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決疑論》講記 一▪P2

  ..續本文上一頁,豎窮叁際,橫遍十方。如經雲,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即豎窮叁際義;無量光,即橫遍十方義。前者言時,後者說空,時空無盡,遍一切處,是即諸佛法身,亦即衆生本體。正因如是,須以明宗以求返本還源的可靠的有效途徑。印光法師撰聯:

  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

  五重玄義第叁:明宗。這個“宗”,是宗趣的意思。趣,即趣向,是修行的要徑,是趣向于“體”的唯一方便。于淨土法門而言,明宗是達到往生淨土這一目標的行動綱領。詳核本論內容,大體可以知道,論主是就教、理、行叁個方面,次第進行透徹的剖析,剀切精誠地疊相勸告:祛疑生信。

  佛陀垂教,應機施化。就能化之法而言,便是教、理、行、果;就所化之機而言,便是信、解、行(“行”亦作“修”)、證。對于佛陀所垂之教,衆生唯應仰信而遵行(修),方獲實益。然而,佛教所說之信,乃是智信,而非迷信。如何方得智信?只有正確地明白了真理,發現了真理,才能建立起理智的信仰。一旦明白了真理,便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形成不可動搖的理念,成爲一種不可磨滅的九牛莫挽的力量。由這一力量統領和主導自己的身口意叁業行爲,這便是信、願、行了。

  至于傳印科判本論的主體內容,即正宗分爲“決教疑以啓信”、“決理疑以起願”、“決行疑以導修”,不過是依本論行文次第,歸納爲教、理、行——能化之法,合以信、解、修而成爲信、願、行——所化之機,亦似是順理成章。其實,這叁科的內容,是互攝互融、相輔相成的。爲講解方便起見,姑爲如是分別,請勿拘泥僵執爲是。

  信、願、行叁者,“信”爲前提,“願”爲關鍵,“行”爲勁駕,則一往無前,穩操勝券矣!印光法師以身作則,約當50歲時,個人大事了辦之後,鑒于末法之時勢,以無限之悲心,特造此論以祛疑生信,令無量衆生,獲無邊法利。是故此論以“信、願、行”爲宗要,而以“信”爲根本,所謂“信爲道元功德母”也。

  淨土法門,以信、願、持名念佛爲修持的宗趣。信、願、持名叁者是互動的關系,即“非信,不足以啓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所願而證所信”。此語見于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彌陀要解》解釋信、願、行說:“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即信有叁對共六種信:自他爲一對,因果爲一對,事理爲一對。蕅益大師以其名字位的正法眼,用簡潔的文字,解釋得非常透徹、圓滿。如果吾人能依蕅益大師《要解》作如是信,則能樹立正知正見,堅不可摧,這是修持淨業的根本保證,其淨業百分之百地必定成就。

  茲據其義,略述一二。

  首先須谛信自心即佛。《觀無量壽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徹悟禅師說:“《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既舉,則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義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猶不念佛者,則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徹悟禅師語錄》卷上)吾人于一切時中,一念心起爲因,十法界爲果,上自佛法界,下迄地獄法界。如是之事理,概莫能外。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而猶不肯念佛——將心作佛者,誠恐天下少有其人!

  其次尤須谛信:舍染趣淨,轉凡成聖,從始至終都離不開因果定律。徹悟禅師曰:

  真法(按:是即吾人本無生滅的現前一念)無性,染淨從緣。一真既舉,體成十界,則十界全體即一真。是故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徹悟禅師語錄》卷上)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若依《觀經》所明的事理,可爲對曰:

  淨業行人,心作心是,修因克果,法爾如心。

  又,徹悟禅師闡述“念”與“念佛”的事理關系最爲究竟,吾人不可不知。師曰:

  吾人現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離四句,本絕百非。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蓮宗行者,當從者裏信入。(《徹悟禅師語錄》卷上)

  據此可知,持名念佛,這一句萬德洪名,其爲功德,難思難議,唯佛唯心,難名難狀,超情離見,絕待圓融。吾人但肯仰遵聖教,生真信、發切願、持念洪名,便即法爾趣向正遍知海。徹悟禅師詩:

  空澄海湛寂光土,日照天臨法界身。

  父子相逢重會合,一團和氣滿門春。

  五重玄義第四:論用。用,即用處;可以得到怎樣的利益,有什麼好處,是即通過如前所述的“信願行”這一宗趣的途徑,究竟獲得的利益。

  首先是往生淨土。但有深信、切願、念佛之實行,則萬人修萬人去。了脫分段生死,永離火宅炎炎的叁界六道;超凡入聖,則得阿鞞跋致,永不退轉,直至證入一生補處而成就佛果。這便是此論殊勝無比的力用。

  信、願、行是往生淨土的叁資糧。在這裏,關鍵問題是要看你對這叁資糧功德積累如何。蕅益大師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是千古不移的定論。確論力用,便是“往生”和“不退”兩件事。兩件事實際上是一件事,即往生。因爲一得往生,同時便得不退。今簡要述說,先說往生。根據行人念佛功夫往生四種淨土。

  按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行人執持名號,即持名念佛,沒有斷除見思惑煩惱,根據行人念佛功夫是散心或定心,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淨土,分作上、中、下叁輩,共爲九品。如果是仗自力豎出叁界,必須是見思惑斷盡方可。今則仰仗佛的慈力,橫超叁界,是即所謂帶業往生。吾人須留意者,這裏所說的散心和定心,並非是一般地泛泛而言,乃是蕅益大師遵依教道所作的軌範的判釋。是即:散心念佛,方屬名字即佛位——禅宗明心見性,教下大開圓解,爲名字即佛位;定心念佛,則屬觀行即佛位。

  行人執持名號到“事一心不亂”,見思惑煩惱任運脫落,則往生方便有余淨土。往生此土的衆生,分屬四教(藏、通、別、圓)中九種成分的聖人。(如前釋淨土名義中所說)這裏對“事一心不亂”的解釋,也是遵依教道,要空我執,即是不爲見思惑所亂、證得人空的聖人,是爲相似即佛位。

  對“事一心不亂”說“理一心不亂”。在“事一心不亂”地位,就已經破除了見思惑,那麼,到此“理一心不亂”地位,可想而知,便是開始破除無明惑了。無明惑是界外障礙證得法身的別惑。此之別惑,在圓教,從初住位開始,經曆四十一位,分分破除,同時分分證得法身——常寂光。蕅益大師說:若執持名號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別初地、圓初住,乃至四十一品——圓教等覺,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淨土。

  實報莊嚴淨土,亦稱之曰實報無障礙淨土,應是就其所證得的“智境圓融”、“身土一如”的位次差別而建立的名稱。所以蕅益大師說:若是無明惑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常寂光,是即圓教的妙覺,即佛。

  以上略說往生與四土。再略說不退有四義。

  《佛說阿彌陀經》雲:“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譯爲華語,意爲“不退轉”,如經後文雲:“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梵文“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譯爲“無上正等正覺”,即佛。

  此“不退轉”義,若從淺至深——由凡至聖說其次第:

  第一,畢竟不退。意即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不論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能接觸聽聞到阿彌陀佛名號或六方佛名,一經落于識田,便將永不亡失,千萬劫後,畢竟因此得度,是爲畢竟不退義。

  第二,位不退。“位”是就界內藏通二教的凡位與聖位的區別。在叁界六道中,輪回生死者,爲凡位;斷見思惑,了脫叁界分段生死者,爲聖位。念佛人一得往生,便長揖叁界,永別生死,超凡入聖,故曰位不退。蕅益大師雲:“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花托質,永離退緣。”(《彌陀要解》)

  第叁,行不退。“行”是六度萬行的菩薩行。淨土法門屬圓頓教法,凡往生者,皆大乘根性,發菩提心,盡未來際,廣度衆生,永不墮于二乘地位。如蕅益大師雲:“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彌陀要解》)破見思惑,得一切智;破塵沙惑,則得道種智,故能常行菩薩道,度生不息。

  第四,念不退。“念”是正覺之念,是能破根本無明惑的中道觀智。以此觀智,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是即如來的正覺、大覺之海,亦名同生性,意即變易生死至此終了,晉入一生補處,候補佛位。蕅益大師說:“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

  總之,正判淨土法門力用,據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第一,“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爲橫生四土義,是即衆生但得往生凡聖同居淨土,實際上便是等于往生方便有余等上叁淨土了。第二,“其中多有一生補處”,是即一生補佛,則是圓證叁不退義。衆生一得往生,即證位不退,實際上便是等于證得了行不退和念不退。蕅益大師說:

  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較彼頓悟正因,僅爲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彌陀要解》)

  元中峰明本國師詠淨土詩曰:

  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

  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輪回沒了期!

  五重玄義第五:判教相。印光法師此論,是依據釋迦如來金口宣說的淨土法門諸大乘經典而造。曆代古德、諸大祖師早有明判,淨土法門在佛陀的一代時教中,屬于圓頓教、菩薩法藏、大乘方等教相。

  又,我們天天課誦持念的《佛說阿彌陀經》,在叁藏十二部中,屬于無問自說的教法。由于信願念佛往生淨土之法微妙難思,等覺菩薩猶尚不能全知,何況二乘、凡夫!所以無人能問。佛陀基于度生的徹底悲心,主動自說此法。以此法爲徑路(捷徑)修行,仗佛願力,不斷惑業,能了生死,被稱爲特別法門。如果說,禅宗是教外別傳之心法,那麼,淨土便可以說是教內別傳之事法。此中,禅宗悟心之後,仍須經過事修以曆煉,若煩惑尚有一毫未斷,生死則仍不得脫。倘若信願念佛得生淨土,最低限度亦證得位不退,永別叁界六道生死。如《佛說無量壽經》說:“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衆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阿伽陀藥,萬病總治,絕待圓融,不可思議。東土本師,西方彌陀,拯救衆生脫離生死苦海,深慈宏旨,盡在于斯!

  又,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判釋淨土之教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原以《華嚴經》專說菩薩藏法,而破無明、證法身的大菩薩,悉皆發願回向往生淨土。《法華經》是開權顯實、會叁乘歸于一乘的圓教,而言凡念佛者,必定成佛。這在本論中,已有問答決疑。

  總之,淨土之爲教,實爲如來徹上徹下、悲極無加、至深至廣、至要至妙、極大極圓的度生之法,所謂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如天上群星悉皆拱北,似人間萬水無不朝東。蓮宗第十二祖徹悟夢東禅師雲:“一句彌陀,我佛心要;豎徹五時,橫該八教。”旨哉言矣!

  以上略談五重玄義竟,以下解釋論文。

  (待 續)  

  【注 釋】

  [1]五停心,別總相念是叁資糧位,暖、頂、忍、世第一是四加行位,總稱七方便位。

  [2]五停心觀:多貪(男女欲)衆生修不淨觀;多瞋衆生修慈悲觀;散亂衆生修數息觀;愚癡衆生修因緣觀;(總括上四皆爲多障故)多障衆生修念佛觀。

  [3]別總相念: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別爲各別觀,總爲四者互統觀。

  [4]所謂枝末無明的見思惑者,即二十六煩惱令人流轉叁界六道生死而不能解脫。叁界見思煩惱:1、根本煩惱有六:貪、瞋、癡、慢、疑、五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是謂見惑);2、隨煩惱有二十:①大隨煩惱有八:1不信、2懈怠、3放逸、4昏沈、5掉舉、6失念、7散亂、8不正知;②中隨煩惱有二:1無慚、2無愧;③小隨煩惱有十(較前二爲特殊故):1忿、2恨、3惱、4覆、5诳、6谄、7慢、8害、9嫉、10悭。所謂隨煩惱,以每每伴隨前六煩惱而發生作用。伴隨作用程度不同,有一般、有特殊,故又分爲大隨、中隨、小隨。

  [5]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禅四空處,無想及那含,一共成二十五數。

  

《《淨土決疑論》講記 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