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决疑论》讲记 一▪P2

  ..续本文上一页,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如经云,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即竖穷三际义;无量光,即横遍十方义。前者言时,后者说空,时空无尽,遍一切处,是即诸佛法身,亦即众生本体。正因如是,须以明宗以求返本还源的可靠的有效途径。印光法师撰联: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五重玄义第三:明宗。这个“宗”,是宗趣的意思。趣,即趣向,是修行的要径,是趣向于“体”的唯一方便。于净土法门而言,明宗是达到往生净土这一目标的行动纲领。详核本论内容,大体可以知道,论主是就教、理、行三个方面,次第进行透彻的剖析,剀切精诚地迭相劝告:祛疑生信。

  佛陀垂教,应机施化。就能化之法而言,便是教、理、行、果;就所化之机而言,便是信、解、行(“行”亦作“修”)、证。对于佛陀所垂之教,众生唯应仰信而遵行(修),方获实益。然而,佛教所说之信,乃是智信,而非迷信。如何方得智信?只有正确地明白了真理,发现了真理,才能建立起理智的信仰。一旦明白了真理,便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形成不可动摇的理念,成为一种不可磨灭的九牛莫挽的力量。由这一力量统领和主导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行为,这便是信、愿、行了。

  至于传印科判本论的主体内容,即正宗分为“决教疑以启信”、“决理疑以起愿”、“决行疑以导修”,不过是依本论行文次第,归纳为教、理、行——能化之法,合以信、解、修而成为信、愿、行——所化之机,亦似是顺理成章。其实,这三科的内容,是互摄互融、相辅相成的。为讲解方便起见,姑为如是分别,请勿拘泥僵执为是。

  信、愿、行三者,“信”为前提,“愿”为关键,“行”为劲驾,则一往无前,稳操胜券矣!印光法师以身作则,约当50岁时,个人大事了办之后,鉴于末法之时势,以无限之悲心,特造此论以祛疑生信,令无量众生,获无边法利。是故此论以“信、愿、行”为宗要,而以“信”为根本,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也。

  净土法门,以信、愿、持名念佛为修持的宗趣。信、愿、持名三者是互动的关系,即“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所愿而证所信”。此语见于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弥陀要解》解释信、愿、行说:“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即信有三对共六种信:自他为一对,因果为一对,事理为一对。蕅益大师以其名字位的正法眼,用简洁的文字,解释得非常透彻、圆满。如果吾人能依蕅益大师《要解》作如是信,则能树立正知正见,坚不可摧,这是修持净业的根本保证,其净业百分之百地必定成就。

  兹据其义,略述一二。

  首先须谛信自心即佛。《观无量寿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彻悟禅师说:“《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既举,则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义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犹不念佛者,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彻悟禅师语录》卷上)吾人于一切时中,一念心起为因,十法界为果,上自佛法界,下迄地狱法界。如是之事理,概莫能外。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犹不肯念佛——将心作佛者,诚恐天下少有其人!

  其次尤须谛信:舍染趣净,转凡成圣,从始至终都离不开因果定律。彻悟禅师曰:

  真法(按:是即吾人本无生灭的现前一念)无性,染净从缘。一真既举,体成十界,则十界全体即一真。是故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彻悟禅师语录》卷上)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依《观经》所明的事理,可为对曰:

  净业行人,心作心是,修因克果,法尔如心。

  又,彻悟禅师阐述“念”与“念佛”的事理关系最为究竟,吾人不可不知。师曰:

  吾人现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离四句,本绝百非。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莲宗行者,当从者里信入。(《彻悟禅师语录》卷上)

  据此可知,持名念佛,这一句万德洪名,其为功德,难思难议,唯佛唯心,难名难状,超情离见,绝待圆融。吾人但肯仰遵圣教,生真信、发切愿、持念洪名,便即法尔趣向正遍知海。彻悟禅师诗:

  空澄海湛寂光土,日照天临法界身。

  父子相逢重会合,一团和气满门春。

  五重玄义第四:论用。用,即用处;可以得到怎样的利益,有什么好处,是即通过如前所述的“信愿行”这一宗趣的途径,究竟获得的利益。

  首先是往生净土。但有深信、切愿、念佛之实行,则万人修万人去。了脱分段生死,永离火宅炎炎的三界六道;超凡入圣,则得阿鞞跋致,永不退转,直至证入一生补处而成就佛果。这便是此论殊胜无比的力用。

  信、愿、行是往生净土的三资粮。在这里,关键问题是要看你对这三资粮功德积累如何。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是千古不移的定论。确论力用,便是“往生”和“不退”两件事。两件事实际上是一件事,即往生。因为一得往生,同时便得不退。今简要述说,先说往生。根据行人念佛功夫往生四种净土。

  按蕅益大师《弥陀要解》,行人执持名号,即持名念佛,没有断除见思惑烦恼,根据行人念佛功夫是散心或定心,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净土,分作上、中、下三辈,共为九品。如果是仗自力竖出三界,必须是见思惑断尽方可。今则仰仗佛的慈力,横超三界,是即所谓带业往生。吾人须留意者,这里所说的散心和定心,并非是一般地泛泛而言,乃是蕅益大师遵依教道所作的轨范的判释。是即:散心念佛,方属名字即佛位——禅宗明心见性,教下大开圆解,为名字即佛位;定心念佛,则属观行即佛位。

  行人执持名号到“事一心不乱”,见思惑烦恼任运脱落,则往生方便有余净土。往生此土的众生,分属四教(藏、通、别、圆)中九种成分的圣人。(如前释净土名义中所说)这里对“事一心不乱”的解释,也是遵依教道,要空我执,即是不为见思惑所乱、证得人空的圣人,是为相似即佛位。

  对“事一心不乱”说“理一心不乱”。在“事一心不乱”地位,就已经破除了见思惑,那么,到此“理一心不乱”地位,可想而知,便是开始破除无明惑了。无明惑是界外障碍证得法身的别惑。此之别惑,在圆教,从初住位开始,经历四十一位,分分破除,同时分分证得法身——常寂光。蕅益大师说:若执持名号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别初地、圆初住,乃至四十一品——圆教等觉,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净土。

  实报庄严净土,亦称之曰实报无障碍净土,应是就其所证得的“智境圆融”、“身土一如”的位次差别而建立的名称。所以蕅益大师说:若是无明惑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常寂光,是即圆教的妙觉,即佛。

  以上略说往生与四土。再略说不退有四义。

  《佛说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语“阿鞞跋致”,译为华语,意为“不退转”,如经后文云:“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佛。

  此“不退转”义,若从浅至深——由凡至圣说其次第:

  第一,毕竟不退。意即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不论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能接触听闻到阿弥陀佛名号或六方佛名,一经落于识田,便将永不亡失,千万劫后,毕竟因此得度,是为毕竟不退义。

  第二,位不退。“位”是就界内藏通二教的凡位与圣位的区别。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生死者,为凡位;断见思惑,了脱三界分段生死者,为圣位。念佛人一得往生,便长揖三界,永别生死,超凡入圣,故曰位不退。蕅益大师云:“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花托质,永离退缘。”(《弥陀要解》)

  第三,行不退。“行”是六度万行的菩萨行。净土法门属圆顿教法,凡往生者,皆大乘根性,发菩提心,尽未来际,广度众生,永不堕于二乘地位。如蕅益大师云:“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弥陀要解》)破见思惑,得一切智;破尘沙惑,则得道种智,故能常行菩萨道,度生不息。

  第四,念不退。“念”是正觉之念,是能破根本无明惑的中道观智。以此观智,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是即如来的正觉、大觉之海,亦名同生性,意即变易生死至此终了,晋入一生补处,候补佛位。蕅益大师说:“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

  总之,正判净土法门力用,据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第一,“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为横生四土义,是即众生但得往生凡圣同居净土,实际上便是等于往生方便有余等上三净土了。第二,“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是即一生补佛,则是圆证三不退义。众生一得往生,即证位不退,实际上便是等于证得了行不退和念不退。蕅益大师说:

  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弥陀要解》)

  元中峰明本国师咏净土诗曰:

  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

  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轮回没了期!

  五重玄义第五:判教相。印光法师此论,是依据释迦如来金口宣说的净土法门诸大乘经典而造。历代古德、诸大祖师早有明判,净土法门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中,属于圆顿教、菩萨法藏、大乘方等教相。

  又,我们天天课诵持念的《佛说阿弥陀经》,在三藏十二部中,属于无问自说的教法。由于信愿念佛往生净土之法微妙难思,等觉菩萨犹尚不能全知,何况二乘、凡夫!所以无人能问。佛陀基于度生的彻底悲心,主动自说此法。以此法为径路(捷径)修行,仗佛愿力,不断惑业,能了生死,被称为特别法门。如果说,禅宗是教外别传之心法,那么,净土便可以说是教内别传之事法。此中,禅宗悟心之后,仍须经过事修以历炼,若烦惑尚有一毫未断,生死则仍不得脱。倘若信愿念佛得生净土,最低限度亦证得位不退,永别三界六道生死。如《佛说无量寿经》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阿伽陀药,万病总治,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东土本师,西方弥陀,拯救众生脱离生死苦海,深慈宏旨,尽在于斯!

  又,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判释净土之教曰:“《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原以《华严经》专说菩萨藏法,而破无明、证法身的大菩萨,悉皆发愿回向往生净土。《法华经》是开权显实、会三乘归于一乘的圆教,而言凡念佛者,必定成佛。这在本论中,已有问答决疑。

  总之,净土之为教,实为如来彻上彻下、悲极无加、至深至广、至要至妙、极大极圆的度生之法,所谓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如天上群星悉皆拱北,似人间万水无不朝东。莲宗第十二祖彻悟梦东禅师云:“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该八教。”旨哉言矣!

  以上略谈五重玄义竟,以下解释论文。

  (待 续)  

  【注 释】

  [1]五停心,别总相念是三资粮位,暖、顶、忍、世第一是四加行位,总称七方便位。

  [2]五停心观:多贪(男女欲)众生修不净观;多瞋众生修慈悲观;散乱众生修数息观;愚痴众生修因缘观;(总括上四皆为多障故)多障众生修念佛观。

  [3]别总相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别为各别观,总为四者互统观。

  [4]所谓枝末无明的见思惑者,即二十六烦恼令人流转三界六道生死而不能解脱。三界见思烦恼:1、根本烦恼有六:贪、瞋、痴、慢、疑、五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是谓见惑);2、随烦恼有二十:①大随烦恼有八:1不信、2懈怠、3放逸、4昏沉、5掉举、6失念、7散乱、8不正知;②中随烦恼有二:1无惭、2无愧;③小随烦恼有十(较前二为特殊故):1忿、2恨、3恼、4覆、5诳、6谄、7慢、8害、9嫉、10悭。所谓随烦恼,以每每伴随前六烦恼而发生作用。伴随作用程度不同,有一般、有特殊,故又分为大随、中随、小随。

  [5]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那含,一共成二十五数。

  

《《净土决疑论》讲记 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