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豈有妄語!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須先生深信,勿起疑惑。
雲何爲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回向求生,惡則忏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爲願。
信願既具,則念佛方爲正行,改惡修善皆爲助行。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簡察,不必旁問他人。
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瞋癡者,即是中叁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上叁品生。
故信願持名念佛,能曆九品,的確不謬也。
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業)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淨土。信願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淨土。信願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信願持名,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故持名能淨四土,亦的確不謬也。
問曰:如何持名能斷無明?
答曰:所持之佛名,無論悟與不悟,無非一境叁谛;能持之念心,無論達與不達,無非一心叁觀。只爲衆生妄想執著,情見分別,所以不契圓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覺”;而所持者,即是“本覺”。今直下持去,持外無佛,佛外無持,能所不二;則始覺合乎本覺,名“究竟覺”矣。
問曰:既始覺合本,則當下即常寂光,如何亦說往生
答曰:若達當下即常寂光,又何妨說個往生。蓋往即非往,非往而往;生即無生,無生而生。文殊、善財之生西方者,此也。咄哉,男子!無錯思維。
(《靈峰宗論》卷四之二,莆田廣化寺版,341頁)
六祖大師語言,皆爲發明心法,他並不去分析那些名相術語的概念。以凡屬心法,皆直表第一義谛,所以泯絕對立。今言東方、西方,便成對立,這在第一義谛的心法中,是沒有安立之處的。因此,六祖才有那麼幾句話,是掃蕩參禅人的妄想情執的。念佛漱口,也是掃蕩。實際上,六祖也好,趙州也好,他們的日用生涯已經是一念無生,心契真如實相。這才是真實的、真正的念佛。這正是蕅益大師所謂“能所不二,始覺合乎本覺,名究竟覺”的境界,說往生、不往生都是閑言語了。
論主今則把理和事統一起來,開導這位上座,以希望他建立正知正見。修淨業者應知:諸祖悟佛心宗,傳佛心印,凡有言說,莫不以“第一義谛”爲宗,所以,六祖也好,趙州也好,徹悟自心的諸禅祖所言,固然毫無錯謬,只是未悟者錯會、誤解。就以《佛說阿彌陀經》來說,本經爲修淨業者——包括天下叢林——根本經典之一,每日必誦。本經明確地教示修淨業人往生西方淨土具體的操作方法,亦即修行的要徑,是以“信、願、持名爲修行之宗要”(見《彌陀要解·玄義》)。信,即信自他、因果、事理之六信,願,即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須以行來滿所願而證所信,“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雖然,淨土法門廣大如法界,究竟若虛空,叁根普被,利鈍全收,即使行人執持名號未能到得一心不亂地步,亦可憑仗自己的信願之力——當然,與阿彌陀佛的慈願之力分不開——也能往生(淨土法門殊勝處亦正在此,如後陳蕅益大師文),然而,若依經義、祖意,仍是以“一心不亂”爲功夫到家,爲往生的保障,亦爲淨土法門的極則,這一點也與一切法門相同。
一心不亂,縱有“事一心”和“理一心”在程度上不同的差別,歸根結底,即念佛叁昧,亦不離乎此。即是說,若以“一心不亂”爲標准,來理解禅宗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祖師大德所說的有關念佛求往生的一些開示或機語,則矛盾自解,則知其語言邏輯皆無不是依第一義谛——一心不亂念佛叁昧爲宗旨的。
淨宗第八祖蓮池大師有《念佛人惟一心不亂》法語一則,很好地說明了這一問題,敬錄如次。
或問:“妙喜雲“愚人終日掐數珠求淨業”,念佛果愚人所爲乎?”噫!予昔曾辯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終日掐數珠求淨業,不言愚人終日一心不亂求淨業也。
又問:“古德偈雲:“成佛人希念佛多,念來歲久卻成魔;君今欲得易成佛,無念之心不較多。”無念念佛,奈何以有念念佛?”曰:此爲散心念佛而不觀心者勸發語也,不曰歲久而一心不亂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憂有念,是猶饑人欲飯,先憂飽脹而不食者矣!
又問:“六祖雲:“東方人造惡(罪),念佛求生西方。”意旨何如?”曰:六祖言惡人念佛求生,不曰善人念佛一心不亂者求生也。且惡人必不念佛;其有念佛者,僞也,非真念也。喻如惡人修十善求天堂,惡人必不修十善;其有修十善者,僞也,非真修也。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西方者也。(作者按:《壇經》中六祖說得很明白:“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六祖並無否認西方淨土)
又問:“古德雲:“舍穢取淨,是生死業。”奈何舍娑婆求極樂?”曰:彼言舍穢取淨者爲生死業,不言一心不亂取淨土者爲生死業也。子(汝)未舍穢,先憂取淨,與前之憂“有念”同矣!
又問:“禅宗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又雲:“佛來也殺,魔來也殺。”則何爲念佛?”噫!彼言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不言一心不亂四字吾不喜聞也。彼言佛來也殺,魔來也殺,不言一心不亂來亦殺也。
夫歸元無二,方便多門,是故歸家是一,舟車各行;以舟笑車,以車笑舟,俱成戲論。此理自明,無煩贅語矣。又問:“近有人言:吾不念佛;良由內有能念之心,外有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噫!彼蓋以獨守空靜爲道乎?內有能靜之心,外有所靜之境,不亦能所宛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亂,則誰能誰所、何內何外也?”吾與爾既修淨土,只愁不到一心不亂田地;若一心不亂,任他千種譏、萬種謗,當巍巍不動如泰山耳!更何疑哉!
(蓮池大師《竹窗叁筆》,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4版,229頁)
本師釋迦世尊,悲憫蒼生沈淪生死,無問自說,開啓信願持名念佛往生淨土一門,是迥出通途教道的行門,被稱作特別法門,爲徑路修行的易行道。其特殊的勝異之處,即在于凡夫在還沒有斷除見思惑業的情況下,憑仗深信切願,能夠往生淨土,以了脫生死。
如蕅益大師說:
嘗觀淨土之爲勝異,正不在寂光、實報方便,而在同居。蓋(上)叁土斷惑乃生,惟同居直以信願相導,感應道交,五濁之習稍輕,叁界之苦斯脫。而又即此西方極樂(凡聖同居淨土),豎徹方便、實報、寂光,故下愚皆可登其阈,上智終莫逾其阃。叁根普資,四悉鹹備。正法住世,諸祖已共弘揚。末運迷津,四依能無獨贊!乃世之駕言“直指“者,以西方(淨土法門)爲鈍置。學語大乘者,以淨土爲退休。
不思: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楞嚴經·大勢至章》),安有如是曲徑?妙華盛祴,遍供億方(《阿彌陀經》),安有如是小乘?且即悟直指,是名見性成佛,何故拒彌陀于自性之外?即乘大願,必須嚴淨佛國,何故簡極樂于刹海之中?
夫聲聞權教,不聞他方佛名。四果神力,僅周叁千界內。彼(西方淨土)十萬遐方,尊特善逝(白毫如五須彌,绀目如四大海的阿彌陀佛),非勝進大士,勇猛丈夫,孰能親近承事?甫育蓮臺,便階跋致(證位不退)。較矢心參究,期克叁生,已悟心宗,猶曰“生生不退,佛階可期”(《沩山警策文》)者,難易遲速,皎然可知。
六方調禦(諸佛),同口贊揚;遍吉(普賢)文殊,誠心勸發。豈欺我哉!
(《靈峰寺淨業緣起》,《靈峰宗論》卷六之一,莆田版,447頁)
論文說“在此土現證者如是,在彼土進修亦然”。其意即爲佛法斷惑證真的通途教道是一,只是因人的證悟有所不同。有的大根機、上上根的人,在此娑婆便能斷惑證真,如西天東土曆代祖師、諸宗高德,其數亦夥。無論在娑婆,或在淨土,其修證的曆程,皆無不是由“理即佛”(一切衆生皆具佛性)而“名字即佛”(大徹大悟、大開圓解),進而由“觀行即佛”(藏通二教資糧位、別教十信位、圓教五品弟子位)、“相似即佛”(藏通二教加行位、別教住行向之叁十位,圓教十信位)、“分證即佛”(藏通二教名見道位、通教之十地、等覺位、圓教之住行向地並等覺共四十一位)、“究竟即佛”(藏通教佛斷見思並習氣、別教佛與圓教的第二行位相齊,圓教佛斷無明四十二品),這一通途常軌的法則,都是一致的,千聖莫易。不同的是,由于此方(娑婆)與西方(極樂)境緣的勝劣,不可同日而語,進道的遲速,則有日劫相倍的差別罷了。論主剖心相誡,切切不可不肯求生西方淨土作自喪性命的癡人。(待 續)
【注 釋】
[1] 方便有余淨土。天臺《觀經疏》雲:修方便道,斷四住惑,故曰方便;無明未盡,故曰有余。蕅益《梵網玄義》雲:出叁界外叁乘聖衆修方便道(五停心觀、四念處別相念、總相念、煖、頂、忍、世第一法)之所遊居。但離分段,未免變易。但盡見思,未除別惑(根本無明),故曰有余。謂有九(種)人生于此土:藏教二人:聲聞、緣覺;通教叁人:聲聞、緣覺及六地以上菩薩;別教叁人:十住、十行及十回向;圓教一人,即是十信也。
[2] 實報無障礙淨土。《梵網玄義》解曰:由于全性起修,稱性所感,真實果報。色心自在,塵刹互含。地上(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大士之所遊居。身能現土,土亦現身,不違法性勝妙莊嚴。具如《華嚴》所明法界安立海也。
[3] 常寂光淨土。《梵網玄義》解曰: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又叁德皆常,性無遷故;叁德皆寂,離塵勞故;叁德皆光,極明淨故。如此叁法,不縱不橫,名秘密藏,乃清淨法身所遊居處。約智名身,約理名土;身土一如,非爲二相。此無各各別異之致,而實周遍于別異界中;以別異世界,離此別無安立處故。
[4] 據蕅益《梵網玄義》,就一般“凡聖同居土”而言,則叁界九地、二十五有,本是凡夫有漏善、不善、不動業之所招感,而聖人亦複同居。其同居者,有二種聖:一實聖;二權聖。實聖者,謂此聖人原是凡夫,因修道力,證叁乘聖果,是爲實聖。權聖者,謂權巧方便而示現,謂此聖人,或是常寂光土的佛,或是實報無障礙土的菩薩,由大悲願力,哀愍衆生,示生此界,非是業牽。有此兩種聖人,于凡夫同處,故名凡聖同居土,如吾人現居娑婆世界便是。不過,有淨穢的分別,吾人所居者爲五濁穢土,往生西方凡聖同居者爲極樂淨土。
《《淨土決疑論》講記 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