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决疑论》讲记(六)
释印光造论 释传印讲记
4、析禅师“拨净土”疑
(1)一番问答
①难宗师拨净土
【论文】问:禅宗诸师,多拨净土,此又何说?
此论假藉“上座”师之口,将佛教界中存在的诸问题,一一揭示出来,进行析疑。
②明宗师直指向上
【论文】答:禅宗诸师,唯传佛心。所有言说,皆归向上。汝参禅有年,尚不知此。则汝之所解,皆破坏禅宗之恶知见也。
“佛心”,即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之真如实性,禅师令人参而自得,故以种种言说为方便。所有言说,皆指归“向上”,即是令人明心见性。不可以把禅师指归“向上”的种种言说,当作实法理解。要依指见月,而不可迷月为指。所以,论主批评这位“上座”师说:“你参禅都有那么长的时间了,你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可见你所理解的,都是破坏禅宗的恶知见。”
(2)二番问答
①难祖语可凭
【论文】问:博地凡夫,岂敢自任。诸祖诚言,断可依凭。六祖谓:“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禅宗诸师,多有此等言句,则又何说?
“上座”曰:我是凡夫,固然不敢乱说,诸祖的话,决定是可靠的喽!举六祖大师所说《坛经》中语言和赵州禅师的语言为问。
②示祖语须参,分三段次:A、明机语不可训释;B、依教义略明四土断证;C、引祖录痛言盲禅大害。
A、明机语不可训释
【论文】答:“六祖直指向上,令人识取自心。汝当作训文释义,辨论修持法门。所谓认驴鞍桥作阿爷下颔,几许误哉!”
驴鞍桥,古时的人行路或登山多用毛驴较骡马为轻巧便捷,毛驴背上驮人的鞍子作圆形前高后低,学人对禅师的指示,错认消息。佛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宗门禅语,喻为“阿爷”,此学人没有见到佛性面孔,不能直下识取自心,譬喻为把毛驴背上圆陀陀的鞍桥当成老爹爹的下巴颏了,所以“几许误哉!”
这句话的出处,当然是出自大彻大悟的禅门古德之口。昔时,襄州谷隐山蕴聪慈照禅师,先参百丈恒和尚,次参首山省念禅师,大悟,嗣其法,为南岳系下第十世。上堂举扬心要,有僧问:“如何是无缝塔?”师曰:“直下看!”僧又问:“如何是塔中人?”师曰:“退后!退后!”僧复问:“承古有言:“只这如今谁动口?”意旨如何?”慈照禅师曰:“莫认驴鞍桥作阿爷下颔。”(《五灯会元》第十一卷693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古德功夫到家,直指人心,禅机峻捷,间不容发。学人且莫言未悟者,即使悟了未透彻,差一点点,也是不行的。
省庵诗曰:
莫执《坛经》排净土(原注:《坛经》云: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土?此意正劝人修善,不言无净土,亦非谓西方实有造罪之人。当以意逆志,不可以辞害意),祖机佛语并圆融。
因言荐理彰吾教,得意忘言显本宗。
十善齐修焉造罪,群贤共会岂还蒙?
他方此土何来去,法界明明在眼中。
赵州大师,讳从谂,晚唐时人。为六祖慧能大师下第六代的祖师。其法系的传承为:六祖→马祖道一→南泉普愿→赵州从谂。因居住在赵州观音院,故称赵州大师。
赵州观音院(亦称东院、永安院、柏林寺),位于河北省西部赵县。师行脚时,将游五台山,有大德贻偈云:“何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师问:“作么生是正眼?”大德罔对(法眼代云:请上座领某甲卑情。同安显代云:是上座眼)。师自此道化被于北地。唐(昭宗李晔)乾宁四年(897)寂,寿百廿岁,谥号真际大师。(《景德传灯录》卷十,《大正藏》51卷277页)
省庵诗曰:
念佛若言真漱口(原注:赵州云: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今人便谓不必念佛,莫错会好),诵经应不用开唇。
药能医病还成病,火本温身反炙身。(原注:天台云: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触则被烧,不触则温身熟食。古人一时遣著之语,今人执之,作实法会,岂非被烧乎?)
佛见未生除甚么(原注: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古人真实证到这个田地,方开大口。今人口谈禅理,心轻实行。尚未除恶见,何况善见!尚未起三乘见,何况佛见!尚未起佛见,云何而除佛见),凡情尚在断何因?
劝君莫漫闲言语,只要今生出苦轮。
B、依教义略明四土断证
【论文】汝须知西方之人,见思净尽,进破尘沙,及与无明。只有进修,绝无造罪之事。谓彼求生何国者,若在此间,未断见思,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人,则生凡圣同居净土。一生彼土,则见思二惑彻底消灭。喻如洪炉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觌面,鄙念全消。若是见思净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分破无明,则生实报无障碍净土。无明净尽,福慧圆满,则生常寂光净土。在此土现证者如是,在彼土进修者亦然。汝何过虑彼无生处,而自障障人,不肯求生。闻噎废食,自丧性命。则天下痴人,莫汝若也。
论文举出见思、尘沙和无明三惑,对初学者须稍作说明。
何谓见思惑?便是凡夫众生的分别心曰见惑,憎爱心曰思惑。见思惑也叫作见修惑。见道时所断的曰见惑,修道时所断的曰修惑(思惑)。见道,即是证得初果(须陀洹),修道即是证得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果的过程。
见思惑牵住众生住于三界生死,不得脱离,所以又称为“四住地烦恼”。即三界见惑为一住地,曰“见一切住地”,思惑分别为:欲界思惑为“欲爱住地”;色界思惑为“色爱住地”;无色界思惑为“有爱住地”。若更加根本无明,则为“五住地烦恼”。
见思惑使众生染污生死,无所觉知,所以又叫作“染污无知”。见思惑的特质是取生死相,障涅槃空,所以又叫作“取相惑”。见思惑对于能障法身的根本无明而言,叫作“枝末无明”。障法身的根本无明乃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所能断,叫作“别见思惑”,障了脱生死的枝末无明则是一切三乘圣人所断的见思惑,叫作“通见思惑”。此惑若断,便出三界,所以又叫作“界内惑”。这样,初学者对见思惑,可以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了。论文中“见思净尽”,便是说凡得往生西方净土者,就都了脱了三界内的分段生死,证得“阿鞞跋致”(此云“不退转”),永别三界,优入圣域,证“位不退”,再也不会退回到凡夫轮转生死的地位了。
尘沙惑:尘,即微尘;沙,如恒河沙。如是之惑,譬喻菩萨无知的事物之多。菩萨度众生,要对机施教,喻如擅医者,要有能够知病、识药、应病与药而无差错的本领。菩萨已断见思惑,从空出假,度化众生,因其所证净智差别,以非染污无知的“劣慧”为体性,所以有尘沙惑。
菩萨度众生,总括起来,要做两件事:一是对界内众生,要度化他了脱生死;二是对界外众生,要度化他成就佛道。为了脱生死要教他断见思惑,为成就佛道,要教他断无明惑。前者为枝末无明的“通见思惑”,后者为根本无明的“别见思惑”。所以,菩萨的所谓尘沙惑,无非即是界内外众生的“通、别见思惑”而已。
尘沙惑,按界内外,分为三品。界内尘沙惑,为上品尘沙,别教菩萨到八、九、十住的地位,方能断除。界外的中品尘沙,别教菩萨到十行的地位,方能断除。界外的下品尘沙,别教菩萨到十回向的地位,方能断除。
论文中“进破尘沙”,即是说,西方净土皆是大乘圣人,行菩萨道,位位增胜,不会有退步,是即证得了“行不退位”。
三惑之三,无明惑,是指根本无明惑,能障法身,使之不能证得常寂光、不能成佛的无明惑(无明缘行、行缘识等十二因缘的无明,为枝末无明,即界内见思通惑的无明,如先已说)。这是界外三乘圣人所断的别惑无明。谓声闻、缘觉未断此根本无明,沉滞真空,住方便有余净土[1],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方能一分(fèn)一分地断除,以余惑未尽,住实报无障碍净土[2],是即论文所说的“进破尘沙,及与无明”。菩萨至此,念念流注萨婆若海,证得“念不退”位,分证常寂光净土,直至等觉。若无明净尽,证究竟觉,即妙觉之佛,居究竟常寂光净土。[3]
关于“带业往生”,人们常常有误解,争论不休。今观印光法师论文,对“带业往生”说得再也明白不过了。这就是说:“凡夫众生,若在此间,即在此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没有断除见思惑——若断除见思惑,便证阿罗汉果,有几人能办到?——仗自己的信愿之力,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带“见思惑”之业而往生西方凡圣同居净土[4]。请注意论文下文“一生彼土,则见思二惑彻底消灭。喻如洪炉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觌面,鄙念全消。”并不是说“带业往生”是往生到净土以后,仍然在具足见思烦恼的状态中生活着。具足惑业在西方净土是绝不可能的。这是由于净土庄严的本身决定了这一点,由阿弥陀佛的愿力决定了这一点。如四十八大愿的第十愿和第十一愿说: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大正藏》第12卷第268页上)
如是论文所明带业往生以及断惑修证、所生四土,均属不可撼动的铁的法则。一切经论及西天东土诸祖所说,亦莫不皆然。兹谨录净宗第九祖蕅益大师《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一则,以为决疑之确证。
蕅益大师说:
若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若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往生。
云何为信?一者信阿弥陀佛愿力,二者信释迦文佛教语,三者信六方诸佛赞叹。夫世间正人君子,便无妄语,况弥陀、释迦、六方诸…
《《净土决疑论》讲记 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