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決疑論》講記(二)
釋印光造論 釋傳印講記
一、序分
(一)總序——綱宗:明淨土法門契理契機
1、以藥喻
【論文】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則妙。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則皆可證道。
世間醫藥能醫治身病,能令人四大安康,脫離病患疾苦。然而,必須對症下藥,方可愈病。並不在于藥品本身貴賤,能治好了病,便是好藥。此理,人所易知。佛陀爲無上大醫王,能令人斷除叁惑煩惱的心病,脫離叁界六道輪回生死的痛苦,永享安隱。
然而,佛度衆生,皆是觀機施教,對機說法,功不唐捐,法無虛設。所以幾乎都是收到立竿見影、當下見道證果的效果。佛涅槃後,正法時期五百年,又像法時期一千年,人們奉行佛的遺教,機教相投,經過修行而獲證聖果。這便是人根殊勝,即人的根機敏利,多爲上根利智之人,所以當時知識如林。
所謂“知識”,指大開圓解或明心見性有一定修證的人。吾人修行,是離不開善知識的,也是不可以離開善知識的。如今的寺院,大家和合同居共同修持,都是具有互爲“知識”的功德作用。
隨修一法,皆可證道。證道:能不迷于生死,方可謂證道。斷見惑預聖流,斷思惑則全出生死。而預流的初果聖者尚須于欲界天上人間受生七次,斷叁界思惑盡,證聲聞四果阿羅漢。梵語阿羅漢,此雲應供、殺賊、無生,脫叁界生死。所謂證道,豈易易哉!
2、明時機
【論文】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識希少,若舍淨土,則莫由解脫。
即今之世,是末法時期矣!人們逐漸陷于物欲橫流狀態,對人生自己己躬下事、本命元辰和人生真谛的探究和追求,漸漸淡薄,逐漸疏遠了。所以,人的根機逐漸陋劣起來。真正大開圓解、明心見性的善知識,豈止是稀少,簡直是絕無其人了。處于這樣一種時勢,可以明確、肯定地說:若捨淨土,則莫由解脫。吾人須知:淨土法門之爲教也,如天普蓋,似地均擎,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千經共贊,萬論均宣。如清省庵大師詩曰:
我教原開無量門,就中念佛最爲尊。
都融妄念歸真念,總攝諸根在一根。
不用叁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
如來金口無虛語,曆曆明文尚具存!
解脫,出離分段生死之謂。吾人發心修行,如果分段生死不了,便依然還在輪回,以見思二惑未能斷故,乃至尚有一毫未斷,亦皆必須隨其惑業牽引而受生死果報。因此,對凡夫而言,擺脫分段生死,乃是頭等重要大事、關鍵所在。蓋吾人學佛,分段生死一關,乃是主要矛盾,此關今生若不能解決,雖有一點福報,轉生即迷,所以亦總屬徒然。此淨土一法,我佛慈悲,無問自說,別開一線之路,依佛願力、自心願力以及持名功德力,決定超脫叁界生死,往生淨土得不退轉。
若舍此法,任你通身手眼,能使天花亂墜,其于了脫生死何預哉!故雲“若舍淨土,則莫由解脫”,語氣非常肯定。
(二)別序
1、序自
(1)明舍儒(脫俗)從釋(出家)之因緣
①自省(自責)
【論文】余自愧多生多劫,少種善根。
這是論主自謙之語。入佛以後,方知生死輪回無量,故有“多生多劫”之語。劫,梵語“劫波”,此雲“時分”,即時間的分齊。同一世界人群,隨其善或惡業的總和傾向,決定其正報、依報的或勝或劣,壽命的或長或短等,造成共同性的綜合果報,區分爲增劫、減劫,人壽最長達八萬四千歲,最短爲十歲。減劫當中人壽至叁十、二十、十歲時,有刀兵、饑馑、瘟疫的惡報出現,是爲小叁災。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惡報過後,人心思善,由十歲每過百年平均增加一歲,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是爲增劫,人世總和爲善業勝。人類惡習複現,惡業日多,每過百年平均減少一歲,減到人壽十歲,是爲減劫,人世總和爲惡業勝。如是一增一減爲一小劫。二十小劫爲一中劫,四中劫爲一大劫。四中劫分別名爲成、住、壞、空,壞劫之時有火、水、風壞之,是爲大叁災。壞、空之時,衆生由業力故,轉生他方成住世界。不讀佛經,不明此事。吾人流浪生死,動辄以塵點劫數計。骨若崇山,淚盈湖海。省庵《勸發菩提心文》雲:“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于大地。”非虛語也。豈不驚心,疾求出離!
【論文】福薄慧淺,障重業深。年當志學,不逢善友。未聞聖賢傳薪之道,爭服韓歐辟佛之毒。學問未成,業力先現。從茲病困數年,不能事事。
這是論主自省、自責,檢討自己過愆,是一種至誠懇切發露忏悔的陳述。菩提正道,名爲善根。六度中前五,名爲福德;後一般若,名爲智慧。
障重業深,即煩惱障、業障和報障深重,亦即惑、業、苦叁者,交煎逼迫,飽受痛苦。
年當志學,不逢善友。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論主十五歲時,還未遇見懂佛法的朋友爲之介紹佛教道理。
未聞聖賢傳薪之道,聖賢指儒家所說的世間聖賢之人。聖者:能于事物無所不通,于品格道德已臻完善。《孟子·盡心下》雲:“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趙歧注曰:“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爲聖人;有聖知之明,其道不可得知,是爲神人。”
賢者:即智慧(才能)、德行(道德)甚優,而未及于聖人。
傳薪,亦作“薪傳”。傳火于薪,火又傳于後薪;輾轉相傳,火終不熄,有似佛家宗下之傳燈。比喻師資理學道術遞相傳授。語出《莊子·養生主》:“指窮于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未聞聖賢傳薪之道”,即沒有能秉受到儒家聖賢孔子、孟子的真正的心法——義理宗旨,而錯誤地中了韓愈、歐陽修等人誹謗佛法的毒害。
韓愈(768—824),唐(憲宗)時人,大文學家、大哲學家。強調自堯舜到孔孟一脈相傳的“道統”,尊儒排佛。官至刑部侍郎。曾經因爲谏阻唐憲宗(李純)由法門寺(陝西扶風縣)迎請佛指骨舍利到皇宮中供養,被貶爲潮州刺史。聖旨下,辭京赴任,途經終南山,有侄孫韓湘子在山中修道,來辭別,韓愈致詩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爲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意爲恐怕從此一去爲永別矣。後來,他並沒有終老于潮州,又被調回京了。他到潮州後,推動潮州地方文化的發展,並對國計民生有甚大貢獻,至今潮州仍有他的遺迹甚多,如韓山、韓江、韓祠以及學校等。
潮州有靈山寺,時有大顛禅師,韓愈與之往來承接,受到佛法熏陶。
歐陽修(1007—1072),北宋(真宗)時人,文史學大家,天聖年間,中進士第,官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行新法,歐陽修疏陳“青苗法”弊害。與宋祁合力編修,著有《新唐書》,又他一個人撰修《新五代史》。尊儒排佛。
韓歐對後世儒家的“道統正脈”思想影響甚大,包括明末蕅益大師未出家前也曾受其影響。
印光法師自言:學問末成,業力先現,從茲病數年,不能事事。“事事”二字,前一“事”字是動詞,後一“事”字是名詞。不能事事,意即不能夠做事,不能工作了。以上文字是自己檢討。以下是自覺醒悟。
②自醒(自悟)
【論文】谛思天地鬼神,如此昭著,古今聖賢,如此衆多,況佛法自無權力以脅人服從,必賴聖君賢相護持,方能流通天下耳。
孔子短佛十余歲,其時佛法雖然還沒有傳來中國漢地,然而孔子,已經知道西域之天竺有大聖人出世,其道不化而行。所以,孔子至聖,對于尚在遙遠地方的佛法,便已經表示歡喜贊歎。而世間聖人(孔)和出世間聖人(佛)教化衆生雖然淺深有別,次第不同,其實是孔子與佛,相輔相成,以達成教化衆生之目的。“聖君賢相”多爲夙有善根之人,或秉靈山遺囑轉世再來,故多皆護持佛法。絕不像後來韓、歐、程、朱等人拘守門庭、排斥佛法,特別是宋明理學者,自诩正統,爲殁後進入孔廟,竟不惜借用佛家禅宗爲武器,裝點門面,反過來排斥佛教。
【論文】倘其法果如韓歐所言,悖叛聖道,爲害中國,豈但古今聖君賢相,不能相容于世,而天地鬼神,將亦誅滅無遺也久矣!又何待韓歐等托空言而辟之也耶?
韓歐誹謗佛教,從人間倫理立場,指摘道:“佛爲胡人,教爲胡教,以中華傳統思想一向是輕視四方民族爲夷狄,獨有大秦、大漢、大唐爲高明。佛教爲胡人之教,既非中國正統,中國豈宜降節而事佛?!”又批評說,《孝經》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胡教令人出家,剃發毀形,豈非不孝?又出家之後,不禮父母、君王,既受親恩、國恩、而不致敬,豈非忤逆?又,儒經有雲:“不孝有叁,無後爲大。”出家後不盡孝道,不繼宗祧,有違人倫,等等。蓮池大師有鑒于流俗知見,曾有言曰:
俗言“佛”字,從“弗”從“人”,蓋弗人也。以其棄國無君,辭親無父,不娶無子(佛雖有子,而亦令出家——傳印注),潔其身而亂大倫,非人之道,不可施之中國。此訛也。
弗人,則誠弗人。而所以“弗”者,非子之雲也。斷人所不能斷之惑,證人所不能證之智,行人所不能行之行。是故堯、舜、周、孔者,人之聖;佛也者,聖之聖也。聖且不足以名之,況可謂之人乎?日、月、四王乃至無色者,對人而稱天。佛也者,對天而稱天者也。天且不足以名之,況可謂之人乎?“佛”爲“弗人”,其義如是。
嘗統論叁教。儒,從“需”從“人”,不躁妄之謂“需”,儒,蓋從容乎禮法人也;仙,從“山”從“人”,離市井之謂“山”,仙,蓋逍遙乎物外人也。不可謂之“弗”,(儒道)二教雖高,猶可名人。佛者,出四生(胎、卵、濕、化),超叁界(欲、色、無色),不可以人名也。
以上姑就子問。實則,“佛”是梵語,此雲“覺”,奚取于“弗人”?(蓮池大師《雲棲法彙·正訛集》)…
《《淨土決疑論》講記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