合體。

  

   每當法塵和意根接觸時便産生意識。這意識和意根的産生是依靠在物質基礎上。

  

   每當意識産生時,如沒有把它當做意識而已,你將以爲是「我在思惟」,這是沒有正見。

  

   當思惟産生時,如果不能認清它是意識而已,即是愚癡,如喜愛這思惟的産生即起貪念,如討厭這思惟不斷的産生即起瞋念,因此在思惟産生的那一時刻,如果不能了了分明,很多不潔之心將會産生。

  

   但是每當思惟産生時,你能認清它是思想、妄念、記憶或是幻想。當你在這樣觀察時,這思惟便成爲我們起觀的目標,而這注意的心便成爲我們內觀的智識。所以依靠起觀這思惟的變化也可以使我們得到內觀智識。

  

   當你的注意心在起觀這思惟時,沒有不潔之心可以産生。所以每天在思考、回憶、幻想時,必須念念分明。這方法即是如何在思惟産生時起觀。

  

   今天是我給你們避靜課程的最後一天,這期間,我已解釋過六根、六塵和六識。其中前五根爲物質,而第六根或意根爲精神。這段期間,我給你們理論的解釋而已。從理論當中,你們可以得到聽來的知識和思考得來的知識。

  

  但是只聽聞我的解釋不能夠使你們得到體驗得來的知識,我只能幫助你們前兩種的知識而後者必須由你們自己去求得,你們的責任是要去實行和學習方能領悟這些佛法。你們必須去起觀六根所呈現的每一種現象而得到這些知識。

  

   今天我講到這裏爲止,希望每一個人都平安快樂,精進于內觀法門。

  

  (本文摘錄自《弘法于馬來西亞》。內容系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Mahasi Sasana Yeiktha的U Thondara 法師受邀到馬來西亞修禅避靜時所演講的部分內容,原譯文有一些錯誤經編輯更正。)

  

  

  

  

《由觀根塵識體證無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