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了佛教为出世间法,佛慈如日光普照,普救众生离苦得乐的道理,韩欧等所说,则不值一驳了。
所以韩欧等之辟佛,其实,也不过如同仰面唾天、逆风扬尘相似,又如同乌鸟展翅欲遮日光,只是徒劳而已,丝毫亦不能动摇佛教一点。佛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尽管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武一宗”灭法,也不能把佛教消灭掉。只是众生自造其业,自受其害而已,与佛法何干!
凡有佛法之处,天地鬼神,必当护持。如《金刚经》等所说。
③自行(自超)
【论文】《中庸》谓君子之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焉!韩欧虽贤,其去圣人远甚!况圣人所不知、不能者乎?佛法殆非凡情世智所能测度之法也。遂顿革先心,出家为僧。
这段话,是印光法师自觉醒悟之后的自行超脱。《中庸》为四书之一,君子之道,应即世间人伦之道,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又印光法师经常向弟子提示的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是皆世间正人君子所必须的行持。
及其至也,乃是极则到家的功夫。如《大学》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对于这些,儒家先哲们,则只能各随其体会,而不能究竟。若以佛较孔子,则佛为至善,所以,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了。在此,论主印光法师当时虽然还没有出家,但是,已经认识到了佛法的实际和本质——佛法不是一门普通的世间学问,佛法不是凡情世智所能测度的。
这时就能对佛法有这样的认识和觉悟,说明这个人的精神世界,已经起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这就是人生观、宇宙观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正确答案。说明论主印光法师是有大根基的人,是乘愿再来人。
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变化和意识形态的确立,是这个人行为、事业的动机和原动力,而动机和目的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论主印光法师出家因缘已经成熟。
例如,佛教基本教义——四谛法门便是这样。先是知苦,知苦而后知道必须断集。集,凭什么断?因慕灭而修道,修道,才能断集,才能实现灭谛的究竟安乐。要想离苦,是动机,为断烦恼而修道——三十七道品法,如《弥陀经》中有说,这是手段,证灭,是目的。
这说明,印光法师发心要出家的志愿已经确立,任何力量不能动摇,用一般人的话说,便是:铁了心了,无论如何,也要走这条路!
所以,论文紧接下句,便是“遂顿革先心,出家为僧”。毅然决然,付诸行动,实现他顶天立地、成佛作祖的抱负。
(2)明入佛(学教参禅)从净(专修净土)之因缘
①要即生了生死
【论文】自量己力,非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生死。从兹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
这一段文字,由“自量己力”至“惭愧何如”,共四小节,是明“入佛从净”的因缘。
第一小节,要即生了生死,便是:自己知道仗自力于现生了脱生死,决难办到,非仗佛力不可!因此,专修净业,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两个“唯”字,加重语气,说明决心誓志专修。之所以这样斩钉截铁,毫不含糊,是因为看准了一个问题,明确了一个问题,也就是知道了当前修行中首先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这便是已经向诸位讲过的,必须突破“分段生死”这一关!也就是说明末法凡夫,欲求现生了脱分段生死,非仗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不可!可以断言:若舍此法,则别无出路。所以叠用两个“唯”字,以明专修净业。吾人于此,应当切切深思而熟虑之,万万不可无动于衷而马虎放过。
印光法师从出家一开始就明确了这一点。直到后来,经过他自己努力修持,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了把握,出世利生30年间,始终对我们强调这一问题——是即不遗余力地弘扬净土法门。
非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生死。这是学佛修行人的关键问题,是吾人学佛修行这一法当中的主要矛盾。办世间事情也如此,事务繁多,千头万绪,然而,必定有重有轻,有主有次,有先有后。只有在这些纷繁事务中,找到其重要的、主要的、迫不及待须先办的事务着手进行办理,事情才能办好。即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了主要矛盾,事情才能办好、办成功。
辞亲割爱,脱俗离尘,出家为僧,是一件大事。把家产不要了,把亲属弃离了,把身命捐献了,试问,还有什么事能比这个更为重大的呢?远非办理世间一般事务之可比。对于如此重大的事体,怎么可以心中无数、茫然不知其所以、摸着石头过河呢?
请看,印光法师从开始接触佛教,发心出家,就明确了这一问题,是我们学佛修行者的典范。
②要发明第一义谛
【论文】纵多年以来,滥厕讲席,历参禅匠,不过欲发明净土第一义谛,以作上品往生资粮而已。
出家以后,许多年间学教、听经。在丛林道场中,请法师宣讲经论,是为讲席。滥厕二字,是自谦之词,谓滥竽充数地参与其中。所以,印光法师对于各种大乘经典如《华严》、《法华》、《涅槃》、《楞严》、《金刚般若》等无不熟悉,对于唯识、贤首、天台、禅宗、大小乘戒律无不精通。
历参禅匠,历参,即遍参,即天下禅宗大善知识,皆去叩参。禅匠,即大禅师,或称宗师。匠人能冶金铸器,譬喻禅师能指点学人发明心地,使之为佛为祖。
第一义谛,即佛祖之心要,在禅宗,叫作“向上一著”、“父母(此之“父母”意为无明为父,贪爱为母,非谓生育此色身之父母,须知)未生前本来面目”等;在教下,“第一义谛”即为“大开圆解”;在净土法门,便是“念佛三昧”。
印光法师从一出家,便明确目标,立下志愿。而且,他是一个非常认真、严肃地对待自己人生的人,决无因循、迁就、苟且度日的作风。一旦立下志愿,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的志愿和目标,便是“万善同归,庄严净土”。
③信愿坚固
【论文】所恨色力衰弱,行难勇猛。而信愿坚固,非但世间禅讲诸师,不能稍移其操,即诸佛现身,令修余法,亦不肯舍此取彼,违背初心。
色力衰弱,四大色体有时免不了有些病痛,但是由于他心态良好,法喜充满,修持得法,色身四大必然获得轻安。行难勇猛,则是自谦之词。
信愿坚固则是实实在在的,如同金刚一般不可摧毁。所以下文说,非但世间禅讲诸师不能改其操守,即使佛祖现身也只可向佛、向祖师作礼说:弟子已先前秉受了您老的念佛法门,您今纵有妙法,弟子先志也不能更改。这是从前一位祖师在劝修净土的开示中的话,今印光法师引用来说明自己“信愿坚固”,已臻其极。其所以作这样极端的说法,就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这一法,乃是末法众生现生得以脱离生死苦海的铁的真理法则。这一法,是大畅佛祖度生本怀之法。若有弘扬和修持此法者,佛祖加持摄受,犹唯恐来不及,又岂能自语相违而加以阻止乎?
如净土宗第四祖法照大师于应量器(即铁钵)中得睹瑞相而恭诣五台山,参诣圣境“大圣竹林寺”,蒙文殊、普贤二大菩萨舒臂摩顶,并殷切咐嘱令弘扬念佛法门,令众生渡脱生死苦海,因此,在那里启建竹林寺。从此以后,朝五台者,皆往礼谒。
又如净土宗第五祖少康大师,净业因缘成熟,一日遇异僧指点:“你的因缘应在新定地方。”于是少康大师便到新定乌龙山启建道场,大开净土法门。
这都是佛祖赞叹劝修净土,实例甚多,不胜枚举。
如果遇有佛的形像或祖师形像现身在前,对你说:“我有妙法,只要你放弃净土法门,我便传授与你。”这可以肯定,是魔而非佛,如《楞严经》中“五十种阴魔”境界中所说。归根结底,魔从心生,还是自己狐疑少信所致。
④谦以自牧
【论文】奈宿业所障,终未能得一心不乱,以亲证夫念佛三昧,惭愧何如!
这是论主印光法师按通常行文的方法,用自谦的词句,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真修实证妥当地隐藏起来。如果有人问:佛教人说诚实语,难道印光法师是说妄语吗?回答说:不然。这是很必要的做法,并非故意谦虚,这也不属于妄语一类。须知,佛制戒律严诫向没有证得者——一般人透露自己之所证。若透露,即为违犯佛戒。所以,诸位如果遇到有人说自己或他人开悟了,或证得了何等圣果等等,便可以知道,这些皆非邪即伪,皆是欺哄那些不明佛教义理的愚俗之人的。
印光法师为自己打掩护的“终未能得一心不乱,以亲证夫念佛三昧”这两句话,已经透露出来正面的消息,便是等于告诉了我们:他已经获得了一心不乱,已经证得了念佛三昧。这些,从他遗留给我们的《文钞》中处处可以得到启示。《文钞》中还有一篇直接讲念佛三昧的《摸象记》,用“瞎子摸象”的典故,也是一种掩护。实际上,印光法师的为人,自己若是没有十分把握的事,他是决不肯举以示人的。
印光法师闭关专修念佛三昧,若不得此三昧,誓不罢休。由他给康泽法师的信中,可以证知。信的原文说:
然佛既不以摄受诳人,光必以死期败烈(原注:死期败烈,北方土语。烈者,功烈;败者,败坏。如张巡守睢阳,誓立灭贼功烈,以死为期,决不退败。若不死,必定要成此功烈。若死,才见败坏耳。此语,北人常谈;南方来曾未闻,故标其意致耳),哀求加被。即当时不蒙加被,终有加被之日。
今拟(腊月)三十随众过年(春节),至(正月)初一日,仍复起期,直至和尚退院,方始解期,再定后来章程(修持计划)。决定要得心佛相应,方可稍安此心。(《印光法师文钞》正编卷一第54页《与康泽师书》)
考1998年4月成都天地出版社出版沈去疾编著《印光法师年谱》,印光法师于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37岁时,应普陀山法雨寺大众一再坚请,开讲《弥陀经要解便蒙钞》。讲毕,即于寺之珠宝殿侧闭关,两期六载。其与康泽法师信中,有“仍复起期”字句,可知此时前后都正在闭关之中,乃是修持最为吃紧的时期。我们听一听,“必以死期败烈”…
《《净土决疑论》讲记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