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決疑論》講記(六)
釋印光造論 釋傳印講記
4、析禅師“撥淨土”疑
(1)一番問答
①難宗師撥淨土
【論文】問:禅宗諸師,多撥淨土,此又何說?
此論假藉“上座”師之口,將佛教界中存在的諸問題,一一揭示出來,進行析疑。
②明宗師直指向上
【論文】答:禅宗諸師,唯傳佛心。所有言說,皆歸向上。汝參禅有年,尚不知此。則汝之所解,皆破壞禅宗之惡知見也。
“佛心”,即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之真如實性,禅師令人參而自得,故以種種言說爲方便。所有言說,皆指歸“向上”,即是令人明心見性。不可以把禅師指歸“向上”的種種言說,當作實法理解。要依指見月,而不可迷月爲指。所以,論主批評這位“上座”師說:“你參禅都有那麼長的時間了,你還不明白這個道理,可見你所理解的,都是破壞禅宗的惡知見。”
(2)二番問答
①難祖語可憑
【論文】問:博地凡夫,豈敢自任。諸祖誠言,斷可依憑。六祖謂:“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趙州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又雲:“老僧念佛一聲,漱口叁日。”禅宗諸師,多有此等言句,則又何說?
“上座”曰:我是凡夫,固然不敢亂說,諸祖的話,決定是可靠的喽!舉六祖大師所說《壇經》中語言和趙州禅師的語言爲問。
②示祖語須參,分叁段次:A、明機語不可訓釋;B、依教義略明四土斷證;C、引祖錄痛言盲禅大害。
A、明機語不可訓釋
【論文】答:“六祖直指向上,令人識取自心。汝當作訓文釋義,辨論修持法門。所謂認驢鞍橋作阿爺下颔,幾許誤哉!”
驢鞍橋,古時的人行路或登山多用毛驢較騾馬爲輕巧便捷,毛驢背上馱人的鞍子作圓形前高後低,學人對禅師的指示,錯認消息。佛爲叁界導師、四生慈父,宗門禅語,喻爲“阿爺”,此學人沒有見到佛性面孔,不能直下識取自心,譬喻爲把毛驢背上圓陀陀的鞍橋當成老爹爹的下巴颏了,所以“幾許誤哉!”
這句話的出處,當然是出自大徹大悟的禅門古德之口。昔時,襄州谷隱山蘊聰慈照禅師,先參百丈恒和尚,次參首山省念禅師,大悟,嗣其法,爲南嶽系下第十世。上堂舉揚心要,有僧問:“如何是無縫塔?”師曰:“直下看!”僧又問:“如何是塔中人?”師曰:“退後!退後!”僧複問:“承古有言:“只這如今誰動口?”意旨如何?”慈照禅師曰:“莫認驢鞍橋作阿爺下颔。”(《五燈會元》第十一卷693頁,中華書局1994年版)古德功夫到家,直指人心,禅機峻捷,間不容發。學人且莫言未悟者,即使悟了未透徹,差一點點,也是不行的。
省庵詩曰:
莫執《壇經》排淨土(原注:《壇經》雲: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土?此意正勸人修善,不言無淨土,亦非謂西方實有造罪之人。當以意逆志,不可以辭害意),祖機佛語並圓融。
因言薦理彰吾教,得意忘言顯本宗。
十善齊修焉造罪,群賢共會豈還蒙?
他方此土何來去,法界明明在眼中。
趙州大師,諱從谂,晚唐時人。爲六祖慧能大師下第六代的祖師。其法系的傳承爲:六祖→馬祖道一→南泉普願→趙州從谂。因居住在趙州觀音院,故稱趙州大師。
趙州觀音院(亦稱東院、永安院、柏林寺),位于河北省西部趙縣。師行腳時,將遊五臺山,有大德贻偈雲:“何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師問:“作麼生是正眼?”大德罔對(法眼代雲:請上座領某甲卑情。同安顯代雲:是上座眼)。師自此道化被于北地。唐(昭宗李晔)乾甯四年(897)寂,壽百廿歲,谥號真際大師。(《景德傳燈錄》卷十,《大正藏》51卷277頁)
省庵詩曰:
念佛若言真漱口(原注:趙州雲:念佛一聲,漱口叁日。今人便謂不必念佛,莫錯會好),誦經應不用開唇。
藥能醫病還成病,火本溫身反炙身。(原注:天臺雲: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觸則被燒,不觸則溫身熟食。古人一時遣著之語,今人執之,作實法會,豈非被燒乎?)
佛見未生除甚麼(原注:趙州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古人真實證到這個田地,方開大口。今人口談禅理,心輕實行。尚未除惡見,何況善見!尚未起叁乘見,何況佛見!尚未起佛見,雲何而除佛見),凡情尚在斷何因?
勸君莫漫閑言語,只要今生出苦輪。
B、依教義略明四土斷證
【論文】汝須知西方之人,見思淨盡,進破塵沙,及與無明。只有進修,絕無造罪之事。謂彼求生何國者,若在此間,未斷見思,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人,則生凡聖同居淨土。一生彼土,則見思二惑徹底消滅。喻如洪爐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觌面,鄙念全消。若是見思淨盡,則生方便有余淨土。分破無明,則生實報無障礙淨土。無明淨盡,福慧圓滿,則生常寂光淨土。在此土現證者如是,在彼土進修者亦然。汝何過慮彼無生處,而自障障人,不肯求生。聞噎廢食,自喪性命。則天下癡人,莫汝若也。
論文舉出見思、塵沙和無明叁惑,對初學者須稍作說明。
何謂見思惑?便是凡夫衆生的分別心曰見惑,憎愛心曰思惑。見思惑也叫作見修惑。見道時所斷的曰見惑,修道時所斷的曰修惑(思惑)。見道,即是證得初果(須陀洹),修道即是證得二(斯陀含)、叁(阿那含)、四(阿羅漢)果的過程。
見思惑牽住衆生住于叁界生死,不得脫離,所以又稱爲“四住地煩惱”。即叁界見惑爲一住地,曰“見一切住地”,思惑分別爲:欲界思惑爲“欲愛住地”;色界思惑爲“色愛住地”;無色界思惑爲“有愛住地”。若更加根本無明,則爲“五住地煩惱”。
見思惑使衆生染汙生死,無所覺知,所以又叫作“染汙無知”。見思惑的特質是取生死相,障涅槃空,所以又叫作“取相惑”。見思惑對于能障法身的根本無明而言,叫作“枝末無明”。障法身的根本無明乃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所能斷,叫作“別見思惑”,障了脫生死的枝末無明則是一切叁乘聖人所斷的見思惑,叫作“通見思惑”。此惑若斷,便出叁界,所以又叫作“界內惑”。這樣,初學者對見思惑,可以有一個大概的認識了。論文中“見思淨盡”,便是說凡得往生西方淨土者,就都了脫了叁界內的分段生死,證得“阿鞞跋致”(此雲“不退轉”),永別叁界,優入聖域,證“位不退”,再也不會退回到凡夫輪轉生死的地位了。
塵沙惑:塵,即微塵;沙,如恒河沙。如是之惑,譬喻菩薩無知的事物之多。菩薩度衆生,要對機施教,喻如擅醫者,要有能夠知病、識藥、應病與藥而無差錯的本領。菩薩已斷見思惑,從空出假,度化衆生,因其所證淨智差別,以非染汙無知的“劣慧”爲體性,所以有塵沙惑。
菩薩度衆生,總括起來,要做兩件事:一是對界內衆生,要度化他了脫生死;二是對界外衆生,要度化他成就佛道。爲了脫生死要教他斷見思惑,爲成就佛道,要教他斷無明惑。前者爲枝末無明的“通見思惑”,後者爲根本無明的“別見思惑”。所以,菩薩的所謂塵沙惑,無非即是界內外衆生的“通、別見思惑”而已。
塵沙惑,按界內外,分爲叁品。界內塵沙惑,爲上品塵沙,別教菩薩到八、九、十住的地位,方能斷除。界外的中品塵沙,別教菩薩到十行的地位,方能斷除。界外的下品塵沙,別教菩薩到十回向的地位,方能斷除。
論文中“進破塵沙”,即是說,西方淨土皆是大乘聖人,行菩薩道,位位增勝,不會有退步,是即證得了“行不退位”。
叁惑之叁,無明惑,是指根本無明惑,能障法身,使之不能證得常寂光、不能成佛的無明惑(無明緣行、行緣識等十二因緣的無明,爲枝末無明,即界內見思通惑的無明,如先已說)。這是界外叁乘聖人所斷的別惑無明。謂聲聞、緣覺未斷此根本無明,沈滯真空,住方便有余淨土[1],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菩薩,方能一分(fèn)一分地斷除,以余惑未盡,住實報無障礙淨土[2],是即論文所說的“進破塵沙,及與無明”。菩薩至此,念念流注薩婆若海,證得“念不退”位,分證常寂光淨土,直至等覺。若無明淨盡,證究竟覺,即妙覺之佛,居究竟常寂光淨土。[3]
關于“帶業往生”,人們常常有誤解,爭論不休。今觀印光法師論文,對“帶業往生”說得再也明白不過了。這就是說:“凡夫衆生,若在此間,即在此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沒有斷除見思惑——若斷除見思惑,便證阿羅漢果,有幾人能辦到?——仗自己的信願之力,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帶“見思惑”之業而往生西方凡聖同居淨土[4]。請注意論文下文“一生彼土,則見思二惑徹底消滅。喻如洪爐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觌面,鄙念全消。”並不是說“帶業往生”是往生到淨土以後,仍然在具足見思煩惱的狀態中生活著。具足惑業在西方淨土是絕不可能的。這是由于淨土莊嚴的本身決定了這一點,由阿彌陀佛的願力決定了這一點。如四十八大願的第十願和第十一願說: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大正藏》第12卷第268頁上)
如是論文所明帶業往生以及斷惑修證、所生四土,均屬不可撼動的鐵的法則。一切經論及西天東土諸祖所說,亦莫不皆然。茲謹錄淨宗第九祖蕅益大師《持名念佛曆九品·淨四土說》一則,以爲決疑之確證。
蕅益大師說:
若欲速脫輪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若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爲前導,願爲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往生。
雲何爲信?一者信阿彌陀佛願力,二者信釋迦文佛教語,叁者信六方諸佛贊歎。夫世間正人君子,便無妄語,況彌陀、釋迦、六方諸…
《《淨土決疑論》講記 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