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南傳佛教興盛之因
——淨因法師在生活禅夏令營上的講演
在這個題目中,我准備結合南傳佛教國家的風土人情來介紹一下佛教在南傳國家興盛的原因。希望通過介紹能對大家學習佛法、修行佛法,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希望能對今後我國佛教的改良有所借鑒。我所說的改良是說吸收南傳佛教國家的優良傳統,來充實我們的大乘佛教。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些基本名相。比如小乘、大乘、南傳、北傳、藏語系、漢語系、巴利語系、密教、喇嘛教等等。然後,具體談一下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哪些同異。我們也來看看阿羅漢是不是真的自私
對佛陀究竟應抱什麼態度
佛陀究竟是人還是神
南傳佛教國家是怎樣重視禅定的
南傳佛教國家是怎樣把佛教和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的
是怎樣起到教化社會、淨化人心的作用
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紀由釋迦牟尼佛創立的,當時釋迦牟尼傳教的範圍主要在恒河流域。隨著時間的推移,佛教逐步向外傳播。到公元前叁世紀,印度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國王叫阿育王,他極力推崇佛教,用佛教來治理國家,並讓他自己的女兒、兒子全部出家,派自己的兒子去斯裏蘭卡去傳播佛教。從此以後,南傳佛教就以斯裏蘭卡爲中心並把佛教傳到泰國,再由泰國傳到緬甸、老撾等南亞國家。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南傳佛教,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小乘佛教。由北印度經新疆傳入中國、西藏、蒙古,並由中國傳到朝鮮、越南、日本等國家的佛教,相對于南傳佛教叫做北傳佛教。
南傳佛教于公元前叁世紀由阿育王的兒子傳入斯裏蘭卡。當時所傳的經典用的是僧伽羅文,到公元前一世紀第一次用文字記載下來。到公元五世紀,出現了一位偉大的佛學家,叫做覺音。他當時准備把叁藏經典翻譯成巴利文,然後加以注述。而當時斯裏蘭卡的許多大長老對他的能力表示懷疑,于是要求他寫出一些心得給大家看,來證明他的能力。于是覺音就寫了一部《清淨道論》。這部書是他對叁藏經典的總結,是叁藏經典的精髓。書中按戒、定、慧叁學編定,而且,特別強調修定的方法。直到今天,這部書都是南傳僧人們修行的重要依據。此書編出後,所有長老都心服口服,承認覺音真正掌握了佛法。于是覺音把叁藏經典翻譯成了巴利文,並用巴利文進行注述。後來傳入泰國、緬甸、老撾等地區。因爲這些地區的叁藏經典都是用巴利文寫成的,所以我們也稱這一地區的佛教爲巴利語系佛教。
佛教北傳時所用的經典是用梵語結集的經典。先後由一百多位大師把這些梵文經典翻譯成中文。並傳入越南、朝鮮、日本等國家。所以這些國家的經典都是漢文經典。我們稱之爲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是現在大家都感興趣的問題。公元前七世紀,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正式把佛教介紹到西藏。當時,藏王松 贊幹布還娶了尼泊爾的一位公主。也把尼泊爾的佛教帶入了西藏。漢地佛教和尼泊爾佛教共同組成了藏傳佛教。由于使用的是藏文,因此也稱爲藏語系佛教。我們通常稱之爲喇嘛教或密教。現在,我國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巴利語系佛教都存在。漢語系佛教主要盛行于漢族地區,藏語系佛教主要分布于西藏、內蒙、青海、甘肅等地區。巴利語系佛教主要流傳于我國的雲南傣族地區。
現在,南傳佛教遍布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色。而斯裏蘭卡則以弘法著稱。那裏的出家人幾乎遍布了全世界,無論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還是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有他們弘法的寺院。在泰國,僧人們非常注重禅定,那裏有許多禅定中心。緬甸是社會主義國家,但那裏的佛教卻很發達。那裏的僧人非常重視對阿毗達摩的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也是公認的。現在,在歐美國家,佛學研究所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他們的研究不是僅僅停留在對古人經典的研究、解釋,而且對每一個問題從批評的角度入手,從而達到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並進行與自然科學、心理學、哲學以及其它宗教的比較研究。這些研究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日本則以收集佛教資料完備著稱。只要世界上一出現研究佛教的新資料,他們就收集整理並利用電腦收藏。在德國,那裏有許多研究梵文的機構,他們也經常到斯裏蘭卡與當地人交流、印證。而我們中國佛教卻有舉世公認的叁大法寶:獨身、素食、僧裝。
上面介紹了一些佛教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情況和特點,下面我們進入正題。
一、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有許多不同。從修行果位上講,大乘修學佛法的目標是:先學菩薩後成佛。而小乘則是要證阿羅漢。這就決定他們在修學方法上的不同。小乘佛教特別講究次第。初學者、在家居士、出家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次第,不可相互混淆。其次是特別強調調戒、定、慧叁學。而大乘佛教徒的修行方法很多。禅宗接上根利器,破一切執著,講當下承當,漸除習氣;淨土宗叁根普被,以信字爲導,信願行相資,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成佛。另外,對釋迦牟尼佛的看法上也有所不同。南傳佛教國家認爲釋迦是人不是神。而在我國,若問釋迦是什麼
每個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答案。還有,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最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從教理上來講,南傳國家的教育用的就是《阿含經》,外加戒律和《阿毗達摩》。核心是四谛、十二因緣和叁法印。所以比較簡單樸實。而我國的佛學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學十年八年都不容易摸到頭緒,怎麼學都只是大海裏的一滴水。爲什麼會産生這些不同呢
這應從曆史的角度去考慮。
公元前叁世紀,佛教傳入斯裏蘭卡前,那裏的文明還是一片空白。人們還住在森林裏沒有開化,所以他們能完全地接受佛教的思想。他們的文明就是由于佛教的傳入建立起來的。而佛教傳入中國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時候,相當于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那時的中國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出現了兩位傑出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他們的思想都非常的完備。所以當今世界上孔子的思想和釋迦牟尼的思想是相提並論的。可見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有多深厚的影響。到西漢又有一位大儒家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儒家思想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公元一世紀的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時,中國的文明已相當發達,所以佛教一傳入中國就與中國本土文化發行了抵觸,特別是與道家發生了很大的沖突,而且互相爭論了一千多年。雖然儒家與佛教的關系比較融洽,但也曾有過一些爭論。在這種情況下,佛教就不得不做出一些讓步,而儒家、道家也因爲有它自身的許多弱點和不完備性,也要吸收佛教的優良思想,所以佛教在不斷地與中國文化的融合中,出現了許多新的宗派和學說。
二、阿羅漢既重自利,也重利他
我們再談談阿羅漢的問題。我剛到斯裏蘭卡時很多當地華人問我:師傅,中國有大乘佛教,你到這兒來學小乘佛教幹什麼
的確,許多大乘經典中稱小乘行人爲“焦芽敗種”、“自了漢”。現在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根據佛陀的教誨,要想拯救別人,你自己先要解脫;要幫助別人,自己必須有能力。你看到一個人饑餓,你必須自己有糧食;要救一個落水的人,你必須會遊泳。單憑勇氣和菩薩精神而自身卻沒有任何能力要救人是無濟于事的。這就是說,我們要想教化衆生,弘揚佛法、淨化家庭、祥和社會,若自己還不純潔,怎麼去淨化別人。要想真正爲衆生服務,首先必須踏踏實實地把自己的修行搞好,這樣才有本錢。比如我們在座的可能有許多人今後要去做教師,那麼你要教數學,就得必須懂數學。教物理必須懂物理。我今天到這裏講佛法,就必須懂一點佛法。所以我們提出來先做阿羅漢,後做菩薩。就是說先淨化自己,再去幫助別人。當然這裏也不排除一邊淨化自己,一邊幫助別人。可那樣做起來很困難,非大智大願者不容易做好。
有人說阿羅漢證果後,常常躲起來,不教化衆生,這是偏見。在佛陀時代,舍利弗、目犍連、迦葉、阿難等等都是大阿羅漢,他們是不是躲起來了
沒有。他們一年四季除了結夏安居的時候回到佛陀身邊聽法來補充自己以外,其余時間都在外面教化衆生。佛陀有個規定:他的弟子必須在不同的地方和地區教化衆生。正是這些阿羅漢四處傳播佛法,才使佛教在印度得以迅速發展,流傳至今。所以說,阿羅漢是重自利再重利他。可以說我們修行應先從基礎做起,做一回阿羅漢,然後再由小向大,做菩薩。其實這只是一個修行中的次第問題。
叁、南傳佛教對佛陀的認識
釋迦牟尼是什麼
大家也許會說:釋迦牟尼千百億化身,法力無邊,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裏也跳不出他的掌心。釋迦牟尼在哪兒
有的會說:盡虛空遍法界。那是從理上講。如果在南傳佛教國家,你問任何一個人,釋迦牟尼在哪裏
他都會告訴你:他證涅槃了。你問涅槃後到哪兒去了
他會說佛沒講過。就是說,他們把釋迦牟尼當作一個人來看待,而不是神。但是佛陀不是普通人,他是一個覺悟了的人。釋迦牟尼悟道後首先教化的是五比丘,叫做初轉*輪。當時講的法是四聖谛。其中馬勝比丘第一個悟道證了阿羅漢,後來四位比丘也因悟四聖谛而證果。有一次我到南京師範大學作演講時,有人問我:四谛我非常理解,倒背如流,也能給別人講,可我什麼也沒有證到,這是爲什麼呢
很簡單,我們只是理知,思維上透過了,體證還沒有。我們大多數人只相信親眼看見,親耳所聞的事,感覺不到的東西就不相信。那月亮在晚上比什麼星星都大,是不是它真的比什麼星星都大呢
真空中什麼都沒有,是這樣嗎
其實不是這樣,科學家說:月亮很小,真空中有電磁波,一驗證果然是這樣。于是我們就說,我們的感覺可能會欺騙我們。但科學很有威力,凡是科學能解釋的我就相信,科學解釋不了的我就不相信。其實,科學的真僞最後還是靠我們的感覺器官去檢驗的…
《初探南傳佛教興盛之因(淨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