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决疑论》讲记(五)
释印光造论 释传印讲记
2、析“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疑
(1)上座陈问
【论文】彼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宗门常谈,不应有错。
宗门中,从上诸祖善知识所谈,的确如是,实无有错。诸祖善知识经过刻苦努力,功夫到家,亲见如是境界,事理圆融,实无隔碍。而一般凡情之人,执语会意,依文生解,总不出乎对立(相对)分别之外,将祖师善知识的穷理极谈,翻作绞杀自己法身慧命的锐利武器,曷胜叹哉!
彻悟禅师偈曰:
自性弥陀,弥陀自性;执性废修,因药成病。
极乐唯心,心唯极乐;离土论心,翻然大错。
未明唯土,岂达唯心;碔砆非玉,鍮金非金。
又偈云:
弥陀自性两相当,双照双遮总不妨。
念到圆融无碍处,时闻一阵藕花香。
净土唯心我独知,痴人空自泣多歧。
故乡归去便归去,金色花开正是时。
吾人幸得听闻佛法,修学佛道,如果于此“唯心”、“自性”之理与事的关系不能正确地理解,高谈理性,不务实修,则其失也大矣!
(2)论主析疑
【论文】余曰:宗门所说,专指理性,非论事修。所以然者,欲人先识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然后依此理以起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汝何事理笼统、知见颠倒之若是也!又汝以“舍东取西”为生灭者,不知“执东废西”乃断灭也。夫未证妙觉,谁离取舍?三祇炼行,百劫修因,上求下化,断惑证真,何一非取舍之事乎!须知如来欲令一切众生速证法身及与寂光,所以特劝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理为心具,明白了此理为心之所具,是即有了信心,本应依此信心转化为实践修行的原动力。而如“上座”其人者,执理废事,故成邪见。此见在一般不甚明了佛法者,姑不必论,即使颇具学识的知识分子,也多是此种见解,甚具代表性。针对此种知见,古德已经多有开示。
如明·楚石梵琦禅师《西斋净土诗》曰:
有个弥陀在自心,才生一念隔千岑。
于中岂待回光照,直下翻为向外寻。
绿水青山皆妙体,黄莺紫燕总元音。
凡夫只为贪嗔重,不觉身栖宝树林。
金作层楼玉作台,琉璃田地绝尘埃。
唯心净土无高下,自性弥陀不去来。
红日初非天外没,白莲只在意根栽。
众生障重须存想,想极情亡眼豁开。
这也如同我们,因为人间的业报,生在这人世间为人,你现在所生存的这个人间世界,难道是没有的吗?思之可知。这个业报,由自心所造,这个世界,唯心所现。如是因缘果报,全事即理,全理成事。若离事,理则没有安立的余地。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
问: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何也?
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又,悉檀四益(四悉檀:世界悉檀〔欢喜〕、为人悉檀〔生善〕、对治悉檀〔破恶〕、第一义悉檀〔入理〕),后三益事不孤起,倘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生善、破恶)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耶!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自性弥陀也)。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唯心净土也)。
三祇炼行,百劫修因: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为烧制砖瓦陶器的陶师,遇古释迦,遂发心求佛道。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断惑证真,修炼六度万行。如《天台四教仪》云:自古释迦至尸弃佛[1]值七万五千佛,是初僧祇;由尸弃佛至然灯佛值七万六千佛,是第二僧祇;从然灯佛至毗婆尸佛值七万七千佛,是第三僧祇。更经百劫修相好因,修百福(如能治大千世界人盲复明,为一福)成就一相。
又,禅者,佛之心要也;净土者,佛之境界也。佛心要者,理也,智也;佛境界者,事也,相也。事理圆融,心境不二,是为法身。如果离开净土法门之修持,岂能臻此?
由凡夫成佛道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取舍”的过程。譬喻一粒种子,遇水、土、阳光之缘,开始发芽,种子原状,即被舍去而取芽状。此芽又生出茎,芽状即被舍去而取茎状。由茎生叶,乃至开花结果,皆是舍旧状而取新状。断惑证真,即是舍烦恼而取菩提,舍生死而取涅槃,都离不开取舍。证得常寂光的法身以后,才可以谈不取不舍,乃至不垢不净、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等。
3、析《华严合论》谓净土“是权非实”疑
(1)上座质疑
【论文】问:枣柏李长者《华严合论》,谓西方净土,乃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非实,何以华藏海众,同愿往生?枣柏现生证圣,神通智慧,不可思议,定是华严会上菩萨示现,所有言说,当无错谬。
《华严合论》,是研学《华严经》的重要典籍之一,因此这个问题的提出,颇有代表性。这是关系到对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看法问题,即极乐世界是不是实在的,是不是阿弥陀佛临时施设了一个“化城”在那里。如果极乐世界是权而非实的话,那么,住、行、向、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便不会发愿往生,圆成佛果。
由于枣柏大士李通玄不是一般人,是有所修证的人,他的著作,有一定的权威性,影响很大,而且这个问题,向来很少得到明晰的回答,因此,对这个问题不明白,弄不清楚,便会影响到对西方净土建立的信心。
下面,论主回答这一问题,说明其所以。
(2)论主明其所以
①正明传经史实
【论文】答:枣柏虽菩萨示现,以经未全来,不能预断,故作此说。按枣柏造论,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论成之后,随即入灭。历五十余年,至德宗贞元十一年,南天竺乌荼国王,方进《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之梵文。至十四年,始译毕流通。其前之三十九卷,即《八十华严》之《入法界品》,而文义加详。彼第八十,善财承普贤威神之力,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乃为说偈,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以文来未尽,故未结而终。及《行愿品》来,第四十卷,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令其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说毕,如来赞叹,大众奉行,文方圆备。故古德以此一卷,续于八十卷后流通,欲后世学者,咸得受持全经云耳。
《大方广佛华严经》,由印度梵文本传来中国汉地,先后有三次翻译,即六十卷本、八十卷本和四十卷本。
六十卷本:东晋义熙十四年(418),佛陀跋陀罗于扬都道场寺译出《华严经》六十卷,是为旧译《华严经》。
八十卷本:唐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实叉难陀再译此经为八十卷,是为新译《华严经》。
四十卷本:复有般若三藏译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是为四十《华严》。关于南印度乌荼国王向唐德宗皇帝进奉本经梵文本的因缘,如本经第四十卷末后所附《后记》说:
南天竺乌荼国深信最胜善逝法者修行最胜大乘行者,吉祥自在作清净师子王,上献摩诃支那大唐国大吉祥天子大自在师子中大王:手自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刹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谨奉进上。
伏愿:
大国圣王,福聚高大,超须弥山;智慧深广,过四大海;十方国土,通为一家。及书此经功德,愿集彼无量福聚,等虚空界。一切世界海,无尽众生界,一切皆如善财童子,得佛正见,具足智慧,见不可思议真善知识,咸生欢喜;得佛广大普光明照,离诸贪著,成就无垢普贤菩萨最胜行愿。
伏愿:
书此大乘经典进奉功德,慈氏如来成佛之时,龙华会上,早得奉觐大圣天王,获宿命智,瞻见便识,同受佛记,尽虚空、遍法界,广度未来一切众生,速得成佛。(《大正藏》第10卷848页中)
又记进奉本经的时间、翻译年时、地点和参与翻译的人名及其翻译的分工说:
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十八日进奉梵夹,十二年(796)六月五日,奉诏于长安崇福寺译,十四年(798)二月二十四日译毕,进上。
罽宾国三藏赐紫沙门般若宣梵文
东都天宫寺沙门广济译语
西明寺赐紫沙门圆照笔受
保寿寺沙门智柔回缀
保寿寺沙门智通回缀
成都府正觉寺沙门道弘润文
章敬寺沙门鉴虚润文
大觉寺沙门道章校勘证义
千福寺沙门大通证禅义
太原府崇福寺沙门澄观详定
千福寺沙门虚邃详定
(《大正藏》第10卷848页中)
从如上记载,对于佛教经典的翻译程序和要求,我们可以知道,梵文的经典,由印度传来中国,其翻译的质量和水平,绝对是一流的。这在外来文化交流史中,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也是中华文化宝藏中,历万古而常新的文化瑰宝。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翻译完毕以后,还须由朝廷任命的“专知官”经手进献给皇帝(唐德宗李适),如《后记》说:
专知官:
右神策军散兵马使衙前马军正将兼押衙特进行邓州司法参军臣南珍贡;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兼右街功德使元从兴元元从云麾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上柱国、交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臣霍仙鸣;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元从兴元元从骠骑大将军、行左监门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上柱国、邠国公食邑三千户臣窦文场等进。(《大正藏》第10卷849页上)
由如上记载可以看出,担任本经翻译等有关事务的“专知官”,都是身份相当高贵、职务相当重要的人物。我们由此也可以知道,唐德宗朝野上下,对本经——《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多么地重视!
枣柏大士李通玄长者,居山西省寿阳县方山(今称神蝠山方山寺)著论,故亦称“方山大士”。他所依据的《华严经》是第二次翻译的八十卷本,是唐朝武则天圣历二年(699),由实叉难陀法师所译。
枣柏李长者:唐宗室子,世居太原,少…
《《净土决疑论》讲记 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