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探南传佛教兴盛之因(净因法师)

  初探南传佛教兴盛之因

  ——净因法师在生活禅夏令营上的讲演

  

  在这个题目中,我准备结合南传佛教国家的风土人情来介绍一下佛教在南传国家兴盛的原因。希望通过介绍能对大家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希望能对今后我国佛教的改良有所借鉴。我所说的改良是说吸收南传佛教国家的优良传统,来充实我们的大乘佛教。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基本名相。比如小乘、大乘、南传、北传、藏语系、汉语系、巴利语系、密教、喇嘛教等等。然后,具体谈一下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哪些同异。我们也来看看阿罗汉是不是真的自私

  对佛陀究竟应抱什么态度

  佛陀究竟是人还是神

  南传佛教国家是怎样重视禅定的

  南传佛教国家是怎样把佛教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是怎样起到教化社会、净化人心的作用

  

  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由释迦牟尼佛创立的,当时释迦牟尼传教的范围主要在恒河流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步向外传播。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国王叫阿育王,他极力推崇佛教,用佛教来治理国家,并让他自己的女儿、儿子全部出家,派自己的儿子去斯里兰卡去传播佛教。从此以后,南传佛教就以斯里兰卡为中心并把佛教传到泰国,再由泰国传到缅甸、老挝等南亚国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南传佛教,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小乘佛教。由北印度经新疆传入中国、西藏、蒙古,并由中国传到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的佛教,相对于南传佛教叫做北传佛教。

  南传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的儿子传入斯里兰卡。当时所传的经典用的是僧伽罗文,到公元前一世纪第一次用文字记载下来。到公元五世纪,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佛学家,叫做觉音。他当时准备把三藏经典翻译成巴利文,然后加以注述。而当时斯里兰卡的许多大长老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于是要求他写出一些心得给大家看,来证明他的能力。于是觉音就写了一部《清净道论》。这部书是他对三藏经典的总结,是三藏经典的精髓。书中按戒、定、慧三学编定,而且,特别强调修定的方法。直到今天,这部书都是南传僧人们修行的重要依据。此书编出后,所有长老都心服口服,承认觉音真正掌握了佛法。于是觉音把三藏经典翻译成了巴利文,并用巴利文进行注述。后来传入泰国、缅甸、老挝等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三藏经典都是用巴利文写成的,所以我们也称这一地区的佛教为巴利语系佛教。

  佛教北传时所用的经典是用梵语结集的经典。先后由一百多位大师把这些梵文经典翻译成中文。并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所以这些国家的经典都是汉文经典。我们称之为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是现在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公元前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正式把佛教介绍到西藏。当时,藏王松 赞干布还娶了尼泊尔的一位公主。也把尼泊尔的佛教带入了西藏。汉地佛教和尼泊尔佛教共同组成了藏传佛教。由于使用的是藏文,因此也称为藏语系佛教。我们通常称之为喇嘛教或密教。现在,我国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都存在。汉语系佛教主要盛行于汉族地区,藏语系佛教主要分布于西藏、内蒙、青海、甘肃等地区。巴利语系佛教主要流传于我国的云南傣族地区。

  现在,南传佛教遍布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色。而斯里兰卡则以弘法著称。那里的出家人几乎遍布了全世界,无论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还是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有他们弘法的寺院。在泰国,僧人们非常注重禅定,那里有许多禅定中心。缅甸是社会主义国家,但那里的佛教却很发达。那里的僧人非常重视对阿毗达摩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也是公认的。现在,在欧美国家,佛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他们的研究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古人经典的研究、解释,而且对每一个问题从批评的角度入手,从而达到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并进行与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其它宗教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日本则以收集佛教资料完备著称。只要世界上一出现研究佛教的新资料,他们就收集整理并利用电脑收藏。在德国,那里有许多研究梵文的机构,他们也经常到斯里兰卡与当地人交流、印证。而我们中国佛教却有举世公认的三大法宝:独身、素食、僧装。

  上面介绍了一些佛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情况和特点,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一、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许多不同。从修行果位上讲,大乘修学佛法的目标是:先学菩萨后成佛。而小乘则是要证阿罗汉。这就决定他们在修学方法上的不同。小乘佛教特别讲究次第。初学者、在家居士、出家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次第,不可相互混淆。其次是特别强调调戒、定、慧三学。而大乘佛教徒的修行方法很多。禅宗接上根利器,破一切执着,讲当下承当,渐除习气;净土宗三根普被,以信字为导,信愿行相资,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成佛。另外,对释迦牟尼佛的看法上也有所不同。南传佛教国家认为释迦是人不是神。而在我国,若问释迦是什么

  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还有,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从教理上来讲,南传国家的教育用的就是《阿含经》,外加戒律和《阿毗达摩》。核心是四谛、十二因缘和三法印。所以比较简单朴实。而我国的佛学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学十年八年都不容易摸到头绪,怎么学都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呢

  这应从历史的角度去考虑。

  公元前三世纪,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前,那里的文明还是一片空白。人们还住在森林里没有开化,所以他们能完全地接受佛教的思想。他们的文明就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建立起来的。而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候,相当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中国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出现了两位杰出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他们的思想都非常的完备。所以当今世界上孔子的思想和释迦牟尼的思想是相提并论的。可见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有多深厚的影响。到西汉又有一位大儒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国的文明已相当发达,所以佛教一传入中国就与中国本土文化发行了抵触,特别是与道家发生了很大的冲突,而且互相争论了一千多年。虽然儒家与佛教的关系比较融洽,但也曾有过一些争论。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就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而儒家、道家也因为有它自身的许多弱点和不完备性,也要吸收佛教的优良思想,所以佛教在不断地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宗派和学说。

  二、阿罗汉既重自利,也重利他

  我们再谈谈阿罗汉的问题。我刚到斯里兰卡时很多当地华人问我:师傅,中国有大乘佛教,你到这儿来学小乘佛教干什么

  的确,许多大乘经典中称小乘行人为“焦芽败种”、“自了汉”。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根据佛陀的教诲,要想拯救别人,你自己先要解脱;要帮助别人,自己必须有能力。你看到一个人饥饿,你必须自己有粮食;要救一个落水的人,你必须会游泳。单凭勇气和菩萨精神而自身却没有任何能力要救人是无济于事的。这就是说,我们要想教化众生,弘扬佛法、净化家庭、祥和社会,若自己还不纯洁,怎么去净化别人。要想真正为众生服务,首先必须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修行搞好,这样才有本钱。比如我们在座的可能有许多人今后要去做教师,那么你要教数学,就得必须懂数学。教物理必须懂物理。我今天到这里讲佛法,就必须懂一点佛法。所以我们提出来先做阿罗汉,后做菩萨。就是说先净化自己,再去帮助别人。当然这里也不排除一边净化自己,一边帮助别人。可那样做起来很困难,非大智大愿者不容易做好。

  有人说阿罗汉证果后,常常躲起来,不教化众生,这是偏见。在佛陀时代,舍利弗、目犍连、迦叶、阿难等等都是大阿罗汉,他们是不是躲起来了

  没有。他们一年四季除了结夏安居的时候回到佛陀身边听法来补充自己以外,其余时间都在外面教化众生。佛陀有个规定:他的弟子必须在不同的地方和地区教化众生。正是这些阿罗汉四处传播佛法,才使佛教在印度得以迅速发展,流传至今。所以说,阿罗汉是重自利再重利他。可以说我们修行应先从基础做起,做一回阿罗汉,然后再由小向大,做菩萨。其实这只是一个修行中的次第问题。

  三、南传佛教对佛陀的认识

  释迦牟尼是什么

  大家也许会说:释迦牟尼千百亿化身,法力无边,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也跳不出他的掌心。释迦牟尼在哪儿

  有的会说:尽虚空遍法界。那是从理上讲。如果在南传佛教国家,你问任何一个人,释迦牟尼在哪里

  他都会告诉你:他证涅槃了。你问涅槃后到哪儿去了

  他会说佛没讲过。就是说,他们把释迦牟尼当作一个人来看待,而不是神。但是佛陀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个觉悟了的人。释迦牟尼悟道后首先教化的是五比丘,叫做初转*轮。当时讲的法是四圣谛。其中马胜比丘第一个悟道证了阿罗汉,后来四位比丘也因悟四圣谛而证果。有一次我到南京师范大学作演讲时,有人问我:四谛我非常理解,倒背如流,也能给别人讲,可我什么也没有证到,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我们只是理知,思维上透过了,体证还没有。我们大多数人只相信亲眼看见,亲耳所闻的事,感觉不到的东西就不相信。那月亮在晚上比什么星星都大,是不是它真的比什么星星都大呢

  真空中什么都没有,是这样吗

  其实不是这样,科学家说:月亮很小,真空中有电磁波,一验证果然是这样。于是我们就说,我们的感觉可能会欺骗我们。但科学很有威力,凡是科学能解释的我就相信,科学解释不了的我就不相信。其实,科学的真伪最后还是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检验的…

《初探南传佛教兴盛之因(净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