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決定要得心佛相應”,這是何等誓要打破宇宙、跳出古今的壯烈氣概啊!毅志金可镂,滴水石爲穿。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中有雲:“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虛空非大,願力最大。”誠哉言矣!
印光法師被尊爲一宗之祖,吾人必當于此拳拳服膺。果能如是用決裂之心,奮沖霄之志,建立其信願行,吾等人人,固非不可望而及之的呀!
次年,印光法師38歲(公元1898年),于普陀山法雨寺閉關期中,作《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載《文鈔》卷一之首),其文字便已經非同凡響,若心地沒有發明,是決然作不出的。如其書的開首便說:“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又以蓮池大師參笑岩禅師爲例說:“至蓮池大師參笑岩大悟之後,則置彼(禅)而取此,以淨業若成,禅宗自得。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蓋以因時製宜,法須逗機,若不如是,則衆生不能得度矣。”
從此往後,印光法師應機說法,若洪鍾待叩,若淨瓶瀉水。其著名論文有《淨土法門普被叁根論》、《宗教不宜混濫論》、《佛教以孝爲本論》、《如來隨機利生淺近論》以及現在爲大家講的這篇《淨土決疑論》。這五篇論文,由高鶴年居士拿到上海,發表在狄楚青居士編的《佛學叢報》上,是年爲1912年,即民國元年,印光法師52歲。當然這五篇論,並不是民國元年現寫的,而是民國元年以前完成的。
由此可知,印光法師38歲時,已經淨業成就。經過在普陀山法雨寺珠寶殿側閉關修持的實踐,實現了他曾經向康澤法師說過的“佛不以攝受诳人……(但肯用功)終有加被之日……決定要得心佛相應,方可稍安此心”這一涵蓋乾坤的誓言。
爲人師範,教化他人,印光法師常言:“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這是印光法師爲人的終生寫照。
2、序他:明造論決疑之因緣
【論文】一日有一上座,久參禅宗,兼通教理,眼空四海,誓證一乘。效善財以遍參知識,至螺山以叩關余舍。
時,余適以《彌陀要解》文深理奧,不便童蒙,欲搜輯臺教,逐條著鈔,俾初學之士易于進步。非敢效古德之宏闡道妙,聊以作後進之入勝因緣。
喜彼之來,即贈《要解》一本,且告以著鈔之意。
印光法師向這位上座師贈送蕅益大師著《彌陀要解》一本,于是引起與上座師互爲對論,這便是著作《淨土決疑論》的因緣。
上座,出家受具足戒經30夏,爲上座。久參禅宗,兼通教理,說明這位上座非等閑之輩,乃是宗教兼通的大家。眼空四海,誓證一乘,說明這位上座對于“心即是佛”的“唯心自性”之理深得于心。蓋訪師尋道,往往先入爲主;當然,也與一個人的根機相關。如果是真正的宗教兼通者,便不會有“眼空四海”的表現。例如,被拍成電影、已經播放的《一輪明月》中,弘一法師對印光法師欽敬得五體投地。近世文學家葉聖陶當年在上海曾經隨同弘一法師前往參谒印光法師,著有《兩法師》名篇,閱之可知。佛教主要工具書《佛學大辭典》的編輯者丁福保居士,爲編撰這部大辭典,逐條逐目向印光法師請教。在《印光法師文鈔》中,有近20封書信往來記錄此事。當時,宗教兼通者,誠恐實無有能出印光法師之右者。
這位上座實際上是一位執理廢事的代表者。因爲這種類型的人物,在佛門中甚多,有一定的代表性,故以上座出之,乃至以下論文主體內容,皆是與這位上座的對論。每一對論的問題,都是極爲重要,而且是很有普遍性的、大家都沒有弄清楚、都有錯誤觀念的問題,所以,假上座之口以出之。其實,不必定有上座其人。古時,論師造論多采取這種方式,以爲論述的方便。
螺山,具稱紅螺山,在北京懷柔縣,謂古時曾有兩螺爲紅色,修煉成仙,穿紅色衣,來聽佛法,成爲護法神,螺仙羽化,遺蛻安葬在山中,至今猶有兩墓存在。山中有寺,名資福寺。清嘉慶年間,淨宗第十二祖徹悟禅師(1741~1810)居此(1800~1810),其真身舍利塔現今仍存在,《徹悟禅師語錄》、《夢東禅師遺集》兩卷著作于此,今收錄在印光法師修訂的《淨土十要》附錄部分中。
《彌陀要解》,具稱《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爲明末清初的蕅益大師所著。印光法師評價此書說:“《彌陀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爲自有此經以來之第一注解。(《增廣文鈔卷一·複濮大凡居士書》)”又說:“理事各臻其極,爲自佛說此經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增廣文鈔卷一·與徐福賢女士書》)蕅益大師爲淨土宗第九祖,亦爲天臺宗祖師、禅宗祖師,用教下的話說,他是“大開圓解”,用宗門的話說,他是透過“向上一著”,獲得圓教的“名字位” 。此位之人,講說佛法,或深說淺說,或略說詳說,或縱或橫,或長或短,皆能如數家珍,拈來便是,如瓶瀉水,滔滔不絕,而且決無差錯。所以,凡蕅益大師所著書(當然還有蓮池、憨山、省庵、徹悟、印光等古來許多祖師的著作),我們可以視同佛語一樣重要。現有《蕅益大師全集》精裝全部20冊行世,奉勸諸位當閱讀之。
印光法師在這篇論文中,以造此論爲發端的方式,提示《彌陀要解》一書,並爲此著鈔,贈與上座。所有這些,都點示出此書在淨土法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淨土法門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吾等讀此論文,宜善爲措心,如能格外地重視和研修《彌陀要解》,必定會獲得莫大的法利。
論文說搜輯臺教,逐條著鈔,臺教,即天臺教,陳隋時代的智者大師,雖爲此宗第四祖,而此宗實爲智者大師所開創。臺教將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分判爲五時八教,以解釋和理順深、淺、高、低、縱、橫、上、下等各種關系,可以說是無不盡善盡美。蕅益大師是此宗出色的專家,著有《教觀綱宗》一卷,爲研修天臺教入門的鑰匙,建議諸位趁適當時機研讀之。
《彌陀要解》是依據天臺家判教的法則來寫作的。《彌陀要解便蒙鈔》爲清道光末年紅螺山慕蓮法師所著,法師亦深通天臺教理。解釋經文的文字曰“解”,亦曰“疏”。對“解”或“疏”加以解釋的文字,謂之“鈔”。便蒙,即便利初學之人。蒙,謂童蒙,即指初學的小學生。
印光法師《複馬契西居士書》中說:“《便蒙鈔》乃道光末年(約1850年)紅螺山慕蓮法師所著,《淨土決疑論》特借彼口氣而作發起。民國叁年(1914),狄楚青致書令作論,以湊《佛學叢報》材料。”(《印光法師文鈔》正編卷二第33頁)由此可知,假借《彌陀要解》著《便蒙鈔》,實爲論主闡揚淨土宏旨、代佛宣揚、暢佛本懷的善巧方便。
《淨土決疑論》講記《序分》講竟。
(待 續)
《《淨土決疑論》講記 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